創新賦予肥城桃木雕刻旺盛生命力,小玩意華麗轉身成為藝術品

創新賦予肥城桃木雕刻旺盛生命力,小玩意華麗轉身成為藝術品

掐絲琺琅桃木如意

一千多年前,肥城已開始栽培桃。因桃資源豐富,所以當地民間雕刻古來有之,原材料主要是桃核及桃木,成品也很單一,主要是桃核掛件和桃木雕小人。銷售方式更單一:貨郎捎帶著,走街串巷,能賣幾件是幾件。當地的桃木雕刻,不成規模,更談不上產業。

時間來到2000年,這一年,是肥城桃木雕刻發展的關鍵年。

這一年,一名33歲的小夥子在登泰山時,聽到一名遊客說:“泰山離肥城這麼近,怎麼沒有好的桃木紀念品呢?”說者無意,小夥子聽者有心:身為肥城人,又熟悉桃木雕刻,這是個應該抓住的商機啊!

這位小夥子就是今天的山東肥城鴻熹桃木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下簡稱鴻熹公司)負責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桃木雕刻民俗代表性傳承人——王來新。出生在新城街道辦事處巧山村的王來新,從6歲時就跟著既是貨郎又是桃木雕刻能手的爺爺走街串巷賣東西,天天的耳濡目染,既培養了他對雕刻的興趣,又培養了他的動手能力。

獨創原材料處理工藝,

“燒火棍”成為藝術品原材料

瞅準了商機,馬上就幹,創業初期的王來新運氣不錯,接到了訂購幾百把桃木劍的大單子。但辛苦趕工準備交貨時,很多桃木劍卻開裂了,這一個“跟頭”就讓他賠了幾十萬元。事後經仔細研究發現,桃木樹膠多,一旦保存不當非常容易開裂,這也是當地桃木雕刻都是小件、沒有大件的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難題,王來新訪問了30多位桃木雕刻藝人,又到山東農業大學,向專門搞林木研究的老師請教,自己也曾摸索著用電烘乾爐、微波爐進行烘烤。經過3年多的努力,歷經無數次失敗後,王來新終於找到了桃木最好的處理工藝——桃木燉煮除膠法,將桃木放水裡燉煮4-5小時,徹底除膠定型。沸水裡“滾一遭”,桃木不僅不開裂了,而且也容易拼接,昔日不值錢的“燒火棍”身價因此倍增,成了高價藝術品的原材料。

融入文化與創意,

小玩意華麗轉身成為藝術品

原材料問題解決後,王來新信心倍增,桃木劍、桃木如意、桃木籃等大件產品先後推向市場,但隨著人們生活及鑑賞水平的提高,這些造型簡單的東西在市場已顯疲態。桃木雕刻的出路在哪裡?為開拓思路,他買來《中國木雕技藝》等專業參考書籍學習,並研究古代青銅器、玉器、瓷器造型,從中汲取營養,同時觀察群眾的生活、研習傳統文化內容,最後將產品定位兩大領域:生活類和藝術品類。生活類有梳子、吊墜、髮簪、文具、茶具等,藝術品類涉及的範圍非常寬泛,有各種擺件、禮品等等。

而每一件作品,王來新又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如一款“灼灼芳華”作品,就描繪出了肥城春天桃花盛開的美景;而一件“鄉愁”作品,茶盤大小的空間內,雕刻出了一處農家院落,柵欄茅草房和門前的小狗都清晰可見,熟悉的生活場景喚起了人們對故鄉的回憶。

幾年前,不滿足現狀的王來新,又開始了大膽嘗試,將掐絲琺琅工藝與桃木雕刻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創新,讓桃木雕刻技藝水平、產品創意上了一個大臺階。今年11月份,中國第二屆“進博會”召開,鴻熹公司帶去的一件件雕刻作品,受到了參會者特別是外國客商的青睞,展品被搶購一空,其中“鄉愁”作品以4.6萬元的高價被買走。

因在“進博會”上接了不少訂單,最近這段時間,鴻熹公司一直在忙著趕進度。“儘管公司已發展出28大系列,4000多個雕刻品種,但有些訂單創意是全新的,需要單獨設計加工,所以這段時間一直比較忙活。”王來新說。

創新發展思路與銷售模式,

帶著大夥兒一塊闖市場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前來學習、取經的人越來越多。對此,王來新不僅不厭煩,反而感到很高興。他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藝,扶持新人,提倡大家“抱團”闖市場。粗略統計,在王來新的扶持帶動下,目前僅在肥城當地,桃木製品公司已經超過100家,在全國的經銷商有1000多家。

行業成規模後,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桃木運輸、加工、分銷、餐飲等行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0000人。由於這些企業年用桃木超過2萬噸,所以肥城當地及全國的桃農也從中受益,過去堆在房前屋後當柴燒的桃木,現在1噸能賣500-2300元。

企業越多,規模效應越明顯,名氣也跟著水漲船高。名氣大了,也為產品網上銷售打下了基礎,現在包括鴻熹公司在內的大部分雕刻企業,都在網上開了專賣店,桃木雕刻件銷量快速增長。

“過去,老百姓種桃是為了吃桃賣桃,現在加上創意和技藝,我們變賣桃為賣工藝品、創意和文化,老樹枯枝因此也能賣錢了,這是我們肥城桃木雕刻獨到的地方。”王來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