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前段時間熱播的臺灣偶像劇《想見你》,以超高的口碑收穫了官大觀眾的心。"莫比烏斯環“、雙向穿越,大家討論的不僅是新奇的劇情設計,主角陳韻如也上了熱搜,大家對她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覺得她可憐,有人覺得她活得黑暗,純屬無病呻吟。

那麼,陳韻如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17歲的陳韻如生活在一個不和睦且重男輕女的家庭,她沉默寡言,性格內向、自卑,缺乏安全感,遇事逃避、退縮,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同時她又自覺擔當起好女兒、好姐姐的角色。

突然有一天,女孩黃雨萱穿越到了陳韻如身上,靈魂交換,陳韻如成了黃雨萱,她變得熱情陽光,勇敢率真,活得像太陽。

相比較而言,人們都喜歡自信的黃雨萱,牴觸自卑懦弱的陳韻如。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但其實,現實裡的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是陳韻如,或多或少能在陳韻如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試問青春期裡,誰沒有迷茫過,懷疑過自己呢?而黃雨萱是一種嚮往的樣子,屬於內心裡藏著的另一個自己。

想到這裡,陳韻如或許是幸運的,她能通過黃雨萱痛快的活一回,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就像我今天想說的一個叫川嫦的女孩子,她是張愛玲小說《花雕》裡面的一個人物。川嫦生在一個封建家庭,家裡姐妹很多,她從小就不被重視,事事落於人後。後來愛上一個留學回來的醫生,在快要談婚論嫁的時候,又生了一場重病,最後鬱鬱而終。

這是個悲涼的故事,為什麼取名“花雕”呢?

傳自民間習俗,“花雕”又叫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開釀數壇,直到此女出門,即以此酒賠嫁,則至近亦十年許,其壇率以彩繢,名曰花雕,如果女兒未嫁而亡,便是“花凋”,若是圓滿就叫女兒紅。

川嫦即是“花凋”,凋零在冷漠的親情裡。她不爭不搶,安靜孤獨,想要被人發現她的存在,不料等待的只有隕落。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一、不爭不搶,是源於自卑

在眾多姊妹中,川嫦並不聰明,毫無出眾之點。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天生要被大的欺負,下面還有一個弟弟,佔去了爹孃的疼愛,受委屈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

成長環境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小妹適於學生派的打扮。小妹這一路的臉,頭髮還是不燙好看。小妹穿衣服越素淨越好,難得有人配穿藍布褂子,小妹倒是穿藍布長衫頂俏皮。”

“現在時興的這種黃紅色絲襪,小妹穿了,以雙腿更顯胖,像德國香腸。”

“小妹不能穿皮子,顯老。”

對於姐姐們的說法,川嫦向來信以為真,姐姐們異口同聲說她適合學生派的打扮,於是她常年只穿藍布長衫,夏天淺藍,冬天深藍。

川嫦成了眾姐妹中最老實的一個,不爭不搶,是因為她沒有機會開口,也輪不到她發表意見。

在這樣的環境裡,川嫦漸漸失去了存在感,甚至一度懷疑、否定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自卑。

在心理學上,自卑是一種不能自助和軟弱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而由自卑情結引申出來的情緒,還有敏感、失衡和情緒化。

川嫦的自卑,導致她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獨立性,甚至逐漸失去自我。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二、在暗淡的生活裡,試圖找到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自我認同”,也被稱為“自我的同一性”。可以理解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認同感。

而這種認同,即來自於家庭的安全感,也來自於外界的肯定。

川嫦的成長環境,恰恰缺乏安全感和肯定,這使得她的自我認同感越來越低,為了彌補這份認同,她就將希望寄託於父親和婚姻。

隨著姐姐們相繼出嫁,川嫦似乎看到了希望,她想著家裡就剩她了,等父親有錢了,可以送她進大學,到時候可以好好玩個兩年,從容的找個人嫁了。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川嫦的父親是個遺少,起初還有點家底,隨著家裡的孩子越來越多,自己又沉迷於喝酒、鴉片,日子過的一天不如一天,即使這樣,家裡還必須保留封建“門第”,女孩子們一律不準出去做事,結婚才是正經事。

川嫦想改變,可是她沒有將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反而指望父親,無異於做夢而已。指望不上父親,幸運的是,經大姐介紹,她認識了章雲藩,一個留洋回來的醫生,不但家裡有點底子,自己也是個有底子的人。

川嫦愛上了章雲藩,她愛的小心翼翼,關注他的一言一行。雲藩曾無意間說起:“他喜歡女人的旗袍長過腳踝,出國的時候正時興著,今年回國來,卻看不見了。”於是,川嫦便穿了上不合身且過時的長旗袍。

過中秋節,章雲藩來川嫦家吃飯,不巧遇上川嫦的父親和母親吵架,到了飯點,母親愣是不肯下樓,川嫦走下席來,先到廚房裡吩咐他們且慢上魚翅,再去勸解母親。

川嫦面面俱到,想呈現出一個和睦的家庭環境,怕給雲藩留下不好的印象,更想從章雲藩那裡得到肯定,彌補自己的安全感,得到認同。

只有被認可了,川嫦才能在潛意識裡對那個受傷的自己說一句,我也很好。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三、笑,全世界便與你同笑;哭,你便獨自哭

可惜,事與願違,川嫦病倒了,在她和章雲藩熱戀,快要談婚論嫁的時候。

“他該怎麼想?他未來的妻子使他失望了吧?”

“她討厭他這一套,彷彿她不是個女人,就光是個病人”

“她不大樂意章醫生。她覺得他彷彿是乘她沒打扮的時候冷不防來看她似的。”

川嫦常常一個人亂琢磨,她瘦的肋骨胯骨高高的凸了起來,好像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曾經篤信結婚是唯一出路的她,一下子慌了起來,她試圖掙扎著起來,可惜病魔纏身,她也無能為力。

雲藩說:“我總是是等著你的”,這是川嫦病了半年之後的事情。

聽到這話,川嫦心裡是竊喜的,卻又懷疑,這是真話嗎?又不知該怎麼回才好,就沒做聲。川嫦一病就是兩年,眼看著好不了,她和雲藩也在沉默裡不了了之。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川嫦的母親說:“雲藩幫了我們不少的忙,自從你得了病,哪一樣不是他一手包辦,現在他有了朋友,若是就此不管了,豈不教人說閒話,倒好像他從前全是一片私心。單看在這份上,他也不能不敷衍我們一次。”

父親不願意再給女兒花錢治病,川嫦的母親又不想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於是只能找章雲藩想辦法。

自從生了病,川嫦一直鬱郁地自思自想,她覺得對於整個世界,她就是個拖累,花花世界的各種愉快的東西,都與她無關了。


張愛玲《花雕》:不爭不搶,是自卑最好的掩飾

四、學會接納,與自我和解

無論是川嫦還是陳韻如,都或許是曾經的你我,我們都是複雜的個體。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面對自卑,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賦予生活意義,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事物,學會與別人合作。

比如,一個從小被寵愛的、非常自我的小孩,在學校很可能表現出對他人缺乏興趣,他只願意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那麼,正確的做法就是幫助他體驗與人合作的樂趣,讓他體驗到不同的意義。

2.賦予勇氣,找回自我認同感。

一個有自卑情結的人,正確的做法不是告訴他,你正受困於自卑,而是要找到生活裡令她沮喪的環節,然後在那一點上給予勇氣。

自卑或許會讓你退縮,也能成為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原動力。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但願在不斷接受的過程中,享受成長。

人生,不求完美,但求活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