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在古代,為了懲戒犯人,統治階級發明了許多千奇百怪的酷刑。我在前兩天的章節裡面,寫過慘絕人寰的腰斬以及令人悲觀絕望的宮刑,這些酷刑無一不是令人大跌眼鏡,不忍直視。在古代,似乎能想到的,全部都可以用作刑罰。例如在西歐中世紀,還有匠人浸泡在一個圓木桶中的“糞桶刑”,還有用山羊舌頭舔腳心的“笑刑”等等,匪夷所思到了一定地步。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在前兩年的網絡劇《河神》中,許多人都知道薛慶陽的女兒薛媛媛的死亡方式,薛慶陽為了維護家族聲譽,情急之中選擇用宣紙蓋在薛媛媛的臉上,然後向宣紙上面倒水,導致薛媛媛最終窒息而亡。其實,薛慶陽採取的這種殺人方式,正是古代令人聞風喪膽的“紙刑”。

古人不僅在勞動智慧上體現出了超凡卓越的創造力,而在其他方面所動用的智慧也是令人無語到底。這種“紙刑”在某個角度來說,甚至比砍頭、五馬分屍的殘酷有過之而無不及。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給大家來一段直觀的畫面描寫:一個犯人四面八叉的躺在特製的床上面,四肢被捆綁固定不能動彈,旁邊兩個公差其中一人拿起一張以水浸透的宣紙,另一個接過來緩緩地糊在犯人臉上。犯人掙扎以及驚恐得我叫聲,隨著糊在臉上數量的增加,逐漸減弱。到了七八張的時候,也變幾乎沒有聲音了。

在許多歷史影視劇裡面,有這種變態的畫面。而小編想著,行刑時候所用的紙張應該是屬於那種質量上乘的宣紙,浸溼了不容易碎。沒錯,這個畫面正是“紙刑”,還有一個極為形象的名字叫做“貼加官”。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嚴格來說,貼加官的行刑方式和水刑有一定的異曲共工之妙。兩種刑罰都是利用人體呼吸器官的堵塞,從而使人的心肺衰竭而死亡。相比較水刑需要採用的毛巾以及水的代價,貼加官無異於綠色環保成本低廉。

而這個殘酷刑罰的發明者正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受盡民間疾苦,親眼目睹過貪官汙吏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壓榨,這種經歷使他骨子裡仇視貪官汙吏。後來,得了天下的朱元璋,為了防備貪官剝削百姓,絞盡腦汁出臺了許多措施,甚至於一旦老百姓發現某個貪官的犯罪證據,便可以捆著押送京城。這種手段自然是為民著想,想老百姓日子過得舒坦一些。可是,副作用也很大。要知道作為底層的勞動人民,生活環境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的界定,這個階層的裡面眾多目光短視,只顧自己利益的人。換句話說:“群眾裡面也有壞人。”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這些也導致眾多老百姓極容易被許多心懷叵測的人所利用,導致冤假錯案發生,枉殺無辜。

為了在反腐方面達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朱元璋發明了一種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剝皮實草”,這種酷刑是把犯人的一層皮生生接近於完整的剝離軀體之後,然後用稻草把人皮撐起來。然後將這“具”接近木乃伊的東西,放在下一任官員的府衙裡面,以期時刻起到提醒其公正守法的作用。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而“貼加官”只是朱元璋創造的酷刑中其中之一,看似簡單實際痛苦卻比起“剝皮實草”有過之而無不及。你想著,那層薄薄的紙張隨著犯人呼吸力度的增加,逐漸被犯人的呼吸抽乾預肌膚之間的空氣,臉廓在一層層智障中凸顯出來。犯人會選擇掙扎,但是越掙扎,身體內的空氣也便流失越快。掙扎又有什麼用?你的四肢早已經被固定的死死,這樣絕望無助地等待死亡方式,想著脊樑骨都發冷。

當然,這種酷刑對於很多情況來說,還有一種殺人於無形的用途。在皇家,這種刑罰多是為維護皇家威嚴,針對一些皇族子弟,或者一些特殊情況下不適宜當街斬首的朝廷大員。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在正史上,關於貼加官的記載很少,只在《明史·刑法志二》看到這麼一句話:

“酷吏輒用挺棍、夾棍、腦箍、烙鐵及一封書、鼠彈箏……或鞭脊背、兩踝致傷以上者,俱奏請,罪至充軍。”

這種刑罰隨著朝代的更迭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以一種叫做“氣斃”的名字出現,據傳當時的慈禧太后曾用這種方式處死了30多名太監。辛亥革命勝利以後,大批太監宮女失業出宮,四處討生活,而貼加官這種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才為俗世眾所周知。但是關於貼加官的資料,在正史上是很少見的,我們現在所知的正是來自口口相傳。而口口相傳的野史也是歷史,我們應該相信它的存在。

古代酷刑:紙刑貼加官,敷面膜的窒息感

看完這篇文章,喜歡貼面膜的你,會不會在睡前貼上那張面膜的一刻,忽然想起小編給你帶來的貼加官故事?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