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隋朝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原,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因為隋煬帝的暴政,隋朝僅僅存在了幾十年,便迎來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帝國,唐朝。

大唐王朝的開國國君是李淵,有人說他是鮮卑的貴族,並非漢人血統。但是我們並不能說皇室之中有鮮卑血統,就說唐朝是外人構造的。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好比清朝時期康熙的血統中,漢、滿、蒙三族的血統分別佔50%、25%、25%,可是卻不能說清朝是漢人統治的。從唐朝來說,李氏王族自稱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這個真假無從考證,但是李氏家族,為了讓漢人的臣服,至少可以看出李氏王族是認同自己是個漢人的身份,沒有以鮮卑族的後裔自居。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判定一個王朝的民族屬性,應該要從這個王朝裡的民族認同、統治文化和國家利益的傾向性綜合來看的。

一、李氏王族從北魏時期的“六鎮”說起

中國歷史的漢王朝和唐王朝,是歷史上比較繁榮強盛的兩個王朝,歷史稱之為“強漢盛唐”。

唐王朝的開國帝王是李淵,今天的甘肅泰安人,當時稱為隴西成紀。李淵和唐朝之前的隋朝開國帝王楊堅,他們其實都和北魏開始的“關隴集團”有關。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北魏孝文帝

早在北魏孝文帝時期,鮮卑統治者就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目的是為了緩和北方的民族矛盾,爭取得到漢人們的支持,鞏固北魏的統治基礎。馮太后的輔佐下實行俸祿制、均田制、遷都洛陽、漢化政策等,這些政策有效的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也為了隋朝的發展和後來唐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制,在朝內遭到了很多來自鮮卑貴族的反對,因為這會使得貴族的權利受損。鮮卑貴族不僅在改制前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後也不斷抵制。

鮮卑人拓跋珪在北魏建立了政權,遷都平城後,在北方邊陲設立了六個軍事重鎮: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當時這六個鎮,有著很高的地位,因為這六個鎮,對外有防禦北邊柔然進攻的作用,對內有保衛京都平城的作用,是整個北魏生存的命脈所在。因此,守衛這六個鎮的將領全部是鮮卑貴族,在北魏時期有著重要的權勢,享受著優厚的待遇,並且隨著戰爭,能夠得到升遷的機會不少,一下子就位列權貴,這使得許多北魏貴族爭相從軍。到了公元523年,破六韓拔陵起義,得到眾多六鎮地區軍民的響應,破六韓拔陵率軍攻打,隨後兵敗被殺,六鎮起義一接連不斷。

隋文帝的父親楊忠被在之前被皇帝賜鮮卑姓“普六茹”氏,而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在之前也被賜鮮卑姓“大野氏”。

二、李氏王族並非純粹的鮮卑人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據近代史學家陳寅恪考證,李淵的世祖李皓,於晉末五胡入侵中原,引發史上慘烈的五胡亂華大動亂,在秦涼一帶建立漢人政權,史稱西涼。西涼時期保存著漢文化的完整文明,且這個文明就算到了北魏,也對其的漢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李氏王族非純粹“鮮卑民族”。

根據古書《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高祖本紀》、《冊府元龜·帝王部·帝系門》等記載:李唐皇室出自隴西李氏,李淵是西涼國君主李暠的嫡系後裔,李暠是李廣的十六世孫。

就在隋文帝楊堅掌握大權後,李淵的父親隨即去除鮮卑人所賜姓“大野氏”恢復了漢姓“李”,可見李氏王族非鮮卑人。

李淵的父親這麼做,足以讓人信服兩點:一,要麼他們的確是的漢人。二、要麼他們是已經完全接受了漢文明的鮮卑人。

不僅是元朝和清朝,最能代表漢文化的唐朝,皇室也不一定是漢人

然而在歷史上,漢人十分重視血統,"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就是意味著祖先不會去享用,不同族、不是子孫所供奉的祭品。這條信息,是自古以來漢皇帝乃至貴族們,遵循的祭祀原則。古代社會,祭祀是一件大事,是不可能隨便祭拜別的族的祖先。但是李氏王族,祭拜的卻是漢族祖先,這就可以看出,李氏王族是漢人後代。

李淵在建立了唐朝政府之後,主要的代表漢人集體群居,並且其他民族在李氏王族的眼裡依然是外族,不然後來的文學著作,例如唐詩中也就不會出現“胡姬”、“胡馬”等稱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