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等人在《柳葉刀》發文:新冠病毒排毒時間長達37天,患者死亡與年齡有關

曹彬等人在《柳葉刀》發文:新冠病毒排毒時間長達37天,患者死亡與年齡有關

新冠肺炎疫情(來源:thejakartapos)

3月10日,全球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論文,通過對來自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的191例新冠重症患者(金銀潭135例,肺科醫院56例)的觀察性研究,最終發現,年齡較大、表現出敗血症跡象以及入院時出現血液凝結問題,是導致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關鍵危險因素。

另外,該論文還首次闡述了有關新冠病毒排毒時間這一科學問題。通過數據表明,在137例存活(目前已出院)病人中,可檢測到的新冠病毒中位排毒時間為20天,最少在8天,最長病毒排毒持續時間為37天。並且在54名的非存活者中發現,直至病亡,患者體內都可以檢測到新冠病毒,而樣本患者病死率為28%。

關於28%病死率的問題,曹彬解釋稱,在2019年12月到2020年1月之間的入院患者,主要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人。所以,本研究主要是一個重症、危重症病人的高度選擇性隊列,這些病人的病死率高是不奇怪的。這個數字不能真實代表所有住院病人的病死情況。

本論文作者團隊包括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武漢金銀潭醫院結核病科的副主任醫師陳華等19位專家。其中,曹彬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他曾是第一批國家衛健委前往武漢調查當時尚屬不明原因肺炎的專家組成員,同時也是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瑞德西韋臨床試驗負責人。

曹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本文非常清楚的報告了一個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從發病到結局,包括出院或死亡的整個發病過程。這項研究成果,為防控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學基礎。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從電子病例中提取這些患者病例樣本的信息與數據,採取單變量和多變量logistic迴歸方法來分析患者的危險因素。

數據結果顯示,患者入院時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和咳嗽,有91例(48%)的患者有基礎性疾病(合併症)。其中高血壓最常見,有58例(30%);其次是糖尿病,有36例(19%);冠心病15例(8%)。多變量回歸顯示,新冠與老年相關的院內死亡幾率增加95%CI 1·03-1·17,每年增加; p = 0·0043),順序器官衰竭估計(SOFA)評分較高,為5.65(2·61–12·23; p

這一數據證明,年齡較大,SOFA評分較高和D-二聚體大於1μg/L,是醫護人員對新冠肺炎成年患者在早期預判其是否預後不良的重要因素。如果醫生髮現病人有這些臨床特點,預示著這個病人的臨床預後是不好的。除了這幾個獨立危險因素,還有一些臨床特點也預示著病人的預後是不好的,比如淋巴細胞減低、IL-6過度升高以及鐵蛋白過度升高。這些特徵可以幫助臨床醫生預判病人是否有不良預後。

與倖存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年齡更大(平均年齡為69歲/52歲),並且在順序器官衰竭評估(SOFA)中得分更高,表明敗血症也進一步加強,併發症的發生頻率,例如呼吸衰竭(98%,53/54非倖存者與36%,50/137倖存者),敗血症(100%,54/54對42%,58/137)和繼發感染(50死者中,%(27/54 vs. 1%,1/137)也高於倖存者。

曹彬表示,以前所關注的sepsis(敗血症)往往指的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和細菌敗血症,但這次發現:在沒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病人已經出現了敗血症所以,本研究也提示,在以後的COVID-19發病機制研究中,基礎科學家應把研究重點放在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膿毒症的發病機制上

關於新冠病毒排毒時間問題,曹彬也重申,要想減少病毒複製,縮短病毒排毒時間,抗病毒治療是必須的,“一個是採用更強的抗病毒藥物 ,另一個是早用抗病毒藥物,第三個是兩種或以上有效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但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林志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