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卻不合意——論康熙弒父


讀者看小說的時候,常常會質疑某些情節不合理。這些情節,有的確實不合邏輯違背常理,但另外一些合理的情節,僅僅因為不合讀者的心意也會被斥之為不合理。比如《七劍下天山》中的康熙弒父情節。

這個情節當然是虛構的,小說的魅力正在於虛構,而這種虛構是否合理呢?不是看這件事是否真的發生過,而要看它是否有可能發生。下面分幾個層次來論證一下這個情節的合理性——皇帝是否可能弒父;明君仁君弒父可能弒父;歷史人物康熙;《七劍》小說中康熙是否可能產生動機並實施。

皇帝是否可能弒父?答案:是。

明君仁君弒父可能弒父?此處的明君仁君指史書上的一般評價。這裡就不舉弒兄屠弟囚父的李世民這樣著名的例子了。提一個冷門些的。

*******************

為了把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下面大段引用《明朝那些事兒》中的文字:

*******************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熾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興,估計到朱瞻基趕到這裡還有一段時間,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準備伏擊。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他做好準備,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來,沒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會不會來的詞句,就收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經趕到京城,繼位為皇帝。

合理卻不合意——論康熙弒父


怪哉,真是怪哉!

難道朱瞻基會飛不成,或是他能預知未來,未卜先知?

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問,也是後人的疑問。

關於這一點,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記載,有的說朱高煦襲擊太子只是傳聞,實際上太子是接到喪報後從容趕到京城的,有的說朱高煦是沒有準備好,等到太子過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駭人聽聞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親的死訊。

路途遠近是客觀事實,只要報信的人不是在路上紮了帳篷,睡個幾天幾夜,樂安的朱高煦一定會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當年沒有電話電報,也沒有飛機,你就是想破腦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訊的理由和方法。

其實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這一說法屬實,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

朱瞻基不能預知未來,卻創造了未來。

他謀殺了自己的父親。

如果你對這一推論感到不滿,也請不要向我丟磚頭,因為這個推論並非我首創,實際上,明仁宗朱高熾的死亡原因一直以來都是歷史懸案,到目前為止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朱高熾縱慾,加之身體有病,最終病死,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他的兒子朱瞻基等不及父親傳位,謀殺了他,因為從朱高熾死亡前後的一些跡象(如登基禮儀已備)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經做好了登基的準備。

前一種我們不去說他,單說後一種,事實上,朱高煦極有可能在路上設置埋伏,因為從他在後來朱瞻基已經登基,情況諸多不利的情況下也要造反的行為來看,他犯上作亂的決心是很大的。這麼好的機會,他應該不會錯過。

那麼為什麼他沒有遇上朱瞻基呢,這其中就有幾種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繞開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聽到父親病重,提前出發,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準備好,錯失機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不可能給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論,這可能註定又是一個永遠的謎團。

*******************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父親和他統治時期稱為“仁宣之治”,從治國的角度算得上明君加仁君。他作為合法的太子,繼承皇位只是時間問題。當年明月顯然是明粉而並非明黑,他在文中提到這個假設,是因為這的確有可能發生。凡事涉及皇位,帶著最大的惡意去揣測皇帝的行為,都不為過。對於研究歷史的人,沒有確鑿證據,謎團永遠是謎團,然而對於寫小說的人來說,只要有這個可能性就夠了。

歷史人物康熙。

合理卻不合意——論康熙弒父


康熙當然沒有殺順治,順治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他和順治沒有產生矛盾的機會。但是他和自己的兒子卻是因為皇位鬧得天翻地覆,近些年來小說、影視作品把一段九龍奪嫡的故事炒得火熱,盡人皆知,偷個懶就不再詳述了。當他自己年輕,兒子們都沒長大的時候,也曾是父慈子孝,但是親情實在經不起皇帝寶座誘惑這一考驗。從他和兒子們的故事裡,虛構他和順治的矛盾,我以為是種相當合理的做法。

以上幾條都不是最重要的,小說就是小說,這個情節是否合理的關鍵還要看在《七劍》設定的環境中,康熙弒父是否合理?

有人認為順治已經不是皇帝了,對康熙沒有威脅,所以康熙根本沒理由殺他。這麼說的人忽略了一個問題,康熙成為皇帝的合法性是建立在順治駕崩而不是當太上皇的基礎上,順治還活著又沒退位,康熙這個皇帝就不名正言順。

不是每個出家的人都能變成高僧,《七劍》裡的這個順治,被多爾袞和大玉兒搞的從小就變態了,長大之後好不容易在董小宛那得到點安慰,她又掛了,於是感嘆身為皇帝也搞不定女人……一氣之下逃跑罷了。出家動機也不過是逃避,根本不是參悟。

合理卻不合意——論康熙弒父


他當皇帝沒有皇帝的自覺,出家也沒有超然物外的自覺。當著眾人的面對康熙發號施令,提的要求也完全是從自己這個角度出發,康熙開始肯答應已經挺給他面子了。看他說的,和冒闢疆是朋友,就不該為難他們,這都啥腦殘邏輯?在清朝統治尚未穩固,天下都是敵對勢力的情況下,順治的身份一旦公開,對康熙的威脅是巨大的。而除掉他的風險卻是很小的,如果宮裡駕崩一位太上皇,必然引起朝野震動,但是死掉一個老和尚呢?口說無憑死無對證,別人縱使有懷疑也無法確認什麼。從政治角度出發,康熙完全有理由殺掉他。

說完政治再說感情,父慈子孝,順治只把董小宛一人放心上,其他人都是浮雲,拋下責任和親人一走了之,作為皇帝是失職,作為父親是無情無義。有什麼臉面要人尊重服從?康熙對一個從小就拋棄自己的人會有多深的感情?

綜上所述,《七劍》中的康熙弒父是一個完全合理的情節設定。只是許多讀者或是對康熙這個人物有自己的認知,這個認知和《七劍》中的衝突;或是對帝王家的親情有過高的估計,不願意接受這個情節,才斥之為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