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歷史上帝王的長相永遠是個謎,比如雙耳垂輪,臂長過膝的劉邦;重瞳的項羽……這些奇特的描述,讓後世猜測不已。明太祖朱元璋的長相更是被後世描摹得模糊不清,電視劇《大明風華》的播出,更是讓廣大網友開始沸騰,朱元璋一張不規則的面孔出現在熒幕之上,引發了一系列的“口水戰”,有人說他醜陋不堪,有人說他端莊俊俏,孰是孰非?真假難辨。

一、古代人的“顏值”都是個謎

看古代的畫像,無論帝王、美人,好像都是一個版本複製,除了服飾、顏色可以略微不同外,很難在細節上找到不同。

美人的標準永遠是,鵝蛋臉、櫻桃小口、懸膽鼻,這些描述模糊而籠統,並不能反映美人的具體長相,以至於大家看到的都是被粗化描摹的美人相,千篇一律的模板。

而對於美男子的形象要求,面如冠玉、目如朗星、鼻若懸膽、唇若塗脂、長身玉立、風流倜儻,如果單獨把這些名詞羅列出來,誰能知道這個美男子的具體長相?

不管是具體的繪畫描繪,還是抽象的文字敘述,都無法還原古人的真實長相,以至於經常引發一些“四大美人”到底有多美的話題。當然這些都和古代沒有先進的成相技術有莫大的關係,畢竟沒有照相機這些現代科技,要還原一個人的真實長相還是很有難度。

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抽象的美女畫像

上述是描述美女、帥哥的,那麼古代又是怎麼描繪帝王長相的呢?帝王長相就更加籠統了,日角龍顏、天日之表、龍風之姿、龍行虎步、龍睛風目、奇骨貫頂、河目海口等等。這些奇特的形容詞堆積在一起,更加難以猜測這些帝王到底長什麼樣子。當然古代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凡是有為之人,必然天生奇異之相,總之一句話,就是和凡人不同。

那麼什麼樣的長相可以做帝王呢?一定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奇特”,要與眾不同,一個要“雄壯”,這代表的是帝王的精氣神。那麼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具體細節有哪些呢?

1、日角隆準,帝王之相。

《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子。"

細細品來,就是鼻子豐隆,準頭肥大,鼻樑挺直,最好是直上印堂,兩眼之間山根部分沒有凹陷。這種鼻子,相法上稱為伏羲鼻,主大貴。

美鬚髯可以理解,但是左股有七十二子就很難理解了,不說這是隱私部位誰能看到,就是長七十二顆黑痣,也是足夠奇特。

2、重瞳與並瞳

這個長相無法描述,兩個瞳孔已經完成了驚世駭俗的過程,再加上兩個瞳孔並列一起,這樣的長相無法與正常人相提並論。

3、奇骨貫頂

在眾多的描述帝王長相的著述中,大都有"奇骨貫頂"的說法。

所謂"奇骨貫頂",大意是說,有與眾不同的頭骨,上插至頭頂百會穴。這是一種奇相。可惜歷代帝王畫像,都戴有帽子,後人無法從畫像中一睹"龍骨"真面目。不過,即使有把這些"龍骨"給畫出來,卻未必好看,相貌"奇"卻不一定美,從朱元璋誅殺畫工的故事傳說中可見一斑。

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後世傳說的奇骨貫頂

據記載,這些奇特長相就是帝王的基本特徵,歷史的煙塵掩埋了真相,我們無法真正還原這些人物的真實長相。《大明風華》一開篇就把朱元璋刻畫得醜陋不堪,甚是奇特,那麼真實的朱元璋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是謠言,還是真相?只有通過浩渺的歷史典集開始一一查證。

二、朱元璋相貌的演變歷史

《明史》裡描述朱元璋的長相時說:“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八個字說的是外貌,後面八個字說的是他的氣質,短短的幾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相貌裡有古代帝王的專有長相,“奇骨灌頂。”這就是相書上所說的“龍骨”了,但是“龍骨”什麼樣?想必也沒有人見過,但是朱元璋的性格氣質,還是可以想象得出來的,意志堅定,高深莫測。

《郭子興傳》裡也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興襲據濠州,太祖往從之。門者疑其諜,執以告子興,子興奇太祖狀貌,解縛以語,收帳下,為十夫長,數從戰有功。子興喜,其次妻小張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異人也’。乃妻以所撫馬公女,是為孝慈高皇后。”

這段《郭子興傳》裡提到的朱元璋,沒有具體的相貌描寫,只是從個人感覺裡提煉出一個信息,朱元璋的相貌引起了郭子興的注意,當然一個人的相貌只有兩種情況,一是醜陋不堪,一個是俊俏端莊。但是郭子興能將養女嫁於他,證明朱元璋不會是醜陋不堪。

子興奇太祖狀貌”,這段文字在《明史·太祖本紀》裡也有回應,郭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這些文字記載都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朱元的長相為他的發跡提供了契機,但是這裡的郭子興“奇其狀貌”,到底是朱元璋長相醜陋的奇,還是他談吐舉止的“奇”。這些隻言片語讓人疑惑非常。

在朱元璋的自述裡,這件事情產生了極其微妙的變化,他在《紀夢》裡說起過這段投軍經歷,但是並未就自己的容貌奇特得到郭子儀的賞識有太多的描述,前面一段的經歷與諸多史料記載一樣,都是朱元璋被郭子興收入麾下,但是他的自述裡有這樣一段轉折:……入伍幾兩月,為親兵

。”不但沒有立刻被郭子興提拔,甚至連許配馬氏女的記載都沒有。

後來在《滁陽王碑廟》裡詳細記載了朱元璋發跡的整個經過,補充了《紀夢》裡的章節,朱元璋在郭子興軍中表現突出,經常被召至帳下問話,朱元璋總能對答如流,甚至語出機巧,郭子興 甚為欣賞,這就和辦公室規則有異曲同工之處,領導經常召下屬商量工作,而此時下屬表現得極其優秀,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司必然對下屬刮目相待。

在長期的共事與相處之下,朱元璋的才幹得到了郭子興的認可和欣賞,在朱元璋表現得優秀非常之時,郭子興才許以婚配,把養女馬氏許配於他,此時的朱元璋春風得意,又娶嬌妻,人逢喜事精神爽,戰場上勇猛殺敵,立下奇功。

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影視劇裡的朱元璋與馬皇后

《滁陽王碑廟》裡還有這樣一段郭子興與次夫人的對話:次夫人曰:“方今紛亂,正當收召豪傑,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於家,使為他們之所親,是失智也。”從次夫人與郭子興的對話裡管中窺豹,這個“異常”是對朱元璋舉止的描繪,和其長相併沒有關係,試想一個醜陋不堪的人,怎麼會被郭子興如此賞識,還能留在軍中擔當大任,朱元璋之所以被郭子興賞識,是因為他的見識與氣質,和長相沒有太大的關係。

本來是非常平常的長相,但是古代帝王總會被後世賦予不一樣的意義,特別是開國君王,如果不和凡人區別開來,都不能彰顯特殊身份,於是在這些紛亂的崇拜之中,朱元璋的“異相”之說開始出現了。永樂十一年,建孝陵功德神碑時,朱元璋的“異相”就開始有了具體的形象了,“龍髯長鬱,奇骨隱起,威儀天表,望之如神。”這是明史裡朱元璋的外貌的描繪,仔細想想,確實奇怪,這個奇骨隱起突兀於頭頂,這種長相確實怪哉。

後世把朱元璋描摹成偉大,一個不平凡的人,而朱元璋自稱,“

朕本農夫,淮右布衣”。《明史》對朱元璋的描述只是出於對開國之君的崇拜,從朱元璋登基的前期史料來看,並沒有出現他“天生異相”的記載,他完全就是一個普通的人而已,從長相到經歷,都是一個在亂世中奮發的小人物而已。

明朝之時,朱元璋藏於宮廷內的畫像不可能醜到無法見人,甚至有野史記載,朱元璋因為畫師照本來面目畫就而成,他心生不滿,殺掉數百畫師。既然明朝宮廷不會存留朱元璋醜陋不堪的畫像,那麼那張醜陋不堪的畫像又是從何而來呢?

明敗亡之後,清朝接替了江山,乾隆、嘉慶都對明朝帝王畫像進行了重新的收藏整理,當然在這些重新的整理中,淘汰了一部分,也重新收藏了一部分,明太祖畫像就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增多,也逐漸演變,至於為什麼如何選擇收藏、淘汰,具體原因並不明確,而增多的畫卷從什麼途徑,減少的畫卷又去了哪裡?這些依然是個謎團。

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朱元璋的畫像

. 在明朝之時,朱元璋的長相還屬於寶相端莊,如有“異相”不過是對其身份的另類崇拜而已,古之有大能者,必定天生異相,均同此理。而明代之後的清朝整理繪畫之後,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版本,一醜、一俊,這兩幅畫像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大大的謎團,無法解釋。

三、異相的傳播與歷史意義

也許今天我們看到所謂的“異相”都醜陋無比,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這些怪異的長相併不為大眾所認可。如果說一位姑娘很胖,這絕對不是誇獎,因為在現在的流行時尚裡,胖已經被淘汰了。

古人認為的美,在如今也許就不是美麗了,如武則天的相貌,史書記載“寬額廣頤”,以現代人的理解,這樣的長相併不見得是一位標準的大美人。

我們今天看到的朱元璋畫像,很難理解一副“斜拔子臉”怎麼可以是帝王的象徵,但是在古代人們的理解就和現代人有莫大的出入。所謂古之大能者,必天生異相,這就是古人對於大才之人的特殊崇拜,從長相、經歷到氣質、品性,必然和普通人是有區別的。所以朱元璋的長相併不會被人詬病,哪怕就是醜陋不堪。

清末名人趙汝珍就這樣評價過朱元璋,說他“天生奇偉”,這裡對朱元璋的評價並不是相貌上的美醜,而是他品性氣質上的概括。

那麼朱元璋的兩幅容貌為什麼矛盾而統一的存在呢?當然這和時代的變遷,個人的行為有很大的關係,也與後人的評價有莫大的牽連。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崇拜帝王的,朱元璋的後代會留下美的記憶,但是民間也會有不一樣的聲音。

關於朱元璋的評價,還不僅僅是 相貌問題,在他的執政生涯裡,對他的功過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雄才大略的曠世明君,一種是弒殺成性的暴虐兇徒,一些野史、稗抄中總會出現這樣的情節,甚至民間小調《鳳陽花鼓》裡都有這樣一段唱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些民間的演繹加重了朱元璋形象的坍塌。

野史記載他因為畫像不滿意,殺掉畫工數百的傳聞,也讓他的相貌出現了更多的質疑,官方出品當然是“端莊俊俏”,而民間畫本就完全不同,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斜拔子臉”,下顎突出醜陋無比。正因為這些稗官野史的不斷演義,朱元璋的形象漸漸的出現了偏差。

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朱元璋畫像

明朝官方的朱元璋畫相端正威嚴,而民間的畫作醜陋不堪,官方早先發布的言論裡就提及了太祖皇帝天生異相,這是官方的標準發言,而後來民間要如何去轉述朱元璋異相的事情,這就不得而知了,我們經常聽評書的朋友知道,古今演義裡的英雄或者大能之人,總會擁有不一樣的長相,甚至有誇張的能力,比如張飛一聲大喝,河水倒流。

朱元璋的“異相”到了民間就被加工成醜陋且不同,民間為什麼這麼畫呢?並不是因為要醜化,是因為“異相”的具體長相誰也說不清楚,只能通過官方的描繪,再一次深刻的加工,最後就出現了醜陋的畫像。

而在古代,帝王的相貌在“相學”裡都有特殊的地位,對於各個階層都有不同的影響,即使朱元璋在民間被加工成那麼不堪的形象,明朝的官方還是認同的,因為這樣的長相確實沒有幾個人會雷同,這顯示出封建思想裡的“君權神授”在老百姓心裡根深蒂固的影響。

朱元璋的形象塑造,是人們對於開國之君的集體記憶,而使其形象不斷改變的是歷史需要與時代發展。明代中期後,政治腐敗,國力衰微,朝中士大夫開始懷念太祖開國的英明。特別是瓦剌圍城,英宗被俘,這是大明朝的恥辱,在這個境地之下,人們開始認為,太祖之所以能開疆拓土,英武神明,這都是“天命使然。”

當然“君權神授”的太祖不能是一副普通人的長相,成化十一年,僧人侯得權被相士慫恿造反,其理由就是他長有與明太祖一樣的

“奇貌。”講到這裡就不難理解,在古代朱元璋這樣的長相不一定要被人嘲笑、詬病,恰恰相反,這樣的長相在人們的印象裡就是“天賦異稟”的代名詞。

朱元璋的“顏值之謎”,是醜陋不堪,還是端莊俊俏?

歷史是個謎,總有這樣那樣的謎團,等待人們去挖掘, 人們總是試圖從多個方面瞭解朱元璋的真實相貌,根據傳播學的理論來說,傳播分三個層面,1

、客觀真實2、媒介真實3、心理真實

不管是客觀事實,還是經過加工,朱元璋都不可能醜陋不堪,充其量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朱元璋的兩幅面孔,一副醜陋、一副端正。官方的正像裡,是一位威嚴震懾的君王,民間畫像裡,朱元璋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他“天生異相”是權利的掌控者,而他的“兩個我”,是通過官方正史、民間傳說、稗官野史等等集體加工創造出來的人物,是“君權神授”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時代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