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自古以來,美女常常被形容為“國色天香”。比如汪道昆《洛水悲》中寫“你每凡胎肉眼,怎得見國色天香。你看那女子,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另有《警世通言》中描寫杜十娘“梳洗方畢,纖纖玉手,...,粉容微露,...,果是國色天香。”眾所周知,“國色天香”出自唐朝李浚的《摭異記》,原文是“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用以形容牡丹花豔麗芬芳。那麼以“國色天香”比喻美人,便可知美人之美不僅在於容顏嬌豔,也在於氣味芬芳。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書中記載的古代美女不勝枚舉,但以體香著稱的美女則並不多見。歷史上有記載的香氣美人首當其衝應為西施。西施因其美貌無雙,被越國大夫選中送給吳王夫差,得以從浣紗女搖身一變成為吳王宮裡的妃子。唐王維的詩作《西施詠》中就寫道:“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但西施除了容顏嬌美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體帶香氣。有傳聞說,西施的洗澡水都被宮人收集使用,灑在屋內便可以滿室芬芳。關於西施的體香,李白有詩云:“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後空餘床。床上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猶聞香。”意思是雖然西施已經離開了三載之久,但她床上的繡花被子仍然留有餘香。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清朝的香妃,也是流傳較為廣泛的關於美人香女的故事。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歷史上關於“香妃”是否確有其人,或者說“香妃”的原型“容妃”是否身有異香,尚有爭議。因此在文中僅以香妃的文學形象為例,說明古人對美女體香的審美偏好。據記載,香妃生於新疆喀什,是典型的異域美人,而且身帶異香,受到乾隆帝的偏愛,被封為“香妃”,恩寵不衰。《清稗類鈔》中記載“回王某妃以體有異香,號香妃,國色也”。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的香香公主,便是以香妃為原型進行的創作。在《書劍恩仇錄》中,香香公主因自小喜歡實用帶有香氣的花朵,因此體有異香。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除了民間傳說和歷史演義,有史料記載的關於古代女子體香或保持體香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宮廷內院,武則天常用“龍香湯”,太平公主常用桃花香露以期“身光潔蘊香”,慈禧太后常用“駐香露”,以期“媚好溢香氣”。

關於古代香氛的記載,多散落於文學作品、歷史史料中,難以系統考量。而李漁所作的《閒情偶寄》中,則有《薰陶》一文,系統總結了關於美人用香的習俗和方法。

這裡的“薰陶”,就是指以氣味薰染。而李漁開篇就講了,國色天香的美女天生就會有一種香氣,也就是國色天香中的“天香”。這種香氣來自母體,並不是靠後天薰染而得的。除了佳人身帶異香之外,有些姿色一般的女子也偶爾會帶有體香。由此可見,李漁開篇所寫的“名花美女,氣味相同,有國色者必有天香”一句,的確是不無根據。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但是有著傾城國色又天然身帶異香的美女,實在是少之又少,只能有“千中遇一”。甚至連那些雖然沒有國色容顏的缺也有天生體香的佳人也是“千中遇一”。由此可見,女子自帶體香的實在是並不多見。既然“天香”如此難得,那麼其他的女子該如何使自己周身粘染香氣呢?在李漁看來,只能靠後天的薰染來保持香味了(“薰染之力不可少也”)。

既然大部分的女子都要靠薰染來保持體香,那麼具體應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李漁認為,生在富貴人家的女子,可以使用花露。“花露者,摘取花瓣入甑,醞釀而成者也”。就是說,把花瓣摘下來放入甑中,久而久之就可以醞釀出香氣撲鼻的花露了。人間百花,就有百種花露,那麼在花露中,品質最高的則是“薔薇花露”,其餘的則“群花次之”。花露的使用也有要求,每次不要用太多,在洗浴後將幾匙花露倒入手中,輕輕拍打在臉上和身上即可(“然用不須多,每於盥浴之後,挹取數匙入掌,拭體拍面而勻之”)。薔薇花露的香味頗有意境,“似花非花,是露非露,有其芬芳,而無其氣息”。也就是說和其他味道明顯的花露(如桂花露、蘭花露)相對,薔薇花露勝在味道似有似無,只聞芬芳,不見植物原本的氣味。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明《蘇州市景商業圖》中的花露鋪


薔薇水是古代極被推崇的一款花露。宋詞《風入松·玉妃孤豔照冰霜》中寫“薔薇水蘸檀心紫,鬱金薰染濃香”,就是讚美薔薇水的芬芳。薔薇水極少有本土製作,大多是來自大食國。蔡絛在《鐵圍山叢談》記載:“異域薔薇花氣馨烈非常,故大食國薔薇水雖貯琉璃缶中,蠟密封其外,然香猶透徹,聞數十步,灑著人衣袂,經十數日不歇也。”還有趙汝適在《諸蕃志》中記載載:“薔薇水,大食國花露也。…其花與中國薔薇不同。”僅從寥寥數語中,就可以看出薔薇水在古代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花露之外,女子閨中還常使用“香皂浴身”,以清洗汙濁,留存清香。李漁認為,香皂是一種神奇之物,人身的穢物穢氣,香皂一擦“則去盡無遺”。如果將香皂和上等花露混合,則可以洗去汙穢保留香氣,“有攻邪不攻正之別”。香皂神奇,選香皂也有講究。李漁認為,“香皂以江南六合縣出者為第一”。不過,六合縣的香皂價格昂貴,而且距離較遠不容易買到,所以可以豐儉由人:買的多了就洗全身,買的少了可以只洗臉。

外在的皮膚薰香,使用花露香皂即可,但體內口氣之香,則需要“香茶沁口”。“香茶沁口”的意思是口含香茶以清新口氣。“每於飯後及臨睡時以少許潤舌,則滿吻皆香”。每次飯後或睡前可以含一片,滿口留香。香茶在《紅樓夢》、《金瓶梅》、《醒世姻緣傳》等書的描寫中極為常見。比如《醒世姻緣傳》中寫“一個鴛鴦小合包,裡面盛著香茶”,《金瓶梅》中寫“鄭愛月兒只道是香茶,便要打開”,另有《賣花聲》寫香茶“醉魂清爽,舌尖香嫩”。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清新口氣除了使用香茶,還可以使用一種價格便宜的“果中尤物”:荔枝。李漁對荔枝非常推崇,稱讚它為“其色國色,其香天香,乃果中尤物也”。只是感慨,,造物主太偏心,不然荔枝四處生長(“造物有私,不令四方皆出”)。雖然陳荔枝不如鮮荔枝好吃,但是陳荔枝另有用處:“沁口”。因為“荔之陳者,香氣未嘗盡沒”,陳荔枝的香味並沒有完全失去,“佳人就寢,止啖一枚,則口脂之香,可以竟夕”。意思是女子睡前吃一枚荔枝,一夜都滿口香氣。

說到荔枝與美人香氣,不得不提楊貴妃“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故事。文獻記載,楊貴妃體香多汗。唐玄宗在溫泉宮偶遇香氣襲人的楊貴妃,自此傾慕不已,並因其滿身體香而特意建造“沉香亭”。李白詩句“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中的沉香亭,即為楊貴妃的沉香亭。有研究者認為,楊貴妃的體香與她嗜好荔枝密切相關,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食用荔枝的確有沁口增香的作用。

李漁講“薰陶之道”:《閒情偶寄》中的香氛美學


從古至今,中國的香氛文化都極具代表性和審美意義。無論從香水製作、使用、背景文化、文學創作、審美影響等等方面來看,中國香氛文化都絲毫不遜色於任何國家的香氛文化。但至今為止,中國香氛文化式微,除了從文學歷史中摘取隻言片語外,似乎並無系統而全面的論述。因此,李漁的這篇《薰陶》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