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大家看一些抗戰的片子,不管是一些經典電影還是現在的一些“抗日神劇”的時候,通常都會發現一種“另類的漢奸”(說“漢奸”似乎也不太合適,不過他們確實是為日本人服務),這就是“翻譯官”。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小兵張嘎》裡的翻譯官

但是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困惑:日本部隊的翻譯官是配到哪一級呢?而且,如果這個翻譯官是中國人來當,那這人可了不得。那個年代,中國人能認識幾個大字就算是“知識分子”了,這人竟然會說日語,那在中國算是萬里挑一的文化人了,這麼一類人,能配發到日本軍隊的基層部隊嗎?

其實這些還是影視劇中的誇張,日軍到中國打仗,配備漢語的翻譯官那是肯定要的,但日軍中的翻譯官不可能配發到基層部隊,這太奢侈了,而且大家想想,這種職位肯定是之前就要準備好,怎麼可能要臨時來中國找呢。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其實,日本部隊中的大部分專業翻譯都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和朝鮮人。影視劇中加一些猥瑣的翻譯官,其實是劇情需要,增添喜感:沒發現影視作品中的翻譯官都是一些類似“小丑”一樣的角色嗎?但事實上,那個年代但凡是會兩門語言的人,那氣質都不可能是那般粗鄙猥瑣的,那算是很少見的人才。

在日軍中充當翻譯的日本人就不用說了,日本國內有專門培養這類人的(有些高手甚至會被培養成間諜),而且有些殖民臺灣和東北的日本人,因為長期生活在中文環境中,是懂中文的,從他們之中挑翻譯就行。這類人日本人用著自己也放心。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朝鮮人呢?朝鮮古代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稍微有點知識水平的人都懂漢字,會說中文也不稀奇,接著朝鮮半島又被日本殖民了幾十年,日本在這裡推行奴化教育,讓很多朝鮮人也需要學日語和日文,所以同時會漢語和日語的朝鮮人也有很多,這些人有些也成了翻譯。

那中國人呢?中國人中,那些日語比較好的基本都是偽滿洲國(尤其是關東州)、臺灣受過奴化教育的人、以及一些日本華人(這裡重點提一下,日本華人歷史其實很悠久,畢竟中國和日本古代的一些海商海盜就相互交流,錯綜複雜,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鄭成功弟弟的家族,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其弟弟就一直住在日本,而且其弟弟的家族世代就是給日本政府服務的,世代給日本人當中文翻譯,以前是服務江戶幕府,明治維新後又服務日本新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伊藤博文的中文翻譯就是鄭氏後裔,鄭成功光復臺灣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其弟弟的後裔又效忠日本政府,幫助外族侵略臺灣,歷史有時確實詭譎無常)或者是賣國求榮的留學生。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鄭氏家族就是縱橫中日之間的海盜勢力,鄭成功媽媽就是日本人

但是大家注意啊,這種等級的翻譯那都是水平很高的,而且數量不會太多,絕對配發不到日軍基層部隊,這種人都是待在高級將官身邊的,《小兵張嘎》裡的翻譯官水平那麼高,那是不存在的。那個年代,但凡是接受過系統外語教育的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那都屬於高等的人才。有時候連長官都要敬重三分的。

那日軍基層部隊的翻譯是什麼情況呢?其實這些人也不是專業的翻譯,這只是投靠日軍的漢奸頭子而已,日軍數量很少,要控制淪陷區還需要大量的“狗腿子”,而這些“狗腿子”中機靈一點的,有點文化的就會被日軍“器重”,教他們一些簡單的日語,讓他們當小頭目(一些經典電影中的臺詞“感謝太君栽培”,就是這類人說的)。

抗戰片中一堆“翻譯官”,侵華日軍中真的那麼多翻譯嗎?

注:《鐵道游擊隊》裡的副大隊長王強就是典型的這樣人物,此人一開始設法打入日本人開設的以經商為名,實為特務機關的國際正泰公司(群眾稱洋行)幹搬工,因為人很機靈和日本人搞好了關係被提拔為“工頭”,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日語,可以和日本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這類人是翻譯嗎?也談不上,但他們會一些簡單的日語,有時候充當一些“傳聲筒”還是可行的,一些影視劇中,跟著日偽軍到處走、給日本軍官獻殷勤、隨村徵糧掃蕩的一些猥瑣異常的翻譯官,其實絕大多數都是這種人。他們不是專門的翻譯,但是可以協助日本人做一些維持治安的一些事情。

那日軍呢?日軍的官兵其實也是需要學一學簡單的中國話的,這也是作戰需要,但他們學的不可能太好,於是就有了“軍隊中國語”,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那種:你滴,什麼滴乾活;死啦死啦滴;你滴,大大滴良民……這種不倫不類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