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投資基金不賺錢?

經常看到很多人留言說:我也買基金買了好幾年,但是一算收益,平均下來還沒銀行理財高,既耽誤時間又耽誤精力。


確實,很多人投資基金最後並不賺錢,但大部分原因不是選擇的基金不好,而是心態上的問題或者操作方法的問題。


往往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是在市場大幅上漲之後才開始關注並買入的,一開始買的少,隨著市場不斷上漲,膽子越來越大,投資越來越多。當市場漲到巔峰的時候,基本也是投入金額最多的時候。這時隨著市場又漲轉跌,就會一下吞噬掉所有利潤,並快速出現虧損。

相反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沒有賺錢效應,很多人都覺得投資基金或者股票不賺錢,就會把錢存入銀行,從而錯過了最佳的買入時機。


為什麼很多人投資基金不賺錢?

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是上一輪大牛市14-15年,新增基金開戶數的統計,很明顯在大盤到了5000點巔峰的時候,開戶數也達到了巔峰,同步率非常高,那時候買入的人,應該大部分都還在虧損。但是如果你在14年之前買入的話,現在絕大部分都是賺錢的。


所以想要規避這種情況:

第一就是要選擇基金定投的方式,規避一筆買入被套的風險,而且不要隨意改變定投的金額,一開始每個月300,後面漲了就每個月3000,這樣一定不可以的。

第二是要會簡單看市場估值,也就是市場是不是已經很貴了,有很多衡量指標,比如市盈率(PE)、市淨率(PB)、淨資產收益率(ROE)等等,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看市場點位,現在差不多3500點是一個平均估值水平,低於這個就是相對便宜,偏離越多越便宜。高於這個就算是偏貴,偏離越多越貴。


之前聽過很多言論,比如說認為一隻好的基金,會自始至終都好,無論任何時候都是買入時機;或者說市場在5000點也可以基金定投,等待微笑曲線等等。

這肯定是不對的,一個蘋果價值5塊錢,當這個蘋果買500塊錢的時候你還買嗎?肯定就不買了呀。


在市場很貴的時候買入,就是會吞噬你未來的收益,未來不一定會虧錢,但是一定會少賺。

下面再給大家說兩種簡單的估值方法:絕對估值法和相對估值法


先說絕對估值法:這個方法就是把未來的現金流折現到現在,比如你花10000買了一個年化利率3%的國債,那目前你的這持有的這個國債估值就是10300,因為國債基本沒有違約的情況,到底兌付就是值這麼多錢。顯然這種估值方法不適用於指數基金的投資,因為基金的估值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所持有股票的盈利能力,分紅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等等,那麼就需要用到相對估值法了。


相對估值法就是以一個參照物為核心進行估值,這個方法更適應於基金的投資。

舉一個例子,以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我們來看一下滬深300歷史的市盈率走勢圖。

市盈率是衡量市場是否便宜的一個最常用的指標,用總市值除以總收益就是市盈率。

為什麼很多人投資基金不賺錢?

可以看到歷史上滬深300市盈率最高到過48倍在2007年,最低到過8倍出現在2014年,我們就可以以這個為一個參照物,來看目前的估值。

目前滬深300的市盈率在12倍左右,雖然比最低時候的8倍高了不少,但是遠遠比最高點要低很多,同時參照目前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目前為24倍。就可以得出結論,無論是和自身市場歷史數據對比,還是和國外市場橫向對比,目前滬深300都不貴。


這就是相對估值法,使用這個方法可以讓你買在相對低點,賣在相對高點,大家可以用這個方法看看自己投資的指數基金是高估狀態還是低估狀態。


有同學會說,之前推的那隻科技龍頭ETF的基金,現在市盈率都55倍,會不會太高了呢?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概念了,叫盈利增長速度。

比如一些夕陽行業,每年盈利增長就3%左右,給8倍市盈率,都嫌高。但是一些高科技公司,每年盈利增長30%左右,就能給到40多倍市盈率的估值。

所以要綜合考慮內在的盈利增長速度和外在的整體估值,投資基金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想要從市場裡躺著賺錢,這些知識都是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