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许多得意门生,有若就是其中一位。

在古代,“子”是代表尊称,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录整理孔子和学生的对话。里面孔子说的话,都会用“子曰”特指。而其他学生,通常都以字来称呼。

但《论语》里,曾参和有若常称“子”,“有子”就代表有若说的话,足见其学识、地位是极好的。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01

君子爱父母,亲兄弟,则为仁


孔子一生致力于“仁”的理念宣传,也是他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国家若能人人以“仁”“爱”为自身的道德标准,那这个国家将会繁荣,百姓生活幸福。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家境贫寒,只能勉强以粗粮和野菜填饱肚子。有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了,怎么办?

他想了想,可以去亲戚家借点米,就能满足父母的愿望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越了几座山,走了有十几里路,终于到达亲戚家借来米。

回到家,看到父母吃着煮熟的米饭,子路十分高兴,一瞬间就忘记了沿途的劳累。

周围的邻居看到子路对父母的小心,也都夸赞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不仅子路用行动去奉行“仁爱”。孔子的另一位学生有若,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仁”,其实就是古字的“人”字。在《论语译注》里,这句话解释为:

君子致力于打基础,基础巩固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有若认为,一个君子,要打好做人的根基,即学习“仁”,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在《管子·戒》里也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赞同有若的说法。

老一代革命家朱德,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回忆我的母亲》,曾经被载入语文课本: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伟大的毛主席,在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时,连夜奔回家,悲痛之余写下: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无论身处高位,还是普通百姓,始终摆在每个人前面的都是“父母为先”。

这份“生我,养我”的养育情值得我们去孝顺父母。

但不是提倡完全的去听父母的教导、要求,而是对父母的教诲听之,思之。先不要急着反驳他们的意见,先听着而后思考,是否是正确的?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

最后,再决定是否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自己不接受的要求,认真与父母交流,守住原则。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02

做人孝父母,敬兄弟,家业旺


在《论语》里,有若谈到这样一个问题。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和“弟”(指古字“悌”),是指弟弟尊敬与服从兄长。在古代,这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

根据《论语译注》权威解释是指: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既孝顺父母,又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有若认为,一个人如果有孝顺父母、敬爱手足的品德,就不容易做出那些坏的行为举止,就更不会去对抗上级。显然,其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提出的治国方针。

曾经,有户人家住着三代人。有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抛弃于深山算了。”

半夜里,父亲用箩筐背着年迈的老父亲到了溪边,刚要准备往下丢,儿子问:“爸爸,我们把人掷掉就可以了,何必把这箩筐也丢了呢?”

父亲恼怒地说:“你懂什么?连人都不要了,还要这破箩筐干什么?”

儿子又说:“若把这箩筐也掷了,将来我和我的儿子用什么把你抬到这里来呢?”

父亲听了,顿时呆住了。赶快和儿子把老人抬回家,细心瞻养,再也不做不孝的举动了。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想想,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能忍心丢弃的人,又怎么能期盼他可以在外面真诚友好对人呢?

所以,你看很多犯了罪的人,多数时候对家庭观念是薄弱的。

明代徐祯稷,在《耻言》中说:“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故顺,孝之实也;让,友之本也。”

他认为,做哥哥姐姐的,要对弟弟妹妹友爱、谦让;做弟弟妹妹的,要对哥哥姐姐尊敬、顺从。只有兄弟姐妹相处和谐,家庭才能和和美美。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成龙曾在《国家》里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即使我们不上升到国家角度,仅仅就自己的小家来说,家庭和谐,子女和睦,则家业兴旺;家庭恶劣,子女争吵,则家庭不幸。

《圆桌派》有一期聊到子女的话题,里面窦文涛的一句话,很受触动。他说,“今天的妈妈就是这样,一次次回到孩子的卧室,孩子不知道在哪里,在外面工作,妈妈就看着这个,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的确,要是远离家乡、北上广漂泊的子女,更是回家看一次父母不容易。


一个优秀的家庭,通常都有这两点表现,子女若做到更易成功

《孔子家语》里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女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分一秒都在变老。若子女突然想起来要赡养父母,而父母已经等不到这一天。这该是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老话说,看一个人的家庭是否幸福,就看子女是否孝顺父母、兄弟手足是否互相敬爱。

对于家庭关系,你认为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