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吳樾(1878—1905年),字孟俠,安徽桐城人,國民教育會保定支部成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二十六日,出國考察憲政五大臣及隨員在北京正陽門火車站,登車欲發。吳樾扮成皂隸,懷揣炸彈,潛入五大臣專車,準備引爆炸彈。但尚未動手,車廂猛烈震動,觸動信管自動爆炸。吳樾當場犧牲,五大臣中的載澤、紹英僅受輕傷。這一爆炸給滿清統治集團以極大的震動。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徐錫麟(1873-1907年),字伯蘇,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日本期間結識了陶成章、龔寶銓等革命人士。光緒三十一在上海由蔡元培邀請加入光復會。同年八月在紹興以創辦大通師範學堂為名培養革命骨幹。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從日本歸國後,徐錫麟為安徽巡撫恩銘所用,任安徽警務處會辦兼安徽巡警學堂監督。光緒三十三年與秋瑾策劃於浙皖兩省同時起義,7月6日,徐槍殺恩銘於安慶,率巡警學堂學生攻佔軍械所,與清軍激戰四小時,失敗被俘。受審時奮筆直書,謂“為排滿事蓄志十幾年,多方籌劃為我漢人復仇……”充分反映出其“捨生亡死,投身革命”的思想,當晚英勇就義。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秋瑾(1875—1907年),浙江山陰人,人稱“鑑湖女俠”。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決心“匡濟艱危”,獻身於救國事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東渡日本,投身反清革命宣傳。當年冬 回國,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主持紹興大通學堂,聯絡金華、處州等地會黨,組成光復軍,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皖浙兩省共同起義。7 月,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舉義後失敗。清政府覺察皖浙間的聯繫,派軍隊包圍大通學堂,秋瑾於14日被捕,翌日凌晨,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精衛石》為秋瑾在日本期間寫成的一部彈詞,無情地鞭撻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壓制,反映了婦女要求解放的深刻思想內涵。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秋瑾告國人書》是秋瑾親筆所書的一篇聲討清朝的檄文。在這篇檄文中,秋瑾歷數腐敗透頂的淸王朝欺壓人民、賣國求榮的種種罪行,號召廣大人民起來反對淸朝專制,光復漢人河山。為了實現推翻封建專制的理想,年輕的生命慷慨赴死,演繹了一曲悲壯的革命戰歌!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林覺民(1887—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福建閩縣人,福建髙等學堂肆業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留學日本,加人同盟會。宣統三年 (1911年)回國參加黃花崗起義,力戰受傷,被捕遇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為國捐軀,“雖百死而不辭”的諾言。

清末革命者以“光復漢人河山”為口號的武裝鬥爭,為何多失敗?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曾組織了多次反對清朝統治的武裝起義,均被清朝軍隊鎮壓下去了。於是,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又經過反覆籌劃,商定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投人最大的財力和全部革命黨人的精銳,與清王朝進行決戰。然而起義計劃洩露,起義總指揮黃興被迫率敢死隊120多人進攻兩廣總督署,打跑總督張鳴岐,分兵攻襲督練公所等處。經過一夜的激烈巷戰,不少起義先鋒相繼犧牲,黃興、朱執信等受傷後化裝逃脫,起義失敗。事後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黃花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