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起義——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永遠的痛

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不管是在戰爭的前中後期,都出現有國民黨軍隊戰場起義的情況。接下來本文就來講講,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戰場起義的經典案例。

邯鄲戰役中的高樹勳部起義

高樹勳率部起義是解放戰爭中第一位臨陣倒戈的國民黨將領。在抗日戰爭剛剛勝利結束不久,國民黨軍隊為了搶佔平漢線,繼而佔領北平、天津等大城市。於1945年10月中旬,派遣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等指揮第30、第40軍和新編第8軍各部共4萬餘人從新鄉地區北上。

戰場起義——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永遠的痛

為了阻止國民黨軍,晉冀魯豫軍在軍區司令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迅速組織起來了6萬正規軍和10萬民兵。當高樹勳、馬法五、魯崇志的三個軍走到邯鄲、磁縣一帶,就被我軍包圍。已經被我黨策反的高樹勳,於10月30日宣佈新8軍及河北民軍共萬餘人戰場起義。隨著高樹勳的戰場起義,剩下的第30軍和第40軍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的信心,兩個軍計2.3萬餘人很快就被解放軍全殲,第40軍軍長馬法五被俘。

戰場起義——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永遠的痛

高樹勳部的戰場起義不僅一下子報銷了國民黨軍隊的兩個軍,高樹勳部的加入反而還提升我軍的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高樹勳所部是雜牌軍,這此戰場起義進一步加深了蔣介石對雜牌軍的不信任。國民黨軍隊的內部裂痕越來越大,嚴重影響了國民黨中央軍與雜牌軍之間的合作。

濟南戰役中的吳化文部起義

吳化文此人堪稱是當代呂布,一生先後效力過馮玉祥、蔣介石、日本人和共產黨四方勢力,在抗日戰爭中曾投降過日軍,又在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軍隊收編。

當解放戰爭進行到1948年初時,國民黨軍隊的處境是越來越不利,整師整師的軍隊被解放軍殲滅。而吳化文所部整編第八十四師,由於吳化文的“指揮有方”,整編第八十四還沒有遭受到過比較嚴重的損失,因此也就成為了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麾下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部隊。在濟南戰役中,吳化文部被擴編為整編九十六軍,擔任濟南西守備區的防禦。

戰場起義——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永遠的痛


吳化文這麼一個十分滑頭的人,早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後路,在濟南戰役之前,吳化文已經與我黨有了聯繫,計劃在濟南戰役進行的過程中臨陣起義。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發動了濟南戰役,19日吳化文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帶領所部宣佈戰場起義。隨著吳化文的戰場起義,國民黨軍隊在濟南的防禦瞬間被瓦解,戰至24日,濟南國民黨守軍被解放軍全殲。

廖運周第110師在雙堆集的火線起義


廖運周的第110師是隸屬於第85軍,而85軍的靠山是何應欽,是一支中央軍嫡系部隊。該軍在1948年9月被編入黃維的第12兵團,隨後參加了淮海戰役。1948年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華中野戰軍包圍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準備乘合圍尚不嚴密,從各軍中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做為先頭,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85軍中戰鬥力較強的第110師因此被選中。

戰場起義——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永遠的痛

而廖運周作為一位老資歷的共產黨員,其早在1927年就已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他奉命長期隱蔽在國民黨軍隊中,在此次的淮海戰役中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廖運周當時已經聯繫到了解放軍,決定在關鍵時刻率領第110師戰場起義。

在突圍之前,廖運周又主動要求自己的110師打頭陣,黃維看見手下如此積極欣然答應,黃維的這個舉動導致了國民黨第12兵團最後的希望破滅。11月27日早晨6時,廖運周率領第110師兩個團5500餘名官兵迅速向解放軍的陣地前進,在到達解放軍陣地後立刻宣佈戰場起義。緊接著突圍的國民黨軍隊的三個師迅速遭到了解放軍的阻擊,黃維的這次突圍就這樣以失敗告終,隨後不久國民黨第12兵團在雙堆集全軍覆沒。

戰場起義——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永遠的痛

廖運周的火線起義,是解放軍消滅國民黨第12兵團的關鍵一環。設想一下如果黃維的四個主力師齊頭並進,解放軍的防線是很有可能被突破的,畢竟中原野戰軍的實力不是特別強大。更糟糕的是,廖運周的第110師是中央軍嫡系,在這個關鍵時刻戰場起義,對於國民黨軍隊的士氣打擊是很大的,推動了我軍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