脣齒相依!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稍微熟悉古代城市構造的朋友們都知道,古代人在建造城池時,往往會在城牆外圍修建一條護城河,這其中,有的護城河原來就是河道,而有的護城河則是人工挖掘而成。護城河一旦建好,就可以成為一個城市抵禦外敵的屏障,當然,也會成為破城的利器。

唇齒相依!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東周列國志》、《左傳》、《戰國策》中描寫了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其中就有藉助水攻來奪城的,目前最早見諸記載的水攻奪城是吳國滅徐國的戰爭:“魯昭公三十年,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已卯,滅徐”。在此後的半個世紀,智伯水灌晉陽,因為城牆的堅固,軍隊雖然沒有進入城中,但是城中百姓卻因為這一場人為的洪水死亡很多,百姓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就“易子而食”,場面十分淒涼。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城池想要易守難攻,就必須具備兩個東西,那就是城牆和護城河,而這兩個東西想要和諧的存在,城牆就必須足夠堅固,能夠抵禦洪水的衝擊。而城牆的堅固首先就要保證城基的堅固。要知道,多數護城河和城牆之間距離近,因此,古代護城河漲水沖垮城牆的事情曾經發生過許多次。

例如,公元907年,歙州(古地名,後改為徽州)天降大雨,洪水直接沖垮了不少城牆,後來在重建的時候,下大雨漲水,剛修的城牆也被沖垮了。四川富順以前的城牆也因為受江水衝擊直接倒了。

唇齒相依!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古代人修房子也好,修城牆也罷,不像我們現在可以用水泥和鋼筋來做地基,不過他們也有他們的辦法。

幾個月前,小佛曾去三星堆博物館參觀,發現鴨子河邊上有一段古城牆。鴨子河是當地的一條大河,每逢一些年頭就會漲大水,然而三星堆的古城牆竟然就修成河邊,自然有防洪防塌的辦法。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夯土”,就是將泥土壓實,我們現在看到的萬里長城、故宮、馬王堆漢墓、秦始皇陵這些古建築,他們的地基都是夯土,而城牆的地基,大多數也是採用夯土的方法。

夯土也是需要挖坑的,修城牆的時候,人們一般都會挖到生土層以下,最好是挖到老土層,大概要挖兩米以上,老土層作為地基的持力層,一般不容易下陷,不過基址是土沙就另當別論。三星堆當地有的地方下挖一米多都是黃沙,以前有人修房就是淘地下的黃沙用。挖好地基坑之後,就往坑裡回填土,不過需要夯實,這樣一來,土壤之間的縫隙就非常的小,有一定的防水作用,但不耐雨水長期滲透。

唇齒相依!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慢慢的,城牆的建造就不是單一使用泥土,而是在外面包一層磚,後來乾脆直接使用磚、石的城牆。以浙江臨海為例,臨海是以前臺州府駐地,現在仍舊有台州古城牆,去年臨海大水,台州古城牆堅固無比。要知道在古代,台州城外有靈江,每年洪水爆發的時候,台州的城牆被沖垮那是常有的事,宋朝時,臨海曾發過一次大水,城牆被沖垮之後,當地人就用石頭修建城牆,並且修築高臺,增加城牆的堅固程度。《嘉定赤城志》中記載了從宋慶曆五年至淳熙三年131 年間城牆的幾次大修,每一次城牆的大修都與水災有關。

磚、石修建城牆雖然堅固,但是縫隙會很大,如果放在現在就很簡單,直接用水泥沙子填縫隙,古代人也會填縫隙,不過他們用的是糯米汁、石灰漿。

城牆雖然修堅固了,但在漲水的時候,也需要預防水長期侵蝕夯土或者磚、石,故而,護城河必須要修建堤岸。

同樣以台州古城為例,從去年臺風利奇馬在臨海肆虐,我們就能看出,台州古城的地勢其實是比較低,外面有靈江,“揹負大固山,天台、仙居二水並流,直衝城下,每遇秋雨,時至海潮怒漲,官吏閉城捍水,如御巨冦”,一旦大水就算不倒灌城中,也會不斷的沖蝕牆基和城牆的近地部分,台州水患多,如果不想其他辦法,就算是夯土、石塊再緊也會有沖垮的一天。元朝時,台州官員已經意識到:“臺固水國,倚城以為命。”用現在的話說,台州是一個水國,百姓們都要依靠堅固的城牆來生存,換言之就是通過堅固的城牆把洪水阻隔在城外。

唇齒相依!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為了保護城牆,元朝的官員就決定修建護城堤岸,於是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準備木料、蜃灰(用蜃殼燒成的灰,用途與石灰相同)、石料,挖深坑到老土層,用石頭砌堤岸,這樣一來,就算是張洪水也就不容易沖刷到城牆的基部了。四川省中江縣以前的古城牆外也是有河堤,高度大概是一丈。根據資料顯示,台州古城外除了修建過堤岸,還修建有“捍城”,所謂的“捍城”就是在城牆外側牆腳砌築高約1m,寬3~5m 的石臺階,“捍城”的存在同樣也是保護城牆腳部,免遭順城水流沖刷,淘空城腳引發城牆坍塌。

城牆堅固、河堤也有了,那麼還要防洪水,清淤工作非常的重要。想必去過西湖朋友們都知道蘇堤和白堤,而這兩個堤岸的基礎正是當年白居易和蘇東坡在當地為官時疏浚西湖、利用挖的淤泥構築的堤岸,護城河的淤泥是需要定期清理,不然洪水季節時就很容易導致河水不能及時流走,洪水四溢。

唇齒相依!為何古代護城河發洪水,衝不垮城牆?

城池其實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想要進出都必須通過城門,洪水來時,不能沖垮城牆的時候,城門承受的壓力就會非常大,所以以前城門要麼設置兩道門要麼把城門那一塊做一個甕城。兩道門,一道是閘門,一道是大門,大門更加靠近外牆,閘門則在內牆,一般時候不關閉閘門,遇到洪水或者戰爭時候就關閉閘門,防水和防敵人都是好的。甕城(如上圖)一般有三道門或者四道門,根據水流的情況來開啟城門,小佛在西安看到過此類建築。

參考資料:賈亭立,《古代築城的防洪元素——以臨海臺州府古城牆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