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有一個愛徒,名為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才智過人,曾被大家認為是諸葛亮的繼承人。這麼聰明的一個人又是諸葛亮的愛徒,諸葛亮為什麼會僅僅因為街亭失守而揮淚斬馬謖呢?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麼一件事呢,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聊一聊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馬謖究竟是怎麼死的。

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歷史上對馬謖的死有三種說法,廣為流傳的是馬謖在出守街亭之前下了軍令狀,攜王平25000將士出守街亭,失手提頭來見。最終馬謖因街亭失守,負荊請罪回到漢中大營。諸葛亮縱使有愛徒之心,不忍殘殺,可也迫於外界壓力不得不殺了馬謖,以示軍威。從此也有了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另外一種說法比較官方,說是馬謖因受打擊過大病死在牢獄中。最後一種比較傳奇。那我們不防聊一下最後這種關於馬謖之死是怎麼描述的。

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最後這種說法是我在野史上看到的,據說馬謖領命出守街亭之後,便急忙趕上山安營紮寨,眾所周知,馬謖是一個極有才華的人,平時也有些恃才放曠,驕傲自大。出守之後,沒有謹記諸葛亮的囑咐,擅自做主上山途中尋得一個泉流。聰明的馬謖深知作戰是水的重要性。便派上文說到的王平領三千精銳駐紮在泉眼處。而自己上山安營紮寨,坐收其成去了。

說到王平,是費褘的手下,費褘是一個外寬內忌的謀士,縱使與馬謖同屬諸葛亮大營中,但是各懷鬼胎,私底下可能也與王平說了些什麼,王平早已心中有數。王平也曾多次勸諫馬謖不可舍水上山,奈何馬謖不聽。碰巧的是曹軍來的並非深謀遠慮的司馬懿,而是張頷。張頷初始也深知上山攻營並非易事。沿途追尋也發現了水源。於是張頷切斷水源。馬謖正在軍中看書聽得軍中將士來報,說魏軍切斷水源,已被魏軍重重包圍。馬謖頓時失了神,心中料到肯定是王平叛變,各種不滿,也無處釋放。只得回軍中當面質問王平。奈何魏軍兵多將足,多次周旋才得以領殘兵敗將返回軍中。

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馬謖回到軍中第一件事就是拜見諸葛亮,當面質問王平,可未見諸葛亮就被裝入囚牢中遣送到新鄭。諸葛亮因要避嫌而讓費褘處理此事。上文說道費煒外寬內忌,表面上與馬謖交好,實為厭惡馬謖。迫於形勢還是去獄中見了馬謖。馬謖雖才智過人卻未識得費褘的計謀。馬謖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跟費褘說的一清二楚,費褘嘴上答應馬謖定當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與諸葛亮聽。可過了幾天並未傳來釋放馬謖的軍令。獄中的馬謖只盼來費褘,費褘對馬蘇說王平早就歸還軍中,說馬謖你舍水上山,違背軍令。此刻的馬謖心灰意冷,執意要面見諸葛亮。費褘哪能讓他有這個機會,勸他稍安勿躁,又扔給他一個紙團,那麼紙團上寫了什麼呢?

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只見的紙團上僅有八個字“明日出城,見機行事”馬謖知道這是要讓他逃跑。馬謖深知此計不可行,但他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最重要的是他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按費褘所言。第二日,馬謖得以逃脫。諸葛亮聽聞馬謖便逃跑下令處死。馬謖不知道這是費褘的陰謀,剛到落腳點就被抓住。又被遣送到獄中。這次他終於明白了他中了奸人費褘的奸計,費褘是故意做出馬謖“畏罪潛逃”的樣子。好讓諸葛亮心服口服殺了馬謖。這次誰也救不了他,他只有自救。恰巧當時有一個瘟疫盛行,傳染性極強。馬謖於是佯裝害了瘟疫

,諸葛亮考慮到傳染性過強,決定把馬謖送到郊外火燒致死。費褘雖有疑慮,但也不能說些什麼。於是,馬謖被送到深山老林,正要火燒馬謖時。馬謖一個翻身竟逃得無影無蹤。

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馬謖之後去了何處呢,有人說他改頭換面歸順了姜維,做了他手下的死士,在宴會上謀殺了費褘,為自己報仇了。也有人說他做了普通百姓,具體是什麼,便不得而知了。而費褘在馬謖死後成了諸葛亮的一把手,諸葛亮死後也順其自然的成了蜀國的一把手。

三國馬謖失街亭是個天大的局,諸葛亮都被矇在鼓裡,這一招太狠了

寫到這總結一下人物關係馬謖與費褘是同級,馬謖與諸葛亮為師徒關係,同屬鷹派。費褘為鴿派。另外費褘與姜維也有過節。但是總之費褘最終取得了大勝,成為了蜀國的第一把手。以史為鑑,人還是要多些心機的,不然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