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權為什麼不逃往臺灣島,繼續與蒙古人抵抗呢?

獨釣孤海一隻魚


"中原才是正統",這個思想作祟。

中華民族的歷朝歷代都以中原為正統,因為中國最早的農業區源自於這裡,中原區域土地平坦,大面積務農,沒有山脈大河阻隔,政治治理成本低。

農業的產出是"三年必有一儲蓄",儲蓄形成稅收,稅收形成財政,財政支持龐大的政治機構和官僚體系支出。

長城以北的草原、東北的漁獵、西域、雪域,由於農業缺失而無法形成穩定的稅收、財政、政治機構。政權相對短暫,而且王權的承繼以強者為尊,因為強者才能更好保證其部族的侵略和生存。

東南、西南開發比較晚,原因是丘陵、山脈、山地、河流的阻隔形成畸高的政治管理成本,給治國帶來難度,因此相對於中原的較早發展歷史,此地被稱為"蠻"。

唐末安史之亂,北人南遷,人口充裕使長江流域及江南充分開發,南宋時己極繁榮。元朝侵南宋,朝廷寧可躲身浙江也不進入廣東就是"中原才是正統"思想的延伸,因為廣東當時更"蠻",宋庭在浙江被佔後才不得不進入廣東。至於西南、臺灣,更是"蠻"上加"蠻",逃避到這些地方,似乎他們認為己與亡國無異了。


衛傑141592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薩沙簡單說一說。

第一,臺灣沒有開發?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臺灣的開發是很晚的。

到了清朝初年的1684年,臺灣漢人僅有12萬人。

12萬人什麼概念?南宋崖山海戰跳海的軍民都有好幾萬人。

而漢代中國人口就有5000多萬。

就算逃到臺灣去,依靠這點人口,不要說和元朝對抗,就算吃飯都是大問題,還是一個死。

第二,蒙古人不會追擊嗎?

很多人拿鄭成功作為例子,其實鄭成功和南宋張世傑他們有著巨大的差別。

滿清其實是撿漏佔領中原的,基本都是陸軍,海軍非常爛,經常被鄭成功打的落花流水。

而鄭成功老爸時期,就已經控制檯灣海峽,並且將漢人移民運到臺灣,輕車熟路。

但當時蒙古水軍是相當強大的,從襄陽戰役後連續擊敗南宋水軍。

後來遠征日本,蒙古人能夠一次運輸10萬兵力。

就算南宋能夠逃到臺灣,蒙古水軍必然追擊,到時候也還是一個死。

第三,穿越臺灣海峽不容易。

臺灣海峽看著不寬,但實際上從福建出發渡海前往臺灣比前往沖繩或菲律賓要難十倍。

具體不多說,主要是季風和海峽的航道複雜。清朝渡臺悲歌中形容移民臺灣是六死三留一回頭,就是這個意思了。

如果海峽真的很容易渡過,以福建人的威力,早就佔滿臺灣了。

而當時南宋水軍均是平底船,不具備長距離遠洋航行能力。

甚至遇到颱風以後,就算在近海也是非常危險。

前一個小皇帝和大將張世傑本人,都是死於風暴,而船隻明明就在海岸附近。

當時想要將10萬軍民用平底船運到臺灣,等於是自我毀滅,九死一生。


大體就是這些原因了。


薩沙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因為擔心蒙古人追擊、南宋政權沒有辦法穿越臺灣海峽等,就沒有逃往臺灣島。


原因一是擔心蒙古人追擊

南宋政權之所以沒有想著逃往臺灣島,那是清楚知道自己的實力,也是知道自己海軍很差,海上打仗經常是失敗的,根本跟蒙古人沒有得比,打個比方來說,人家有鄭成功,鄭成功已經成功了打贏了臺灣海峽,海上作戰那是輕車熟路,而南宋沒有呀,他們的海軍基本上沒有啥實力,每次跟鄭成功對上,都是一個結果那就是輸了。

還有蒙古水軍非常強大,連日本都一樣打,可以一次運輸10萬兵力,南宋就算再傻,也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認清楚,自己就算逃到了臺灣,結局還是一樣,就不折騰了。

原因二是南宋政權沒有辦法穿越臺灣海峽

要知道在古代穿越臺灣海峽可以說是相當的不容易。雖然臺灣海峽看起來不寬,但是架不住海上的航道複雜,還有季風時不時就來搗蛋,所以從福建出發去臺灣可以說是很難的,因為可以這樣想一下,要是簡單話,福建離臺灣最近了,要是過去臺灣很簡單,福建人早就佔滿臺灣了。

加上南宋水軍是平底船,根本就沒有能力長距離遠洋航行,要是來個颱風,那麼基本上就沒有救了,就說小皇帝和大將張世傑,船才開沒有那麼多久,海岸上的人還可以看到他們,結果一樣都是死於風暴,這樣的情況下,試問哪個人敢把南宋10萬軍民用平底船運到臺灣,那就等於送死沒有區別了。


江水趣談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當時吳王孫權的船隊首先抵達臺灣,是大陸人最早接觸、認識、開發臺灣的印證,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有限,加之三國爭霸戰爭不休,所以大陸對臺灣的認識就處於只是知道有那麼一個原始落後的地方,並沒有在那裡宣示主權和大力開發。

宋元時期,中國的外貿需求不斷加大,造船業也極為發達,於是閩粵這些沿海地區的商人逐步意識到了臺灣的經濟價值,接著就派出了一批批船隊遠赴臺灣,為當地帶去了生產與種植技術,為臺灣開啟了農耕文化。元太祖時期,元朝雖然設置了一個所謂的澎湖巡檢司,但並沒有臺灣島上的駐軍和對臺的實際控制權。



明初時期,明朝的主要精力花費在了北方遊牧民族身上,對於海外拓展毫無興趣,於是頒佈了海禁政策,與此同時西方開始了海權時代,一盤散沙的臺灣就被西班牙、荷蘭這些國家所武力侵佔,直到南明時期,延平王鄭成功擊敗荷蘭人佔領了臺灣,在西方列強和鄭氏家族的大力開發下,此時臺灣才有了可以自給自足割據稱霸的基礎,清朝時期,清軍滅掉鄭氏攻克臺灣,臺灣正式被納入到了中華帝國的行政區劃之內。所以,為什麼南宋君臣寧願跳海自殺也不願意跑到臺灣割據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

因為宋末臺灣並不具備東山再起的條件,宋朝之前官方並沒有重視和很好的發展臺灣,以至於臺灣還保持著半原始半開化的狀態,糧食產量比較少,不能滿足自給自足,島上人口比較少,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土著人,這些土著人不認同南宋政權,直到南明鄭成功時期,臺灣全島不到二十萬人,可見宋末時期臺灣人口之少,根本不具備成為國家的基礎。
另外,南宋並未在臺灣駐軍佔領,所以臺灣並不屬於南宋管轄,而南宋以前之所以不佔領檯灣並不是沒有佔領的實力,而是壓根就看不上這一塊物資匱乏的不毛之地,即便是十萬軍民當時上了臺灣島也要面臨著渴死餓死的境地,就算是僥倖活了下來,蒙古人就不會攻過去了嗎,一旦蒙古人發水師來攻打,又該怎麼辦呢,不一樣橫豎都是死嗎,還有必要瞎折騰嗎?


納蘭談史


一是逃不了,二是即便登上了臺灣,死的恐怕更快!

崖山之後無中國,對於中原王朝的第一次覆滅,南宋的滅亡仍然讓很多後人感到惋惜,最後時刻在崖山之戰所展現出的血性雖然捍衛了大漢民族的尊嚴,卻沒有挽救政權的敗亡,由於南宋最後的殘餘勢力罕見的在海上全軍覆沒,因此千百年來很多後人都在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年的南宋流亡大軍就真的沒有回天之力嗎?明明已經乘船來到海上,難道就不能跨海逃往其他地域?



也許是明朝末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將南明抗清力量又延續了20多年的生命,因此很多人也存在疑問,在幾百年前的南宋末年,擁有20多萬兵民的南宋流亡政權,為什麼沒有選擇流亡臺灣,或者其他海島?

正如前面所說,當時的南宋政權根本沒有能力逃到臺灣,甚至逃到臺灣,他們面臨的仍然是即將全軍覆沒的結局。

儘管崖山之戰發生在廣東的外海,但熟悉南宋末年曆史的人都會知道,事實上南宋流亡政權退到福建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渡海逃難的準備,因此在福建一帶就已經開始了徵船工作,但由於著名船商蒲壽庚的反水叛變,在福建組建船隊的計劃被迫流產,南宋流亡大軍從陸地流亡到廣東,在被逼到中國內地的最南端毫無退路的時候,才被迫轉移到海上,但等待南宋政權的仍然是絕望的局勢。



由於沒有足夠數量的大型船,南宋軍隊四處收集各類船隻,東拼西湊總算組成一支由1000艘船組成的海上大軍,但船隻雜七雜八,既有海船也包括河船甚至還有大量漁船,安置20萬軍民完全是捉襟見肘,且由於大量船隻不具備遠洋航行能力,指望這支船隊出海遠征完全是不現實的事,所以也就造成了接下來的崖山海戰,南宋的1000艘船被元朝的500艘船都在港口內,原因就在於人家的500艘戰船是地地道道的軍艦,而你的1000艘船是地地道道的民船,雙方的實力對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數量多又有什麼用?尷尬的是由於大量船隻抵擋不了風浪,還未與元軍交手就發生大量船隻傾覆沉沒,南宋瑞宗皇帝因海難而死,主帥張世傑因海難身亡,連這些主要人物的坐船都是如此的檔次,其他船隻的質量又可想而知,以至於崖山海戰總攻一開始,南宋大軍就全線崩潰。

船隊只能停留在近海無法遠航,這也意味著南宋流亡政權無論在福建還是廣東,都無法做到跨海逃亡,與內地遠離數百里的臺灣島,對於這個流亡政權來說完全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且就算能夠僥倖登陸臺灣,等待南宋的仍然不會是一個好的結局。



先不說臺灣島上的漢族人口不過萬人,由於臺灣島在這一時期根本沒有得到開發,又被大量原始部落控制,在臺灣島拓展地盤要需要足夠的實力和時間,數百年後鄭成功登陸臺灣,才兩萬多人的隊伍也解決不了供給問題,只能安排大量人員屯田生產,由於土地開發資源有限直到20多年後明鄭政權滅亡,這股南明最後的力量也只能偏居臺灣島的最南端,甚至又過200年日本佔領臺灣時,全島上下仍然有大量土地沒有開發,又耗費了日本幾十年的時間才逐漸控制全島,幾百年後尚且如此,幾百年前這20萬沒有任何支援的流亡大軍,即便僥倖登陸臺灣,又將如何生存?


遼寧資深球迷


幾百年的宋朝沒有再一次的機會能夠苟延殘喘下去,兇悍的蒙古騎兵是越來越鋒利,最終宋朝很多人不願意投降,在南陽這個地方,幾萬的居民就跳海自盡了,有人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亡國,從此再也沒有中華了,這個是不對的。


有些人認為南宋的朝廷應該漂流到海外,在那裡建一個國家,這個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沒有做好任何準備,想要度過去是非常困難,更何況海上非常的兇險,波浪洶湧此時此刻已經到了危難時刻,要麼就投降,要麼就拼死一戰,而南宋的朝廷就選擇了跳海自盡。



想要到臺灣去的話是非常困難,九死一生,大多數人不願意去,都選擇了最有骨氣的一種方式,那就是自盡。

由於當時的季風來臨,再加上難受沒有準備好,但這幾萬居民不可能就這樣跑到臺灣去了,就算跑到臺灣去的話,臺灣也沒有進行很好的開發,可能就是一條前路未知的死路,但是南宋人雖然是很多次都選擇了和談,但是這一次沒有了退路,他們沒有投降反而是跳海自盡了,因為他們要選擇一條光輝的道路。


就像文天祥死的時候,很多有骨氣的人都不願意投降,他們要拼命的抵抗,但是沒有抵抗的能力的時候,他們不願意成為俘虜,被援朝的那些人所要挾,他們要死得轟轟烈烈,就如這一生從來沒有後悔過,要對得起自己讀的那些書,聽從聖賢的教誨,就像孔夫子的弟子死的時候,死的時候要正衣冠。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一刻,但是中華的骨氣依然還在保持下去,話從來不缺那些鐵骨,真正的男子漢,這些人都是真正的英雄。


最帥汪公說


《臺灣四百年》曾記載過,1603年以前的臺灣並不被中原朝廷重視,而當時的原住民還是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人口不到十來萬。

清代的《裨海紀遊》寫到,去往臺灣的路上可謂是艱難險阻,所以嬌生慣養的南宋皇帝和官員們,能不能撐到臺灣還是個問題。

再說,當時的臺灣經濟水平那麼低,屬於完全的蠻荒之地,中原朝廷也沒將其劃入版圖,一直到了元朝時期才將澎湖列島劃入福建管轄,所以即便南宋朝廷跑到臺灣,人家懶得理你,搞不好還要經歷各種惡戰。

我們再看當時兩方的軍事力量,當時的元軍不但在陸地上有著絕對優勢,在海上由於金朝漢人張弘範那些的努力發展,已經和南宋不相上下。而在1276年謝太后投降後,留在杭州的南宋海上力量幾乎都被元軍給收編了。

陸秀夫和張世傑的船隊也都是浙江、福建的民兵,讓民兵跟正規軍對打,結果可想而知,所以為什麼崖山海戰是南宋十多萬打不過元軍一兩萬人。在這樣的海上力量對比下,如果流亡政府逃亡臺灣,在半路被元軍堵截,那麼死的更快。

1276年謝太后雖然投降,但兩廣、福建、江西一代還有人支持南宋政府堅決抵抗,這些的確對南宋政府來說還是有著可控的地方。也就是說,這看似小小的地區其實比蠻荒之地的臺灣更好,臺灣還未被開發,而對流亡朝廷來說起義軍如果納為己有或許還有一拼之力。

1279年的流亡朝廷能控制的地區已經被壓縮到了只有廣東珠三角和海南島這點地方,等到流亡朝廷從浙江到福建再到廣東,黃花菜都涼了,就是想逃也不可能了。在崖山海戰之前,流亡朝廷其實想逃到占城,也就是越南南部地區,他們是想離元軍越遠越好。

因為離元軍遙遠,張弘範會因為後勤的原因不詳再追,而元軍如果沿越南海岸線南下必定會被越南北部的陳氏王朝阻攔,對流亡朝廷有心無力。但事實,流亡朝廷最終還是沒有想逃亡別國的想法,最後才有那麼多人跳海自盡。

按照上面的分析,南宋政府其實心裡面還是想利用可控地區的力量再拼一次,而臺灣在當時處於荒涼之地,進入這個島除了要面對元軍海上力量的圍追堵截,在到達之後還要重新發展自己的勢力,已經面對原住民的對抗等等因素,所以流亡朝廷根本沒想過要逃亡到這樣的地方去。


大國布衣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宋朝求和遭到拒絕,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兩個兒子(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逃到福建時大臣擁戴7歲的趙昰做了皇帝,是為宋端宗。

兩年後,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借船遭到阿拉伯商人蒲壽庚拒絕,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遭遇颱風,小皇帝所乘的船傾覆,宋端宗溺水生病。不久崩逝,由7歲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護衛趙昺逃到崖山。文天祥在江西和廣東抗敵,因為寡不敵眾最後被俘。

公元1279年(祥興二年)正月,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對崖山三面包圍。1279年2月6日,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8歲的趙昺投海,隨行10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首先,南宋時期的臺灣,還沒有開發,一片荒涼,只有少數打漁為生的人停留在臺灣。其次,南宋需要大量的船隻,估計上萬艘來運兵和糧草,當時肯定來不及準備。

最後,即便能逃到臺灣,幾十萬宋朝軍隊的糧食問題得不到解決。耕種也要一年的時間,宋朝軍隊主要是無法解決幾十萬軍隊所需的糧食。逃到了臺灣,幾十萬人沒有吃的,士兵不投降也會自相殘殺,最終也會被剿滅。所以,在大陸與蒙古對抗,糧草可以解決,說不定還有翻盤的機會。對古人來說, 逃亡臺灣,看不到任何希望,還不如決一死戰。

不過在《臺灣史》中記載:“蒙古崛起,侵滅女真,金人泛海避亂,漂人臺灣。宋末零丁洋之敗,殘兵義士亦有至者。故名為部落,自耕自贍,同族相扶,以資捍衛。”蒙古崛起的時候,也有金人漂流到臺灣避難,宋朝滅亡以後,也有殘兵逃到臺灣。

此外,元朝征討蒙古失敗以後,準備第二次征討日本。遭遇颶風,在臺灣西岸短暫停留後回到了福建。整頓過後,元朝又準備征討日本,不過沒有出海。元朝就命令海船副萬戶(元朝官職)楊祥、合迷、張文虎為都元帥征討琉球,設置了左右兩萬戶府。這麼說來,臺灣島上也有宋朝殘兵。只是,大規模的兵員湧入臺灣不可行。上面我們也說了,臺灣地區荒涼,大量的人湧入,沒有足夠的糧草是很難生存的。

公元1628年,鄭芝龍投降明朝,福建巡撫為了解決數以萬計的饑民問題,希望鄭芝龍將饑民移到臺灣墾荒。傳說鄭芝龍提出給饑民渡臺的優惠方案是“每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也有更優惠的說法是“每人給銀三兩,給牛一頭” 。可見,移民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當時的明朝政府還有獎勵措施。住在大陸的人民,迫不得已是不會移民臺灣。畢竟當時的臺灣還是一塊為開墾之地,所以南宋那個時期就更加荒涼了。南宋小皇帝流亡時期,還有大量的軍隊跟隨,移民臺灣顯然不適合。


謀士說


南宋祥興二年(西曆1279年),元朝大軍將南宋朝廷趕下海餵了魚,自此,南宋最後一致抗元勢力消亡——儘管數年後,廣東地區爆發以復辟南宋的抗爭運動,但這已經和南宋政權沒有真正的淵源了。

很多人對此深恨不已:為什麼南宋朝廷不逃到臺灣,和元朝繼續周旋——要知道,明朝在大陸滅亡以後,鄭成功的後人還打著南明的旗號在臺灣和清朝周旋若干年。

個人認為:

臺灣開發程度

在中國歷史上,海南的開發歷史要比臺灣早很多。

一般認為,中原王朝最早在海南建立統治是在漢朝。不過,這種統治時斷時續。因為古代朝廷對一個地區的統治,是需要考慮行政成本的——在一地建立統治,需要官僚系統,同時,還需要駐軍。這些開銷如果不能依靠當地的財政來自給自足,就需要朝廷統籌安排了。

如果朝廷財力雄厚,不差這點費用,那這種統治就可以維繫下去,反之就可以考慮放棄了。

歷史上,古代華夏王朝因為成本問題放棄土地的例子很多:比如明朝就曾因為統治成本問題,放棄了在東北設立的很多衛所,而歷史上,海南島也曾有過被朝廷放棄的記錄——東晉時期,東晉朝廷考慮海南島的稅賦不足以支持朝廷在海南所支出的款項,而放棄對海南進行統治。

此後歷朝歷代,海南都是一個極為偏遠的存在。甚至在北宋,蘇大學士因為得罪了朝廷的權貴,組織被流放在海南——由此可以知道海南的偏遠。

臺灣和大陸的交集,有專家認為早在漢代,臺灣土著就來到今天的浙江地區,和當地百姓進行交易——漢朝將他們稱之為東鯷人。之後三國的孫權和隋煬帝,也曾派人去探索過臺灣,不過由於當時各種技術條件的限制,不論是孫權還是隋煬帝,都沒在臺灣建立直接的統治。雖然宋元時候,臺灣被納入宋元朝廷的管轄範圍,但也只是名義管轄,出於成本考慮,宋元朝廷並未在臺灣設立官署、派遣駐軍,甚至在明初,明朝船隊經過基隆的時候,還和當地土著產生衝突——這些,足以可以讓人感到當時臺灣的蠻荒。

南宋的抉擇

南宋最後的抵抗,是在大陸結束的。從始至終,南宋朝廷都沒考慮過去海南或者臺灣躲避元朝追殺。

因為前文說過,海南的蠻荒,維持當地官署的經費,尚且未必可以自給自足,如果南宋朝廷和十餘萬軍民一起湧入海南,海南經濟必然瞬間崩潰。

同樣,如果南宋朝廷逃到臺灣,臺灣當時的物產,更加無法維持南宋朝廷的運作,甚至可以說,如果趙家孤兒寡母逃到臺灣,只怕不用等忽必烈大軍來追殺,趙家孤兒寡母先被活活餓死了。


藤樹先生


1276年,蒙古大軍攻佔臨安,俘獲宋恭宗,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宋端宗和宋少帝,繼續抵抗蒙元進攻。在1279年,崖山之戰之前的兩年多時間裡,南宋政權主要活動在廣東一帶,雖然有相當長的時間裡漂泊在海上,但始終留在大陸海岸線附近,沒有逃往臺灣,以此為根據地繼續與蒙古人對抗。原因就在於雖然臺灣很早之前就被大陸先民所發現,但納入中國版圖比較遲。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在這之後,各朝代陸續加大對臺灣的開發力度。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但此時的臺灣本島基本上處於待開發的境地。

南宋君臣當然可以前往臺灣避難,但此時的臺灣基本上沒有漢人定居,只有為數眾多的山地民族生存,即使南宋君臣來到臺灣,面臨的也是一片蠻荒,這樣的地方只適合短期內避難,卻無法長期紮根,也不能從臺灣本島獲取足夠的戰略補給,並不是理想的根據地。相比之下,依託廣東忠於趙宋政權的軍民持續抵抗蒙元進攻,是相對更理想的戰略選擇。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南宋政權大勢已去,即使南宋軍民奮力抵抗到底,崖山之戰也還是悲壯的結局,只留下“崖山之後無華夏”的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