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晚清时期,民生凋敝,纷争不断,社会治安环境日益恶化,南来北往的客商不得不雇佣镖师以策万全。这促使镖局这个行业愈发的红火起来。

镖局是武林的一部分,自然有它的规矩。比如著名的“镖不喊沧”,就是由于沧州自古出侠士,为了表示对沧州武林界的敬意,各地镖局都不敢在沧州造次。

那么, 能够让武林同道敬重万分的沧州武林界,究竟有怎样的英雄奇侠呢?且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一起去看看沧州武林的一段旧时光吧。

一、拜师

同治年间,河北沧州。

街上的行人似乎被什么热闹的现象吸引,自发停下匆忙的脚步,不一会儿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正在围观一个长跪在李凤岗门前的孩子。

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王五。

这时,人群中发出窃窃私语的声音,一个外地口音的人问道:“这孩子是谁?为何跪在这里?”

旁边一个人立刻解释道:“这孩子是咱们沧州本地人,叫王正谊,因他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哎,说起来也是个命苦的孩子,他父亲去世的早,从小就在外辛劳干活,用微薄的工钱奉养母亲,此番他长跪在李凤岗家门口,乃是想让李凤岗收他为徒。”

那个外地人又问:“那么这李凤岗又是何许人呢?”

人群中立刻有人接口道:“你连李凤岗都不认识?双刀李凤岗,可是咱沧州最出名的武师!”

那外地人还想再问,却见李家的大门徐徐打开,一位精神矍铄的武师走了出来,正是李凤岗。

只见那李凤岗走到王正谊身边,对着他注视良久,然后缓缓说道:“起来吧,收你为徒便是!”

二、押镖

却说那王正谊拜了李凤岗为师后,每日勤学苦练,钻研刀法,没过几年便不在师父之下了。江湖中人敬他刀法了得,送外号“大刀王五”。

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影视剧中的王五。

王五的飞速成长让李凤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为了更好地培养爱徒,李凤岗将王五推荐给自己的师兄押镖,希望王五能够在刀法之外,更增江湖阅历。

不出李凤岗所料,这番历练果然让王五的眼界大为开阔,同时江湖闯荡也让王五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

眼看着王五在江湖上闯出了名堂,已然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成名人物,李凤岗欣慰地让王五出师,就此开启了他的传奇一生。

三、抚危

光绪二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在京城成立了源顺镖局。由于人脉广,功夫好,又有多年押镖经验,因此源顺镖局的生意一路做得顺风顺水,北起山海关,南至江苏淮安,处处都有源顺镖局的趟子声。

比起镖局红火的生意来,王五的为人更令江湖中人敬重。源顺镖局中珍藏着两块匾额,一块是“重义解骖”,一块是“德容感化”,而这两块匾的背后,则是王五急公好义的高贵品德。

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小时候看过的王五的小人书。

有一次,王五经过内蒙古托克托,恰好遇到了一群被土匪打劫的人,这些人的行李、马匹等等全都被抢得精光,几个人在冰天雪地里冷得瑟瑟发抖。

托克托人迹罕至,地处边陲,没有马匹寸步难行。王五担心这些陌生人无法返乡,便拿出自己的马,给对方的车驾辕,这才让这些人能够安全返回故土。

但如此一来,王五车上的马匹却不够用了,结果王五一行人只得靠着人力推车,好不容易才回到北京城。

事后,这些受帮助的人专门做了“重义解骖”的匾来感谢王五的义举,“重义”是说双方萍水相逢,王五也愿慨然出手相助;“解骖”是说王五将自己跑长途的马解下来交给对方,妥妥地义薄云天呀。

四、解困

若说“重义解骖”还只是举手之劳,那么“德容感化”就真是王五侠义之风的体现了。

那时北京小东岳庙有庙会,吸引了无数人来凑热闹,人来人往难免偶有摩擦,于是就引起了赶庙会的两家人的矛盾。

偏偏发生矛盾的双方还都是火爆脾气,谁劝都不听,最后双方互下帖子,约定陶然亭畔见真章,如有死伤,自行负责。

结果,双方打得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失手伤了人命。

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影视剧中的王五。

官府见出了人命,立刻强令双方将凶手交出来以便破案。这事让王五听说后,他本着江湖一脉,为此四下奔走,两边劝和,历经艰难终于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一场冤冤相报不知何时休的江湖恩怨。

两家人为了感谢王五的恩德,便制作了这块“德容感化”的匾相赠。这件事在武林中迅速传开,成为了一桩扶危解困的美谈。

五、助友

每当江湖中的朋友遇到麻烦,王五总是那个雪中送炭的人。其实,如果朝堂里的正直官员出了事情时,王五也会尽上一份心意。毕竟在王五眼中,只有正义与邪恶之别,没有贫穷与富贵之分。

比如晚清著名的谏臣安维峻,曾因抨击慈禧专权与李鸿章卖国被革职发配到张家口军台。王五听说后,十分敬佩安维峻不畏强权的气概,为此专程找到他,然后安排了许多得力的镖师一路护送,让安维峻平安到达张家口。

忧国忧民的谭嗣同则让王五视同手足,一生追随。

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谭嗣同。

谭嗣同进京后,王五便承担起他的安全保卫工作。每天送到谭嗣同面前的餐饮,王五都会预先检查,而当谭嗣同出门办事时,王五更是寸步不离,弄得谭嗣同的政敌们始终找不到任何对付他的机会。

可惜的是,戊戌变法最终宣告失败,谭嗣同毅然决定以自己的鲜血唤醒民众。这可急坏了王五,等到谭嗣同被捕后,王五便利用自己一辈子积攒的人脉,大会群豪准备去劫狱救他。

然而,谭嗣同死志坚决,王五的劫狱计划最终流产了。不过,谭嗣同之死到底激发了王五的爱国情怀,此后王五加入义和团,誓要将洋人赶出中华。

不得不说,王五参加义和团之举的确有他自身的局限性,但倘若易地而处,或许除了加入当时代表“义民”的义和团外,王五想要为好友报仇,也别无他法了吧。

六、遇害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王五的武艺虽高,但此时的天下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了。当王五拿着他用了一辈子的大刀去迎战洋人的枪支时,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

1900年,清政府派兵包围了源顺镖局,王五被捕,随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

晚清一位奇侠保护过谭嗣同,对付过洋人,死后霍元甲将他安葬

霍元甲。

王五遇害后,列强将他的头悬挂在城门上,暴晒数日,却没有人敢给他收尸。后来,远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王五的遭遇,他急忙赶赴北京,趁着夜色将王五的头颅取回,这才让王五得以入土为安。

晚清的硝烟缓缓散去,一代奇侠王五虽未能载誉史册,但江湖上永远有他的传说。百年后回首往事,仍让人血脉贲张,燃起满腔豪情。

参考资料: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李岳瑞《春冰室野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