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晚清時期,民生凋敝,紛爭不斷,社會治安環境日益惡化,南來北往的客商不得不僱傭鏢師以策萬全。這促使鏢局這個行業愈發的紅火起來。

鏢局是武林的一部分,自然有它的規矩。比如著名的“鏢不喊滄”,就是由於滄州自古出俠士,為了表示對滄州武林界的敬意,各地鏢局都不敢在滄州造次。

那麼, 能夠讓武林同道敬重萬分的滄州武林界,究竟有怎樣的英雄奇俠呢?且讓我們穿越歷史的煙雲,一起去看看滄州武林的一段舊時光吧。

一、拜師

同治年間,河北滄州。

街上的行人似乎被什麼熱鬧的現象吸引,自發停下匆忙的腳步,不一會兒便裡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洩不通。他們正在圍觀一個長跪在李鳳崗門前的孩子。

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王五。

這時,人群中發出竊竊私語的聲音,一個外地口音的人問道:“這孩子是誰?為何跪在這裡?”

旁邊一個人立刻解釋道:“這孩子是咱們滄州本地人,叫王正誼,因他排行第五,人稱‘小五子’。哎,說起來也是個命苦的孩子,他父親去世的早,從小就在外辛勞幹活,用微薄的工錢奉養母親,此番他長跪在李鳳崗家門口,乃是想讓李鳳崗收他為徒。”

那個外地人又問:“那麼這李鳳崗又是何許人呢?”

人群中立刻有人接口道:“你連李鳳崗都不認識?雙刀李鳳崗,可是咱滄州最出名的武師!”

那外地人還想再問,卻見李家的大門徐徐打開,一位精神矍鑠的武師走了出來,正是李鳳崗。

只見那李鳳崗走到王正誼身邊,對著他注視良久,然後緩緩說道:“起來吧,收你為徒便是!”

二、押鏢

卻說那王正誼拜了李鳳崗為師後,每日勤學苦練,鑽研刀法,沒過幾年便不在師父之下了。江湖中人敬他刀法了得,送外號“大刀王五”。

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影視劇中的王五。

王五的飛速成長讓李鳳崗看在眼裡,樂在心裡。為了更好地培養愛徒,李鳳崗將王五推薦給自己的師兄押鏢,希望王五能夠在刀法之外,更增江湖閱歷。

不出李鳳崗所料,這番歷練果然讓王五的眼界大為開闊,同時江湖闖蕩也讓王五結識了不少英雄好漢。

眼看著王五在江湖上闖出了名堂,已然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成名人物,李鳳崗欣慰地讓王五出師,就此開啟了他的傳奇一生。

三、撫危

光緒二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積蓄,在京城成立了源順鏢局。由於人脈廣,功夫好,又有多年押鏢經驗,因此源順鏢局的生意一路做得順風順水,北起山海關,南至江蘇淮安,處處都有源順鏢局的趟子聲。

比起鏢局紅火的生意來,王五的為人更令江湖中人敬重。源順鏢局中珍藏著兩塊匾額,一塊是“重義解驂”,一塊是“德容感化”,而這兩塊匾的背後,則是王五急公好義的高貴品德。

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小時候看過的王五的小人書。

有一次,王五經過內蒙古托克托,恰好遇到了一群被土匪打劫的人,這些人的行李、馬匹等等全都被搶得精光,幾個人在冰天雪地裡冷得瑟瑟發抖。

托克托人跡罕至,地處邊陲,沒有馬匹寸步難行。王五擔心這些陌生人無法返鄉,便拿出自己的馬,給對方的車駕轅,這才讓這些人能夠安全返回故土。

但如此一來,王五車上的馬匹卻不夠用了,結果王五一行人只得靠著人力推車,好不容易才回到北京城。

事後,這些受幫助的人專門做了“重義解驂”的匾來感謝王五的義舉,“重義”是說雙方萍水相逢,王五也願慨然出手相助;“解驂”是說王五將自己跑長途的馬解下來交給對方,妥妥地義薄雲天呀。

四、解困

若說“重義解驂”還只是舉手之勞,那麼“德容感化”就真是王五俠義之風的體現了。

那時北京小東嶽廟有廟會,吸引了無數人來湊熱鬧,人來人往難免偶有摩擦,於是就引起了趕廟會的兩家人的矛盾。

偏偏發生矛盾的雙方還都是火爆脾氣,誰勸都不聽,最後雙方互下帖子,約定陶然亭畔見真章,如有死傷,自行負責。

結果,雙方打得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失手傷了人命。

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影視劇中的王五。

官府見出了人命,立刻強令雙方將兇手交出來以便破案。這事讓王五聽說後,他本著江湖一脈,為此四下奔走,兩邊勸和,歷經艱難終於讓兩家化干戈為玉帛,避免了一場冤冤相報不知何時休的江湖恩怨。

兩家人為了感謝王五的恩德,便製作了這塊“德容感化”的匾相贈。這件事在武林中迅速傳開,成為了一樁扶危解困的美談。

五、助友

每當江湖中的朋友遇到麻煩,王五總是那個雪中送炭的人。其實,如果朝堂裡的正直官員出了事情時,王五也會盡上一份心意。畢竟在王五眼中,只有正義與邪惡之別,沒有貧窮與富貴之分。

比如晚清著名的諫臣安維峻,曾因抨擊慈禧專權與李鴻章賣國被革職發配到張家口軍臺。王五聽說後,十分敬佩安維峻不畏強權的氣概,為此專程找到他,然後安排了許多得力的鏢師一路護送,讓安維峻平安到達張家口。

憂國憂民的譚嗣同則讓王五視同手足,一生追隨。

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譚嗣同。

譚嗣同進京後,王五便承擔起他的安全保衛工作。每天送到譚嗣同面前的餐飲,王五都會預先檢查,而當譚嗣同出門辦事時,王五更是寸步不離,弄得譚嗣同的政敵們始終找不到任何對付他的機會。

可惜的是,戊戌變法最終宣告失敗,譚嗣同毅然決定以自己的鮮血喚醒民眾。這可急壞了王五,等到譚嗣同被捕後,王五便利用自己一輩子積攢的人脈,大會群豪準備去劫獄救他。

然而,譚嗣同死志堅決,王五的劫獄計劃最終流產了。不過,譚嗣同之死到底激發了王五的愛國情懷,此後王五加入義和團,誓要將洋人趕出中華。

不得不說,王五參加義和團之舉的確有他自身的侷限性,但倘若易地而處,或許除了加入當時代表“義民”的義和團外,王五想要為好友報仇,也別無他法了吧。

六、遇害

世界的發展日新月異,王五的武藝雖高,但此時的天下早已不是冷兵器時代了。當王五拿著他用了一輩子的大刀去迎戰洋人的槍支時,就註定了最終的結局。

1900年,清政府派兵包圍了源順鏢局,王五被捕,隨後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門。

晚清一位奇俠保護過譚嗣同,對付過洋人,死後霍元甲將他安葬

霍元甲。

王五遇害後,列強將他的頭懸掛在城門上,暴曬數日,卻沒有人敢給他收屍。後來,遠在天津的霍元甲聽說王五的遭遇,他急忙趕赴北京,趁著夜色將王五的頭顱取回,這才讓王五得以入土為安。

晚清的硝煙緩緩散去,一代奇俠王五雖未能載譽史冊,但江湖上永遠有他的傳說。百年後回首往事,仍讓人血脈賁張,燃起滿腔豪情。

參考資料: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李嶽瑞《春冰室野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