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頭鄉楊海松::抗疫戰線上移動的“旗幟”

楊海松,男,中共黨員,現任老山頭鄉副鄉長,分管民政、衛生健康、精準扶貧等工作。他既是同事眼中的業務通,又是親人嘴邊的大忙人,更是群眾心中的那個“貼心人”。他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尤其在涉及老百姓利益方面更是一絲不苟。也正是平時積累的工作經驗,才能使他從容不迫面對疫情,但與他表面的冷靜不同的是他那顆與人民群眾緊緊相連的心,早已迫不及待的衝向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老山頭鄉楊海松::抗疫戰線上移動的“旗幟”


周密部署,穩定防控基本局。按照要求,楊海松對全鄉疫情防控進行統一安排、科學部署、全力穩控。聯合區交通局、區第一中心派出所和鄉衛生院對轄區實行網格化管理,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根據鄉里疫情防控需要在全鄉設立39個卡點,安排69名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檢查,為保證防控工作精準落實,他親赴現場靠前指揮,對處於轄區邊緣處村屯採取“口袋式”和“繞屯式”管理辦法,嚴格控制人員流動。除此之外,每個卡口配備一面黨員旗幟、一個條幅、一塊停車檢查指示板、一本記錄,要求卡口工作人員除了要掌握能看到的信息外,還要詢問過往車輛上的人員是否有武漢或者武漢周邊城市旅居史,有無發熱、乏力或者其它不舒服的症狀,以及車輛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並逐一做好記錄,就這樣,小小卡點成了防止疫情蔓延的第一道屏障。

老山頭鄉楊海松::抗疫戰線上移動的“旗幟”


科學宣傳,照亮疫情“黑暗面”。因為不瞭解所以恐懼。為使村民正確認識當前疫情形勢,楊海松積極動員鄉、村兩級力量,做到無死角宣傳,安排各村充分利用流動宣傳車、村屯大喇叭,全天播放疫情防控知識。和村屯幹部一起挨家挨戶做宣傳,面對情緒激動的村民,他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告知利弊,有的村民擔心生活物資供應不上,他告訴大家“米袋子”、“菜籃子”是有保障的,請大家放心。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共懸掛條幅110條,佩戴袖標80條,安放指示板40塊,建立微信群46個,轉發相關防控知識150條,發放宣傳單11000餘張。他的這一系列舉動,就像一束溫暖的陽光,驅散了籠罩在村民心中的恐懼,給村民們注入戰勝疫情的信心。

全境排查,織密疫情防控網。只有摸清底數,才能對症施策,他走遍全鄉6個村39個自然屯,以及轄區的網吧、檯球廳等九小場所,及時勸停勸關,避免出現人員大規模聚集現象。及時組織村屯幹部進行入戶排查,並要求及時上報,在排查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村民家大門緊鎖或者電話不通的現象,他沒有因此漏掉排查對象,而是通過聯繫排查對象鄰居、親屬等方式,瞭解排查對象各類信息。面對繁重的工作他沒有選擇抱怨,反而表露出的更多是堅毅,經過幾個晝夜的努力,終於摸清各類人員情況信息,使防疫工作更加明晰。

靈活管理,疏通物資供應鏈。防控物資保障是難題,但再難也必須克服,楊海松注意收集各類防護物資購買渠道信息,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從朋友那裡打探到幾條防控物資供應渠道,緊急購進口罩、測溫槍等物資,極大的緩解了一線防控人員物資緊缺的局面。為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在各類防控物資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節流”、“開源”。他每天精打細算,做到不浪費一個口罩,不錯發一瓶消毒液,顯然這樣做會招致了一些人的不解,甚至有人暗地裡說他“小摳”,他聽在耳中,卻從不放在心上。而是默默清算物資,將各類防護物資優先供應卡點的一線工作人員,用他的話說就是再苦也不能苦了一線的“戰士們”。

日日夜夜的堅守,只為心中那份不變的追求,奉獻無言,擔當無悔。楊海松同志是一名黨員幹部,更是一名富有忘我精神的人民公僕,他就像一面移動的旗幟,哪裡防控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給人以鼓舞,催人以奮進,激人以昂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