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序言:俸祿與養廉的結合

全文計3700字,閱讀共需8分鐘

在翻看史書的時候,總會看見有關於官員貪墨和聖主除貪的記載。從先秦到清代,你會發現幾乎歷朝歷代都會把養廉、除貪、吏治等些個東西拿出來說事。

其實,先養廉然後治國,這是封建王朝的統治理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王朝統治者們,都有一個共識:“治民先治官”。

所謂的養廉,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一些手段,讓官員們保持清正廉潔。

手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明朝那樣高強度管制,嚴刑懲治不廉潔的人,但效果不甚理想;另一種是漢代“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效果極為明顯,甚至可以稱之為漢代制度的輝煌,從當時循吏輩出的盛況便不難發現。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漢代五銖錢

俸祿是伴隨著官吏產生的,又以官吏品級和職權的不同而不同,目的在於酬勞官吏,為官員生存提供保障。可將官員的俸祿,和養廉治國的願想連結起來,不失為一種“制度創新”,這種創新集中體現在漢代。

漢代為官員制定的俸祿政策,明顯地體現了以祿養廉原則。這種以祿養廉,不侷限於官俸厚祿上,而是形成了整套的政策,因為除了極為豐厚而且不斷加量的官員俸祿外,還有皇帝賞賜、太官供養等配套措施,以確保官員得之厚祿,養之清廉。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是一項漢代善政,是被後世所忽略視的兩漢制度的輝煌,時刻閃爍著兩漢王朝的制度光芒。它在俸祿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賦予了一種新的內涵與新的期望。

漢代優厚無比的養廉“俸祿”

漢惠帝在詔書中言:“吏所以治民也,能盡其治而民賴之,故重其祿,所以為民也”。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漢惠帝劇照

意思就是朝廷厚祿養廉是為了百姓,這也是漢代以祿養廉的重要基礎。

官俸的提高,對於各級官吏來說是最好的激勵,因為相比於其他舉措而言,官俸是固定的,不會輕易變更,好比是鐵飯碗裡固定的飯量,只要飯碗在就好。關於漢代官員俸祿確切有多優厚,根據史書記載也不難梳理。

如西漢武帝設置的諫大夫,《百官公卿表》記載為“秩比八百石”,而到貢禹任此職時“居八百石秩”。

可見當時一個諫大夫的俸祿平均為八百石,東漢時期雖然減少兩百石,改為了六百石,但還是厚祿,因為一個有百畝田地的農戶一年的實際歲入也就九十石。

此外,兩千石是漢代厚祿的集中表現,西漢石奮以父子五人皆秩兩千石,被稱為“萬石君”。

《史記》載: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號奮為萬石君。

當時,常見秩比八百石、二千石秩等說法,但是漢代官員的俸祿發放時,究竟如何操作卻並沒有定數。

發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穀物,一種是錢財,具體操作起來仍然沒有定數,頗有點隨心所欲的意味。因為有時發放穀物,有時發放錢財,有時則是混合發放。

以宣帝朝諫大夫貢禹為例:為諫大夫,錢九千。為光祿大夫,錢一萬二千。可見貢禹的俸祿是隻發錢,但在宣帝一朝前,卻是錢穀雙發,如武帝朝,以粟錢按比例發放。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漢代馬蹄金

實際上,這種從錢穀按比例發放,到只發錢而不發谷的轉變,為官員提供了更加豐厚俸祿待遇。因為當時朝廷的定價,與市面上的實際價格相去甚遠,所以一旦朝廷按照自身定價摺合錢穀發放俸祿,那麼官員實際得到的俸祿就少了。所以朝廷直接發放錢財,官員得到的錢摺合成所需之物,可就不是一般的多了,進而以祿養廉更容易實現。

宣帝一朝,便集中體現了這一點。由於宣帝朝俸祿全程發放錢財,官員所得進一步增加。同時,宣帝一朝的特色“增秩賜金”,又擴充了官員的額外收益,進而形成了“漢世良吏,於斯為盛”的盛況。

漢代,在朝廷“以祿養廉”的俸祿制度下,官員所得極為豐厚。據推算,漢代三公的俸祿相當於四十七個農戶耕地百餘畝的歲入,郡守候相相當於三十二個農戶的百畝歲入。顯然,如此優厚的待遇是前所未有的,這既為漢代養廉提供了物質保障,又推動著漢代循吏輩出這一盛況的出現。

俸祿之優厚,使得漢代社會形成了一股高官簡樸是為詐的認知。如武帝時位列三公的公孫弘因生活簡樸,被人以“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為由進行彈劾,當然,俸祿並不是唯一收入。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漢朝官員劇照

“以祿養廉”的政策補充

俸祿以外,漢代官員還有一種收入,即皇帝賞賜。在某種程度上,官員拿到的賞賜物,如金、錢、谷、器等物品,遠比官員所得到的俸祿還要豐厚,賞賜成為了官俸的一種補充形式。

漢王朝對官員的賞賜極為豐厚,其特點是持續時間長,耗費金額大。如文帝即位後,賜周勃金五千斤,陳平與灌嬰各二千斤,僅從周勃所得的賞賜來看,其所得賞賜是三公年俸祿收入上千倍。當然,這種賞賜的確是個特例,畢竟存在著擁戴皇帝之功。

然除此之外,漢王朝對官員的賞賜仍然是開支龐大。而官員獲得的俸祿收入,賞賜收入,疊加起來置辦起自身的產業,循環起來已然收穫頗豐,根本無需貪墨。漢代官員,是給皇帝上奏時稱恩道謝且極言收入之厚特殊群體,這種奏疏之風可謂獨領風騷,成為了漢王朝的獨到標籤。

元帝丞相張禹:天子數加賞賜,前後數千萬。

九卿之一的杜延年:賞賜賂遺,貲數千萬。

由此可見,不論是當朝丞相還是九卿郎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賞賜,這些賞賜加起來可遠比其俸祿所得要多出數倍。其實 ,漢代君主對臣子投入如此巨大,是有著多方面考慮的。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周勃:文帝賜金五千斤

第一,厚祿養廉是基本出發點。歷經期末亂世的洗禮,加上漢代社會土地矛盾的加深,統治者很清楚如果官吏貪墨豪奪,那麼百姓揭竿而起就不再是空談。因為大大小小的官員,是制定政令和進行有效統治的關鍵,所以只有給予官員們最大程度的優待,才能減少他們對百姓的盤剝,以便於穩定統治。

第二、皇帝樹威的需要。漢代是封建制度的轉折完善期,中央集權有所發展,但皇帝集權猶為不足,坐而論道和坐而議政是一大特點。皇帝想要有效管制臣子,樹立帝王威嚴,光靠剛強手段是不夠的,需要結合錢物俸祿等手段做到恩威並施,這是漢代君王的統治之道。

不管是為了百姓,還是皇帝為了樹威,總之漢代官員在俸祿優厚供養外,所得的賞賜物也日益增多。而且除了俸祿和賞賜,朝廷供養也是漢代俸祿制度中的特色。

太官,秦漢以來專門掌管皇帝膳食的機構,在兩漢時期卻成為了皇帝獎勵大臣的一種方式,甚至在一定限度上與官員俸祿相掛鉤,稱之為“廩食太官”,太官在兩漢時期一度成為了供養官員的機構。史書典籍中也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官員們享受太官供養之後,給皇帝上的謝恩奏疏之中。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官俸參考表

如貢禹曾上疏:奉錢月九千二百,廩食太官。

可能大家還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廩食太官”,簡單來說明一下,所謂廩食太官就是指享受這一榮譽的官員,其所需食物由太官供應。掌管皇帝膳食的機構,給臣子提供飯食供養,這也算是莫大的榮譽了。

以祿養廉的實際效果

從優厚無比的官員俸祿,到高出俸祿數倍的賞賜,再到太官供養,漢代官員所享待遇之優厚可見一斑。漢代堅持以祿養廉的俸祿制度,其不斷提高官員俸祿福利的養廉效果,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從整個漢代的吏治中不難看出,以祿養廉確確實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循吏輩出,便是漢代以祿養廉政策的結晶。漢朝是封建王朝中循吏極多的王朝,從西漢到東漢,無不充斥著循吏的身影。所謂循吏,是指清正廉潔的官吏,與後世稱道的青天大老爺極為相似。從《漢書》當中,便可知曉。

《漢書·循吏列傳》記載: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由此可見,循吏在當時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循吏的增多,無疑印證了漢代以祿養廉的成功。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增秩賜金――漢宣帝

其實,對於漢代以祿養廉政策效果如何,不僅有循吏輩出的正面印證,也有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可以參考。東漢中後期,貪墨橫行吏治敗壞,究其緣由有很多,諸如宦官當政、皇帝無道、外戚擅權等等之類,但實際上,還有賣官鬻爵和停發官俸。東漢安帝到桓帝三朝,屢次下詔減少官員俸祿,到桓帝時期甚至於直接停發。

停發俸祿,官吏又守著職權,這種現狀會滋生出什麼,世人皆知 。東漢中後期的吏治敗壞,一方面說明了以祿養廉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對以往厚祿的佐證。堂堂朝廷,為什麼會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出來呢?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東漢的連年災害和不間斷的戰爭,開支極大;二是以往以祿養廉的巨大開支,導致國庫幾度空虛。

綜合來看,漢代以祿養廉的實際效果有三點:一是吏治的確好轉,循吏輩出達到了以祿養廉的預期目的;二是財政開支龐大,為長遠統治埋下了禍患;三是官員所得增多,進而置辦田產導致耕地集中於大戶手中,小農戶岌岌可危,為王朝統治埋下了禍根。

“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閃爍著兩漢王朝制度光芒的善政

△賞賜用金

結語

最初,統治者並沒有考慮到以祿養廉之下的負面影響,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養廉上。確定“以祿養廉”原則以來,漢代統治者就十分重視提高官員待遇,無論是惠帝厚祿為民,還是宣帝動不動就賜金於官,都是提高官員待遇的真實體現。在這種一心養廉的俸祿政策下,漢代官吏享受著空前的待遇,拿著豐厚的俸祿,享受著太官的供養,皇帝隔三差五就賜金賜物,在這種既享受榮譽,又獲得切實利益的過程中,的確沒有必要貪墨。有功名心的,清正廉潔辦實事,循吏輩出。利慾薰心的,選擇拿錢大肆買地去置辦產業,大多無需受賄。

凡事都是利弊共存。兩漢提高官員待遇的俸祿政策,也在不知不覺中醞釀著一場禍亂,因為一方面是財政負擔,另一方面是小農戶土地流失問題。但就當時而言,該政策對漢代吏治的淨化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了養廉的預期目的。就漢代整體而言,以祿養廉的俸祿政策是善政無疑,它無時無刻不在閃爍著兩漢王朝的制度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