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的一艘恆星級戰艦能和現在整個世界的人類軍事力量對抗嗎?這樣的戰艦在本世紀能造出來嗎?

ou-zhou


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意思,也是一個可以深度展開的問題。為了系統的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有必要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恆星際戰艦。

第一、什麼是恆星際太空戰艦?答:速度達到10%的光速,能夠進行跨恆星航行的太空戰艦。

在航空航天領域,把行星間的航行叫做“行星際”航行,譬如地球到火星,金星、木星、冥王星等。注意是“際”而不是“級”,也就是之間的意思,能夠飛越行星間距離的飛船被稱作行星際飛船。同理,人類把恆星間的航行叫做“恆星際”航行,譬如從太陽系到半人馬座比鄰星,把能夠飛越恆星間距離的飛船叫做恆星際飛船。

一般來說,行星際飛行往往以天文單位計(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在一個星系之內,大型行星之間的距離很難超過一光年。而恆星際飛行則必須以光年計,太陽和比鄰星之間的距離大約為4光年。這個數字具有普遍性,銀河系內大部分恆星間的距離都是4光年左右。

雖然對於恆星際航行並沒有一個嚴格的速度標準,但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排除掉“世代飛船”這種極端的方案,考慮到人類的壽命、補給、燃料等綜合問題,一艘飛船或者說星際戰艦要想進行跨恆星航行至少要滿足光速的10%,也就是每秒30000公里左右,這是最低的標準。在《三體》中,三體第一艦隊的航速就是光速的10%,理論上從三體星(比鄰星)到達地球只需要40年左右的時間,但由於要在中途收集燃料,第一艦隊的航速只維持在光速的1%。

第二、三體中的一艘恆星際戰艦能和現在整個世界的人類軍事力量對抗嗎?答:幾乎會秒殺人類現行的所有軍事力量。

可以說明白了恆星際戰艦的定義這個問題就不能稱作問題。在《三體》中,拋開曲率飛船這種極度科幻的星艦,也不談令人恐懼的第一艦隊,僅拿人類的恆星際戰艦為例。譬如說褚延指揮的藍色空間號和章北海所在的自然選擇號,即便是這兩艘戰艦也足以秒殺現代人類所有的軍事力量。

首先從航天技術來說,這兩艘戰艦都屬於真正的恆星際戰艦,能夠以光速的15%進行跨星際航行,且在太空有長足的自持力。以人類現代的科技,進入太空尚且困難,又談何進行太空作戰呢?所以如果有這樣一艘戰艦和人類交戰,也就意味著他能打你,而你打不著他。即便是人類尚在研製的最快的高超音速武器,能以20——100倍的音速發動攻擊,在這樣的星艦面前也慢的像龜速一樣。

其次從武器配置來說,雖然這兩艘星際使用的仍然是伽馬射線、氫彈、次聲波武器、電磁軌道炮等,人類在今天已經在研製的武器,但所區別之處就在於能量級別。說白了就算是一塊磚頭,你能把他加速到光速的10%,也無堅不摧。按照《三體》中的說法,亞洲艦隊的電磁軌道炮瞬間就能掃平一座山,也就是這個道理。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真這樣一艘戰艦來攻擊地球,他也根本用不著和人類糾纏,只要停在月球軌道向人類扔磚頭都能毀滅人類,當然前提是這個磚頭要夠大夠硬一些。

人類在本世紀也就是21世紀的80年內,能夠製造出《三體》中的恆星際戰艦嗎?答:理論是並不是不可能!

在《三體》中科技水平最差的恆星際戰艦就是人類艦隊,是以核聚變為能源的工質推進飛船,目前這兩種技術人類都在進行研究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從理論上來說要在80年內製造出這樣的飛船並不是完全不可能,但相當的困難。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人類要在80年製造出這樣的飛船實際面臨兩個問題,首先是技術問題,人類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突破,特別是核聚變技術,至少在目前為止,人類在這項技術上還缺乏足夠的技術積累。其次是設備的小型化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更為關鍵也更為致命,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幾乎封死了這種可能。一型技術裝備要製造出來是一回事,在不對性能進行大幅降低的情況下把它做的足夠小是另一回事。相關例子可參考我國的預警機研製,以當時我國的技術儲備要製造一臺性能先進的雷達並不存在問題,但問題是你怎麼把它做的足夠的小,把它能夠裝上飛機,這不僅需要再次進行技術突破,而且需要在設計、材料等環節不斷的優化。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我認為人類在80年內掌握成熟的可控核聚變及數並非不可能,但難就難在怎麼把它做的足夠的小,裝上星際飛船。這不僅需要更深技術突破,而且涉及其他配套設施、技術的長足積累和建設創新。比如說新材料的突破,新型航天技術的突破,太空工廠的建設等等,只要有一個條件出現問題,就很難實現。因此總的來說,我對人類在本世紀的80年內,製造出類似《三體》中的恆星際飛船持謹慎態度。如果人類在80年內不出現類似《三體》中的技術爆炸,在正常情況下幾乎上不可能。

致力科學於科幻,專注深度,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深度科幻


第一個問題,就相當於擁有現在的一艘尼米磁級核動力航母能否吊打三百年前的世界一樣。完全是碾壓!三體裡面的恆星級戰艦武器系統,可不像小說裡面寫的只有激光和電磁動能彈;次聲波氫彈、核導彈等,各種各樣的武器都有,而且母艦裡還有殲擊機和各種型號的戰鬥機,手段之多是你不能想象的。

第二個問題,答案是:有可能的。 在以後的科學發展中將會有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科學將會有巨大的發展。在《三體》中大劉描寫的恆星級戰艦,就提到了曲率驅動。1994年,墨西哥物理學家明戈首次提出了現實生活中曲率驅動的概念。他所設計的曲率驅動概念包括一個足球形狀的飛船,其周圍是一圈大型的環狀結構。科學解釋是宇宙空間不是平坦的而是存在曲率的。劉慈欣在他的《三體·死神永生》中便提到了這個概念。它對發射宇宙飛船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同樣在電影《星際迷航》裡對於超遠距離航行用的也是曲率驅動的飛船。這樣說白了將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並沒有提高飛船的速度,因為這些恆星級的戰艦都是超光速飛行的,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光是最快的,任何物體都無法超越光速,只有摺疊空間才能把完成整個運動的時間變短。

一個物理原理類似的實驗可以讓曲率驅動變得通俗易懂。首先,用紙折出一隻小船,然後在小船尾部穿一個孔,塞入一塊肥皂,放到水中,你會發現小船在自動往前航行。這是因為肥皂溶解於水,降低了後方的水面張力,小船則被前方較大的張力拉過去。曲率驅動與此相似,減小飛船後方的曲率,飛船便會被前方更大的空間拖動 從而實現超光速飛行。 所以說,《三體》中的恆星級戰艦在本世紀是有可能被造出來的。





愛讀書的泫泫


輕輕鬆鬆,一個水滴就滅了整個人類艦隊,方式是最原始的方式——碰撞。

畢竟人類的基礎物理僅僅是牛頓三大定律和一點並不完善的量子力學理論 ,這是一場並不平等的戰爭。

說到星際戰艦的生產,人類差的還遠,太多的理論體系尚未建立,就比如

1.可支持長期循環的戰艦內生態系統理論

2.太空中的能量儲存裝置的模型理論

3. 星際戰艦的模型理論

我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假使我的拙見有不全面的地方,還請各位在評論區裡斧正。





0皓月當天0


如果武器出現了代差就無法對抗了,如果出現了幾個代差那就更無法想象了,猶如展開的二向箔如何防禦。現在人類遇到了科技瓶頸期,如果突破是有可能造出來的。



麟遊北斗


估計不行吧,地球上神秘力量遠比你想象的多,光是在地球潛伏了幾十年的瓦爾哈娜家族都是在三體世界裡擠進前三的超級大能


比人才更二


三體文明的戰艦全是強互作用力裝甲,沒有反物質根本打不穿, 就是一個大號的水滴。


菜鳥屬驣的遊戲


整個世界的軍事力量也撼動不了地球本身,所以有那麼一股力量毀滅或者重塑地球生態就遠超過世界武力總和了。。。比如一顆直徑十公里的小行星


相忘江湖3666


有代差就會被碾壓,


冰翼--季風


一個水滴就可以滅了地球!


舅爺的傲嬌


終究只是虛擬的東西而已,還對抗。地球內部的宇宙大帝都沒說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