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的樣子很醜,大詩人白居易為啥用它比喻自已,還寫下這一首詩

頭部長得像老鼠,長有一雙翅膀卻沒有羽毛,這樣子實在是夠醜陋的了。

蝙蝠的樣子很醜,大詩人白居易為啥用它比喻自已,還寫下這一首詩

描寫蝙蝠的詩有很多,給人留下極深刻印象的莫過於唐代詩人韓愈的《山石》一詩,其中的“黃昏到寺蝙蝠飛”,成為名句,其影響力一直到今日還不減,提起古人有關寫蝙蝠的詩句,最先提起的,非此句莫屬。

詩中有關蝙蝠的描寫是這樣,以蝙蝠為題的詩也有很多,比較著名的一首是宋代的范成大,他有一首詩,詩的題目就是《蝙蝠》,全詩僅四句,都是圍繞蝙蝠來寫的:

伏翼昏飛急,營營定苦飢。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妥為。

這首詩的立意很淺顯,無非是說黃昏中的蝙蝠飛的很快,因為它腹中飢餓,忙於捕捉聚成一團的蚊子為食。這只是狀物描寫。末句的“生汝亦可為”,作為點睛之筆,雖然有作者的思想顯現,但立意平平,不具有打動讀者的力量。

有一種詩壇現象,我們必須得承認它的合理性。

著名的詩人都是因詩而留名。否則,名聲再大,而詩的水平一般,讀者也會將其忘記的。

蝙蝠的樣子很醜,大詩人白居易為啥用它比喻自已,還寫下這一首詩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一生也寫了大量的詩,其排名僅在李白與杜甫之後。但凡讀過他的詩的人,對《琵琶行》、《長恨歌》無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在《琵琶行》這首詩中,白居易對琵琶女的精湛演奏技藝的描寫,不僅在他所處的時代引起轟動,千年之後讀起來,還是令人讚歎不已。為琵琶女的精湛技藝所感動,難怪這位江州司馬要淚溼衣衫了。

白居易是著名詩人,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白居易一生共寫詩3840餘首,詩全集中也有2741首。但屈指算來,比較著名的詩,也就是那麼幾首。

蝙蝠的樣子很醜,大詩人白居易為啥用它比喻自已,還寫下這一首詩

白居易有一首寫蝙蝠的詩,憑心而論,這首詩寫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在詩中,白居易把蝙蝠比做自己,其中也不乏驚人之語。但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卻很少有人提到這首詩,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這樣的結果,連白居易自己恐怕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原詩閱讀解析

《洞中蝙蝠》

千年鼠化白蝙蝠,

黑洞深藏避網羅。

遠害全身誠得計,

一生幽暗又如何?

解讀這首詩:首句“千年鼠化白蝙蝠”,民間傳說,蝙蝠是老鼠變的,原因是老鼠偷吃了鹽,所以蝙蝠還有“鹽蝙蝠”的民間別稱,看來此說法在唐代就有了。白居易的這一句是說,白蝙蝠是由千年前的老鼠變化而成。

第二句,“黑洞深藏避網羅”,蝙蝠晝伏夜出,白天它深藏於巖洞之中,是為了逃避其他動物的傷害和人類的捕捉。這一句是對蝙蝠習性的精準概括。

“遠害全身誠得計,一生幽暗又如何?”詩的前兩句是對蝙蝠習性的具體描寫,最後這兩句就是詩人的感悟了。遠離災害,保全自身,蝙蝠的習性,真是聰明啊,能夠保全自身的生命,一生都生活在幽暗之中,那又怎樣?

蝙蝠的樣子很醜,大詩人白居易為啥用它比喻自已,還寫下這一首詩

白居易的這首詩,明裡是寫白蝙蝠,實際上是借白蝙蝠寫自己,抒發的是自己對人生的感嘆,也是對人生的經驗總結。

白居易為什麼選擇白蝙蝠這麼一個醜陋的形象來比喻自己?

一、形象特徵的典型性

晝伏夜出是蝙蝠的典型習性和特徵。蝙蝠的這一習性和特徵,是保全自己性命的生存本能。白居易之所以要寫蝙蝠,並未考慮這一形象的醜陋與否,而是從白蝙蝠的生活習性中受到啟發,聯想到自已宦途的失意,為保全自己,白蝙蝠的這一做法是值得借鑑的。

我們知道,白居易的仕途還是比較順利的,官至翰林學士。只是在中年之後,便屢屢遭挫,因對藩鎮割據等常常直言上表,遭到權貴們的嫉恨,曾兩次遭貶。這對他是個很大打擊,如何保全自己,是他不得不考慮的一個人生問題。蝙蝠的習性恰與他的思考相吻合,這才寫下了這首詩。

二、選擇白蝙蝠的用意

蝙蝠的種類有許多種,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習性一致,白居易為什麼偏偏以白色蝙蝠入詩呢?

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因為白居易姓白。既然用蝙蝠來比喻自己,索性就用白蝙蝠入詩,雖然蝙蝠的顏色與詩意的深淺關係不大,但白字畢竟是自已的姓氏,用來總有一種親切的感覺。

詩的得失淺談

選擇什麼物象入詩,這對於一首詩的成敗至關重要。從美學的角度講,以能夠喚起人們美感的物象入詩,更能得到讀者的認同。

蝙蝠的樣子很醜,大詩人白居易為啥用它比喻自已,還寫下這一首詩

古人以植物中的花草樹木及各種動物為吟誦對象的詩不可勝數,很多都成為千古的名篇名句。梅蘭竹菊,鷹燕馬牛等等幾乎都成為通用意象。但是我們通觀這些物象,且不論其象徵意義如何,僅外在形態而言,都具有強烈的美惑色彩。

例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所吟誦的蟬,無論是形象還是內在品質上,都給人以十分美好的感覺。所誦之物與讀者的審美心理高度契合。自然,這首詩也便成為千古名詩。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白居易《洞中蝙蝠》一詩的得是什麼?

著名詩詞評論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此論道出了詩詞創作中物象選取的原則和規律。就是說,進入詩中的物象或意象,無不附著作者的情感色彩。從這一點來看,白居易的《洞中蝙蝠》選擇的物象是對的,因為蝙蝠的行為狀態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人生感悟有高度的相似性。

失在哪裡?

用一句話來概括,白居易的《洞中蝙蝠》失就失在物象的選擇上。

蝙蝠的生活習性,雖然與白居易的所悟所感高度契合,但是由於蝙蝠的形象醜陋,詩人還以這樣醜陋的形象來比喻自已,喚不起讀者心中的美感,使這首詩的美學價值大打折扣。

從白居易《洞中蝙蝠》這首詩的得失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