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機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自從“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面臨了各式各樣的危機。內有宦官專權,重臣黨爭;外有藩鎮割據,領土縮減。唐朝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生機,有的只是日漸衰落。

而唐朝真正的衰落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前便已經有所體現。隨著李唐王朝日漸興盛,開元盛世的開創者李隆基沒有了昔日的勵精圖治,宏才大略。他開始沉寂於美色,聽信於宦官。李唐的衰落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只是京兆尹的裴士淹對此政局無可奈何。他無力改變唐朝統治者內心的想法,更無力扭轉乾坤,他只能把這些擔憂寄託於文字當中。於是,他的筆下誕生了《白牡丹》:“長安年少惜春殘,爭認慈恩紫牡丹。別有玉盤乘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機


看似簡單的《白牡丹》之下表現的是裴士淹內心的悲涼。從表面看了這個京兆尹只是在為白牡丹抱不平,但詩歌的背後,隱藏的是天寶年間的腐敗亂象。

楊國忠憑藉自己的妹妹而身居高位,但是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德行的他對於李唐王朝沒有任何的貢獻。他有的只是破壞。

一開始進入官場的楊國忠,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他也只能是依附於旁人,這個時候他選擇的是依附李林甫,唯李林甫馬首是瞻。據《新唐書》中所記載:

李林甫興韋堅等獄,欲危太子,獄事畏卻,以國忠怙寵,搏鷙可用,倚之使按劾。國忠乃慘文峭詆,逮繫連年,誣衊被誅者百餘族,度可以危太子者,先林甫意陷之,皆中所欲。

這個時候的楊國忠就是一個官場的小白,他什麼能力都沒有。沒有任何的政治手腕,有的只是陰損,和構陷。在這段時間裡他和李林甫狼狽為奸,禍害朝政。

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機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國忠與李林甫開始分道揚鑣,因為唐玄宗越來越信任楊國忠,於是乎李林甫開始厭惡楊國忠了。

虢國居中用事,帝所好惡,國忠必探知其微,帝以為能,擢兼度支員外郎。遷不淹年,領十五餘使,林甫始惡之。

因為楊國忠越來越受到皇帝的重視,這樣就引發了李林甫與之黨爭。朝廷從此以後陷入了一片混亂。眾多的朝臣都在這個時候開始走向了依附的道路。

一首《白牡丹》之下的盛唐危機


楊國忠、安祿山方尊寵,高力士居中用事,溫皆媚附之。兄事祿山,嘗密諗曰:“李右相雖厚待公,然不肯引共政;我見遇久,亦不顯以官。公若薦我為宰相,我處公要任,則右相可擠矣。

吉溫就是從李林甫那裡投靠了楊國忠的。作為唐朝著名的酷吏,吉溫除了是酷吏之外,更是一個長於改換門庭之人。剛剛從李林甫的身邊投靠了楊國忠,後來在安祿山得寵之後,轉眼就與安祿山靠近。

國忠與祿山爭寵,而溫暱祿山甚,國忠不善也。會河東太守韋陟怨失職,因溫以交祿山,遍饋權近,國忠遣人發其狀,斥溫澧陽長史,其屬員錫及陟皆坐貶。明年,溫仍坐受賕、奪民馬,貶端溪尉。

這是天寶年間的一個片段,李林甫當政期間,大權獨攬,閉塞言路,到了楊國忠之後更是謊報軍情,隱瞞危機。最終,安史之亂爆發,從此李唐王朝由盛轉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