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一首《聲聲慢》,寫盡孤獨與淒涼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子,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聲聲慢》



一首《聲聲慢》,寫盡孤獨與淒涼


一讀這首《聲聲慢》,它便把讀者的心帶到一個秋雨淅淅瀝瀝的黃昏,和作者一同愁煩,領受孤獨淒涼之感,從而充滿了對這位經歷國破家亡、流離失所、年老無靠的作者的深深同情。

這首詞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運的,她生於書香門第,嫁給志同道合的丈夫,所以這段時間的作品大都是寫的悠閒的生活,寫愁,也是一種閒愁,寫相思,也是甜甜的相思。

但是,金兵入關後,流寓南方,孤苦伶仃,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沒有了以前的清新可人、淺酌低唱,而是真正的感傷,入骨的淒涼


一首《聲聲慢》,寫盡孤獨與淒涼


《聲聲慢》的寫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北宋亡國,當年三月,李清照的婆婆亡故,丈夫趙明誠與李清照分別,南下金陵料理母親的後事。

因為夫妻二人特別喜歡收藏金石、圖書,在他們青州的老家有十多間房子用來儲存他們收藏來的圖書。

當年八月,李清照選了又選,帶著十五車書籍、圖畫,前來和趙明誠會合。

兩年後,趙明誠因病去世,當時李清照四十六歲,“中年喪夫”、膝下又無一兒半女,內心的淒涼可想而知。

此時,金兵入侵,李清照安葬丈夫之後,追隨流亡的朝廷由南京到浙東,在避難的路上,飽嘗顛沛流離之苦,最令人傷心的是:所有喜愛的圖書在在途中喪失殆盡。

在秋雨霏霏中,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寡居之苦,凝聚心頭,於是,有了這首《聲聲慢》。


一首《聲聲慢》,寫盡孤獨與淒涼


《聲聲慢》賞析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琴瑟和鳴,是人人豔慕的神仙夫妻,此前有不少夫妻唱和的詞作,也有不少夫妻離別之後的相思之作,但那種“愁”與這首相比,只能算的上是一種“閒愁”。

“天有不測風雲”,家國在風雨中飄零,趙明誠因病去世,此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愁。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一連串的疊字,刻畫出一位心神不寧、若有所失的婦人神態。

這種孤獨淒冷又遇到“乍暖還寒”的天氣,所以“冷上加冷”,幾杯淡酒也解不了阻擋不了心寒,正傷心,去看到去年的大雁,怎麼能不勾起對往事的懷念?

社會的動亂,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身心憔悴不堪,自己滿腹才學無可用處,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和滿地的黃花有什麼兩樣?還有什麼可以摘,可寄託的呢?

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怎樣才能熬到天黑?悽悽瀝瀝的秋雨下個不停,這點點滴滴的雨打在梧桐葉上,也打在自己心上,秋愁加上心痛,怎麼能用一個“愁”字能代替得了?

在上闋詞中,作者用淒涼的秋景,襯托出自己的孤獨、寂寞和淒涼。下闋詞用眼前的景物,層層推進,把煎熬在自己心底的愁苦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首《聲聲慢》,寫盡孤獨與淒涼


真正的痛不是無病呻吟

雖然這首詞幾乎都是由口語構成,但極富有感染力,除了作者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最主要的還是作者感情的深沉。

這首詞,沒有一滴眼淚,但它遠遠超過了嚎啕大哭所表達的那種悽酸程度,那種悽悽欲淚和難以言傳的淒涼痠痛,煎熬這作者的心,也煎熬著讀者的心。

作者的這種痛不是無病呻吟,在風雨飄搖中南宋小朝廷,依舊是屈辱求全,個人的家破人亡產生的痛,與愛國情懷交織,才產生了真正的哀婉悽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