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当年以楚国将军的身份分封天下,导致天怒人怨,那么他正确的做法应是什么?

月日兮


【项羽假借义帝之名分封诸侯,弑杀义帝而天下大乱】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文章、严禁抄袭剽窃。

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是楚将项燕的孙子,其父司马迁没有交代。前224年秋冬,项燕兵败战死,项羽的父亲可能一起战死了,这一年项羽八九岁的样子。项羽是被叔父项梁养大的,并教给项羽读书、击剑、兵法,项羽就是不好好学,知道个大概而已。大约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郡,项羽看到秦始皇的威仪,就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什么意思呢?那个人(指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把项羽的嘴捂住说:“不要乱讲,这是要灭族的。”

项羽从小不好好学习,从他想取代秦始皇来讲,项羽属于志大才疏之人,唯一的强项就是个子大力气大,据说力能扛鼎,适合做个举重运动员。项羽跟随项梁起兵反秦,渡淮之后发展壮大为七八万人。陈胜被庄贾杀害以后,秦嘉立楚国贵族景驹为假楚王,项梁率兵击杀景驹、秦嘉,收编了景驹、秦嘉的部队,拥兵十几万。项梁在薛城召开大会,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

熊心是楚怀王的孙子,楚国灭亡后虽然沦落为放羊娃,从小接受楚国王室教育的熊心,是一个懂得帝王之术的年轻人。熊心虽然是项梁拥立的傀儡楚王,但是熊心却一点都不简单。陈婴在东阳起义后,自己不愿意称王,就率领2万东阳军跟随了楚怀王熊心,被任命为上柱国,和楚怀王熊心驻扎盱台。项梁在定陶兵败身死之后,吕臣父子统帅的10万苍头军撤退到彭城以东驻扎,项羽率领的5万楚军撤退到彭城以西驻扎,刘邦率领的3万沛丰军撤退到砀郡驻扎。

楚怀王熊心立即从盱台赶往彭城,解除了吕臣、项羽的兵权,由于吕臣父子有10万苍头军,就把吕臣父吕青任命为令尹(宰相)、吕臣为司徒,封项羽为鲁公,封刘邦为砀郡长武安侯,统帅砀郡的兵马。项梁战败损失楚军数万,但是楚军主力20万犹存,兵权都被熊心收到自己手里。当时的形势,章邯、王离率领40万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多次向楚怀王求救,熊心在彭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楚军主力16万救赵,以偏师3万进攻关中。

项梁在定陶部署抵抗秦军的时候,齐国派使者来楚地商议共同抗秦之事,宋义带着齐国使者见到楚怀王熊心,宋义说:“武信君项梁必败”,后来项梁果然在定陶兵败身死。熊心就想:“还未开战,宋义就预测项梁兵败,宋义这个人是知兵之人”。楚怀王熊心遂决定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16万楚军主力救赵;命令刘邦率领3万偏师进攻关中,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想和刘邦一起去,楚怀王熊心没有答应。

秦军有120多万,陈胜起义天下反秦后,秦长城军团30万崩溃分裂,其中20万六国人投奔六国军队,王离只带回10万秦人。以长城军团的老秦人为骨干,招募40万骊山徒,组成章邯、王离秦军团。任嚣、赵佗50万南越军团,发生了严重的内乱,桂林、象郡相继独立,根本没有能力挥师北上。章邯、王离率40多万秦军团,在钜鹿城攻打赵国时,秦军关中军团的30多万人,驻扎在荥阳、函谷关、南阳、峣关、武关拱卫秦都咸阳。楚怀王熊心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以楚军主力救赵,会同各国救赵的兵力,在钜鹿和秦军主力决战。派刘邦以3万偏师进攻关中,可以吸附住秦关中军团,避免秦关中军团向钜鹿战场增援,刘邦要是打的好还真能打进关中灭秦。

宋义率领16万楚军主力救赵,快到钜鹿的时候就不走了。诸侯联军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都想让别人冲锋陷阵,自己躲在后面坐收渔翁之利,宋义之所以不走了就是这样想的。楚军主力待着不动就是40多天,这就让项羽抓住了宋义的把柄,杀人夺权是项羽的长项,项羽怎么肯放弃这个机会呢?于是,项羽借口宋义统兵不利而杀了宋义,项羽夺取了楚军的兵权,随后向楚怀王汇报,生米已经做成熟饭,楚怀王能怎么样呢?只好任命项羽为上将军,楚怀王熊心就这样被项羽给架空了。

前207年10月,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兵10万驻扎在霸上。钜鹿之战后,40多万诸侯联军歼灭15万王离秦军,章邯退守棘原和诸侯联军对峙,秦王子婴投降后,诏命各地的秦军向各路起义军投降,数十万秦军都被各路起义军给收编了,项羽收编的最多,项羽把秦军中的老秦人都坑杀了,率领40万楚军进军关中。刘邦关闭了函谷关,项羽派兵击破函谷关,进入关中驻军鸿门。

鸿门宴之后,刘邦、项羽和各路诸侯推举楚怀王熊心为皇帝,至少是名义上的皇帝称“义帝”。皇帝推选出来了,各路诸侯面临封王瓜分领土的问题,项羽请示了义帝熊心,熊心的回复是“如约”。有权利分封各路诸侯的是义帝熊心,实际操盘的是项羽,出主意的是范增。当时的情况,楚军共有50多万,项羽掌控着40万,刘邦掌控着10万(实际不能叫楚军了,其中六七万都是收编的秦军),义帝熊心所能指挥的只有陈婴的2万人马,驻扎在首都彭城。其他各国诸侯和独立起义军的兵力不下60万,赵国、齐国这两个大国均有十几万兵力,燕国、魏国、韩国各有几万人马,吴芮、黔布、彭越、梅鋗等人,各自掌控着两三万人马。

如果按照义帝熊心的“如约”封王,刘邦理所当然封秦王,占据原秦国的地盘,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赵王歇、齐相田荣等人都拥有十几万军队,这对于项羽来说就是潜在的巨大威胁。分封诸侯的权力名义上是义帝熊心,项羽是分封诸侯的操盘手,既然按照义帝熊心的约定分封,对项羽是非常不利的,那就不能按照义帝的约定操作。项羽是一介莽夫,他是想不出办法来,但是范增却是天下第一谋士,范增的主意就是打击、分化、肢解各国诸侯的势力。

项羽首要打击的对象是刘邦、赵王歇、齐相田荣,这三个都手握十几万重兵,对自己构成了巨大威胁,将楚国外的新兴六国分化瓦解成十几个国家,这是最佳的方案。然后规定诸侯王中的大国3万军队,小国2万军队,无形之中也起到了裁军的作用。当然楚国的军队不裁减,项羽依然拥有40多万军队。既然分封诸侯违背义帝熊心的约定,分封的标准就是项羽看你是否顺眼了,不顺眼的一律裁减缩编,顺眼的提拔封王。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灭秦,不分封刘邦这是说不过去的,但是也不能把秦国都给刘邦,把秦国最不发达的汉中蜀地给刘邦,刘邦封汉中王有口难说,刘邦如果要质疑项羽,项羽就说这是义帝熊心的意思,一点脾气都没有。这样项羽还不放心,把投降的秦军将领封在富庶的关中,让他们当狗看着刘邦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章邯封庸王都废丘、司马欣封塞王都栎阳、董翳封翟王都高奴。刘邦的10万军队被瓜分给章邯、司马欣、董翳,刘邦只能带3万人马入汉中。意想不到的是,各国裁减的六七万人,自愿跟随刘邦入汉中。

赵王歇没有亲自带兵跟随项羽入关中,赵国被一分为四,赵王歇改封为代王,赵将司马昂封殷王,赵国相张耳封常山王,陈余没有跟随项羽入关中,环封三个县。齐相田荣没有亲自带兵跟随项羽入关中不封,齐国被一分为三,原齐王田市改封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燕国一分为二,原燕王韩广改封辽东王,燕将臧荼封燕王。魏国一分为二,原魏王魏豹改封西魏王,张耳的近臣申阳封河南王。韩王成都旧都、义帝臣共敖封临江王、楚将黔布封九江王、蕃君吴芮封衡山王。蕃君梅鋗、楚将彭越没有封王。

项羽真的很想当皇帝,但是皇帝已经有了,那就是义帝熊心,项羽没有办法再当皇帝了,怎么办呢?项羽只好学习春秋五霸,而自称为西楚霸王,领九郡之地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既然是仿照西周模式的分封制,原则上来说诸侯王都是义帝熊心分封的,虽然很不公平,但是只要义帝熊心活着,这个局面就会维持下去。几十年以后,老的诸侯王都不在了,新的诸侯王继承了,那么这个格局就基本定型了。项羽的问题是,太想当皇帝了,半年之后,就派人把义帝熊心给杀了,天下立即大乱了。

公元前206年10月,在彭城的义帝熊心,项羽越看越不顺眼,就对义帝熊心说:“自古以来,皇帝应该居住在上游,湘江上游郴州很不错,义帝就迁到那里去吧!”义帝在迁徙的时候,项羽暗中命令衡山王、临江王、九江王,让他们沿途截杀义帝熊心,义帝熊心被截杀在长江之中。义帝熊心一死,意味着分封诸侯王的皇帝不在了,分封不公平的矛盾立即暴露出来,不满意分封的诸侯王们就开始行动了。刘邦出汉中并关中三王,拥兵20多万;赵王歇联合陈余击败常山王张耳,复有自称为赵王,拥兵十几万;田荣起兵击败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合并三齐自称齐王,拥兵十几万;燕王臧荼追打辽东王韩广,天下登时大乱。

义帝不死天下不乱,项羽正确的做法就是维持现状,等待诸侯分封的格局稳定下来。义帝熊心是天下诸侯推举的,要废黜义帝熊心,也必须走合法的渠道,在合适的时机会盟诸侯,重新推举天下共主。义帝熊心作为天下共主,他的影响力远大于项羽自己,项羽必须继续尊奉义帝熊心,稳定住分封的18个诸侯王的局面。假如,项羽活得比义帝熊心长久,等义帝熊心驾崩了,把义帝的后代降封为王,项羽的西楚霸王自然升格为天子了。假如,项羽活不过义帝熊心,那就让自己的后代去处理这件事情,最终是什么结果只能听天由命了。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家入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冷清先生


项羽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以将军身份分封天下,名不正言不顺,而是项羽推翻了秦朝却没有占据关中做“新秦王”,“服其劳却不得其利”,一心只想做楚王,所占据的魏楚九郡之地,不足以威慑天下,导致分封后不久就天下大乱,最后被占了关中秦国故地的刘邦给消灭了。

关中之地在秦末群雄并起的过程中遭到的破坏最小,再加上地形优势,原本是定都的不二之选,这点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心知肚明,但是两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刘邦在关中“约法三章”,收买人心,一直谋求做关中王。而项羽则是采取了鸵鸟政策,在关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力求最大限度的破坏关中经济以及战争潜力,然后回家做“西楚霸王”。

在项羽分封之前,就有人劝说过项羽要定都关中,结果项羽说了一句特别不专业的话:“富贵了就要回家衣锦还乡,炫耀一下,不然在外面这么玩命干什么?”这个人出来后就讽刺项羽没眼光,沐猴而冠,结果被项羽杀了。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小编认为,这个故事有点小看项羽了,项羽不是不知道关中的重要性,只是项羽认为自己在战争中和秦人结的仇太深了,当年因为缺少军粮,就在新安阬杀了秦国降卒二十万,进入关中之后更是一路烧杀抢掠,报当年灭国之仇,和关中百姓结下了深仇大恨。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相对于项羽,刘邦则是从一开始就打算做关中王,所以在关中四处拉拢人心,名声极好,甚至到了灭了秦国之后,关中父老担心刘邦不能做关中王的地步。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后来虽然刘邦被项羽封在巴蜀之地,但是刘邦打从入蜀开始就和韩信一直在谋划杀回关中,在蜀地呆了不到四个月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带兵杀了回来,在项羽和齐地一堆姓田的杀的昏天黑地的时候,刘邦占领了关中。此时,天下形势逆转,占领了旧秦地以及巴蜀的刘邦事实上成为天下最强诸侯,风头一时无两,这也是后来刘邦组织第一次诸侯联军的时候,天下诸侯“望风影从”的原因之一,大家相信跟着占据秦地的刘邦完全能消灭项羽,诸侯一哄而上都等着“杀猪分肉”。

西楚霸王完全不是后人想的这么无脑,项羽的分封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将大国拆分,让诸侯兵各自归国,限制诸侯军队规模,只是项羽苦心孤诣设计的分封方案,在分封之后迅速崩溃,西楚霸王名不副实,天下迅速重回“战国时代”。

刘邦在称帝之后,有人给他进言,天下有两块地方是绝对不能交给外人的:一块是关中地,一块是齐地,要制衡天下这两块地方是必须捏在自己手里。项羽在分封之后把这两块地都交给了别人,最后项羽就是被这两块地搞死的。

田肯贺,因说高祖曰:“陛下得韩信,又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故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

按照项羽的分封方案,项羽把关中地一分为三,让他们一起看着巴蜀的刘邦,把齐地一分为三,分给姓田的一家人,把魏国一分为二,把赵国一分为三,总之除了原本就很小的韩国,其他诸侯国都进行了拆分。

分封之后,项羽家门口的齐国就先闹了起来,这估计也在项羽的计划之内,只是项羽没想到,齐地居然这么难打,不管项羽怎么杀,手段多么酷烈,齐国造反的人越来越多,他亲自带兵陷在齐地无法脱身,趁此机会,刘邦反出巴蜀,吞并关中,陈余联合齐国驱逐张耳,另立齐国,代国,项羽所设计的“国际平衡局势”迅速崩溃。

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以当时的形势,项羽想要长期统治天下,首先要定都关中,牢牢把刘邦钉死在巴蜀,然后逐渐蚕食三晋地区,扩大地盘,还要时刻紧盯齐地,让一窝田互相争斗,逐渐内耗。


醉美木渎


正确的做法那就是什么都不管,直接回家自己回家埋头苦干,就借用历史上面的一句话,那就是广积粮,缓称王。

总体来讲,项羽为什么会卷入到这场诸侯的混战里面,最终难以自拔,然后被刘邦端了自己的老巢,就是因为项羽在赤峰天下的时候,把自己的那些朋友,把自己的那些伙伴,把自己和关系自己好的那批人分成了诸侯,而没有顾及到自己的那些关系不好的人。

从道理上来讲,人和人之间是由各种各样的利益锁链绑定在一起的,当这些跟你在同一条锁链上的人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也会受到牵连。

项羽正是被这种牵连给牵连到。

我们想一下,大家在被秦国灭掉以前各个国家内部的势力范围,各个国家的土地那都是明码标好的,谁的归谁,哪个地方又是归哪国管理的,项羽如果直接灭了秦国的咸阳,什么都不管自己回老家,那谁敢打他,他是西楚霸王项羽,他的部队战斗能力天下第一,谁敢去招惹他,而其他的诸侯呢?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土地那闹腾,谁又能去干扰的了项羽,项羽直接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封上,然后等着他们闹个你死我活,让雨积攒起足够的实力,最后一统天下,这条路线换成一个稍微读过历史书的人都能够做得到,但项羽做不到。

韩信曾经说过项羽这个人呐是妇人之仁,也就是说这个人有仁慈之心,可他仅仅只局限于关心朋友这一点上,至于说到了天下纷争,该要他做出决断的时候,他却有一些犹豫不决。

楚汉战争最先爆发的点在齐国齐国,项羽把他分给了和自己关系好的一位齐国王室的子孙,但是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人在接下来的战争里面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所有竞争者里面最差的,项羽就是这样,但事情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感情,自己感情想要弄哪个人,那就把那个人扶持到台前,如果不想用哪个人就直接把那个人给踢下去,反正自己能力足够,那也不需要靠到其他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项羽用人用人唯亲。

我用人先看血脉,再看关系,如果两样都沾不上,那对不起我和你闹掰掰,很多时候看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被项羽的那些蠢操作给看哭了可又没办法,他是西楚霸王项羽,他办事情就是靠这个东西才博得人心,在他的心里面认为贵族之上,王侯将相就是有种。

结果自己关系好的人上台以后和其他人闹成冲突,最后所有的矛盾源头全部指向了西楚霸王相,项羽也没有办法是自己的朋友,又是和自己是同一条战线的战友,所以他不得不出兵帮这些废物,最终自己的军队和自己本人被这些废物牢牢地托死在了战场之上。

项羽是可以成功,但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阴暗面的基础之上,这种幻想般的生活事物永远都不会存在。


漩涡鸣人yy


项羽与刘邦约定:攻下咸阳灭秦者为王,结果项羽灭了秦朝却沒有称王称帝,而是以楚国将军的身份封将,这是开历史倒车,想把国家重新拉回到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四分五裂早已被有识之士反对,因此他这是逆历史朝潮流和人心而动,必然会天怒人怨。如果他称王称帝,广罗人才知人才,顺应民心而不是刚愎自用,可能就沒有刘邦喝的湖湖了。(妄谈)。


平淡平安平和平心


我个人感觉项羽一开始就是错的,他的错不在于分封天下。一开始他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国降兵,后面又杀了秦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大肆抢夺,失去了民心。之后又命人杀了楚怀王(义帝)熊心,这就给了天下讨伐他的口实。这一切也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

如果说,项羽怎么做才算正确。我感觉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坑杀降兵,严明纪律楚兵不得抢夺秦兵财务。要一视同仁对秦兵想跟着的就留下,不想跟着的就打发他们回家去。及能壮大自己,又能得到民心。

进入秦地时应该严明军纪做到秋毫无犯,善待子婴。用熊心的名义,按照约定让刘邦做汉中王,但是也不能把汉中土地都给刘邦,要让子婴继续当秦王把部分土地还给子婴。秦地如果是这俩个人共同治理,只要项羽不去攻打他们,长此下去恐怕他们必定会有一战。分封土地的事让熊心去封,这种“蛋糕”不好分,得罪人的事情咱不干。

自己则是埋头干,广积粮缓称王。等到天下有变也是去找熊心的麻烦,咱慢慢将他们个个击破就行。倒时候义帝熊心失去威信,咱平定天下。振臂一呼,大业可成。


昌宝联护栏


项羽正确的做法是不应该把四川汉中这块宝地封给刘邦,而应该随便封一个穷山恶水的弹丸之地给刘邦,然后找一个借口把刘邦集团一网打尽,建立西楚帝国,平定诸侯,一统天下。


厚德载物49847



说项羽当时的分封导致天怒人怨,实际上是对项羽的一种误解。


项羽当时的分封本身并不算什么错

当时项羽的位置正如题主所说,是“楚国将军”,他上面还有一个楚怀王。所以说,虽然他挂着一个“诸侯之上将军”的头衔,但是终归只是个将军,连个王都不是。

项羽靠的是巨鹿之战把这些作壁上观的诸侯给打服了,气势上起来了,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且跟着项羽一起入关的,既有诸侯王本人,也有诸侯王的代表,更有象齐国这样实际统治者根本没跟着入关的。

项羽分封诸侯,既是要抬高自己,也是要把一些跟着他混的加封,拉拢自己的势力。

很多人认为项羽当时已经统领了诸侯,甚至认为他可以直接称帝,这都是对当时局势的一种误判。绝大部分诸侯都是表面上服从,私下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要不然也不会在项羽打巨鹿之战的时候,在一旁看好戏了。

项羽分封诸侯的目的

项羽分封诸侯本身就是为了打破旧有的诸侯统治,利用自己当时名义上的“诸侯上将军”发号司令。他想要的恰恰是一些诸侯反他,他才可以一举灭之,从而实现真正的统治。而他的第一目标恰恰是齐国的田荣,只不过他高估了三秦的战斗力,也低估了刘邦的能力。


项羽为了分封诸侯,先把楚怀王推为义帝,从而他自己成为了楚王;

分封三秦为了看住刘邦这个汉王,结果被刘邦轻松出关。

项羽把他比较信任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封在了南面战线;

原六国所在地的王,全部被削弱,魏王豹迁为西魏王、赵王歇迁为代王、燕王韩广则迁为辽东王、齐国更是分成三个王,实力最强的田荣则没有获得分封;

与此同时,对跟着自己入关的功臣也进行了分封:即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燕王臧荼。其中申阳、司马卬、张耳都来自赵国,而臧荼则是燕将。


可见,项羽在分封这件事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性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再一次分封,项羽估计也只会把刘邦的势力进一步削弱了,但实际上,用处并不大。

当时刘邦去汉国就封的时候,项羽实际上只给了刘邦三万人马,但是却有数万“粉丝”愿意一同前往,而其中恰恰就包括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作为第一个入咸阳的,其号召力是不言而喻的。不但在鸿门宴上不方便杀,在分封之时也不方便不加封,这是项羽的不得不做的事。


项羽的问题是:

1、杀义帝杀早了,当然如果义帝真的是项羽派人杀了的话。

2、虽然打败过刘邦数次,却没有一次能一次性把刘邦打死,反而让刘邦发展壮大了。

3、开天眼把韩信提前干掉。

当然,这都跟分封都没有什么关系了。


水一白聊历史


照常分封,照常打齐国,步骤不变,接下来就是改变了。

不杀义帝,让他食一城放在身边。

不杀韩王,任命一个亲信为韩丞相。

不要杀齐国降兵,约法三章恢复齐地秩序,立田假(或其他诸田)为新齐王,任命一个亲信为齐相,吞并济北郡、胶东郡。

加上项他管理的西魏国,到了这一步,霸王直接控制的领土达到12个郡,间接控制领土达到5个郡,接近天下一半。

如果项籍不多作杀孽,应该比刘邦平定三秦前平定三齐。

乘战胜之威,挟持诸侯增援关中,击败刘邦,顺利的话可以击杀之,或者把他赶回巴蜀。

之后趁机废除,或者间接控制一批诸侯国。

具体废除哪些,间接控制哪些,要看作战得不得力,作战不得力就废了他,作战消耗太大也废了,其他通过任命高级官员间接控制。

比如以雍王守国不力为由废除其王位,贬为侯。

改塞王司马欣为雍王,并任命亲信为雍丞相,塞王原先的地盘吞并之改为郡。

到了这一步,直接控制天下伙伴,间接控制又一半的一半,就该称帝了。

最重要的夺取河南国,鼓动其他诸侯劝进,义帝退位,迁都洛阳。

接下来的步骤跟刘邦差不多,找异姓王毛病,逐个击破。



长岛男爵


公元前207年12月进入关中,项羽入关之后,将秦王子婴给杀了,又烧了阿方宫。此时项羽坐拥40万大军,是所有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虽然职位是上将军,但其它诸侯对项羽也是非常畏惧。

之前楚怀王有“先入关中者王”的诏令,所以项羽非常不爽楚怀王,又密令英布、吴芮、共敖将楚怀王杀死,然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以霸主的身份将全国分成十八个王国,分封给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

项羽分封各国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说到底是大家讨价还价的结果。项羽所封的十八个诸国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项羽此次封王的意图比较明显,首先是按照七国的故地对七国后人进行分封,其次是将威胁最大的刘邦调往益州,这样既不违背“先入关中者王”的诏令,又可以削弱刘邦的力量。但是对于此次分封有一些诸侯并不满意,其中陈余、田荣就是典型,他们自己的国内拉起队伍单干起来。

应该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封王就不是一个合适的方式,国家一统才是人心所向,但是由于反秦义军都是六国之后,他们都有各自的地盘和军队,项羽不封给他们,他们也会独立存在,所以项羽封他们也有很多无赖之举。

从项羽的分封上看,项羽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战略失误。

首先项羽不应该立足于西楚霸王的分封制,长远考虑应该建立统一的国家,如果建立统一的国家,项羽就需要在分封的时候设定矛盾,让诸侯国之间先打起来。故而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要交错分封,比如:这块土地明显是赵国占领,我就把他分给燕国。这样燕赵两国就会因为这个分封问题大大出手,他们的实力就会削弱,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有矛盾就不会形成联合,这样项羽的压力就会少很多。

项羽现在这种分封必然造成诸侯的不满意,而且是绝大多数不满意,诸侯国之间没有矛盾之后,他们就会将矛盾统一集中到项羽身上,所以后来刘邦一处关中,诸侯国倒戈的一大片,这就是政治上所谓“树立了太多敌人”。

其次项羽要封赏自己的功臣,项羽分封的都是一些六国后裔,但是自己的弟兄没有得到封赏,他们就会心中不爽,比如英布。所以项羽应该将六国封地面的减少,增加自己的部下的封地,这样子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他干。

然后项羽要对刘邦进行提防,不能给刘邦汉中。最开始降刘邦分封到益州是正确无比,但是后来在张良的忽悠下,又给了刘邦汉中之地,这一块地是益州进攻关中的跳板,刘邦要是没有这一块地,他很难有作为,所以分封刘邦的时候,不应该让他有汉中。

分封看上去是一件威风鼎鼎的事情,实际上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分封的结果总有人不满意,所以项羽应该不杀楚怀王,让楚怀王名义上主导分封,由于楚怀王没有实权,分封的决定权还是在项羽手上,而楚怀王却成了这个背锅的人。

最后是项羽对自己的封地太小,而且是处在一个四战之地,后方粮草成很大问题,所以他可以将英布分为到关中,而将九江王的地盘纳入到楚国的面积 ,这样既可以防止刘邦,又可以增加自己的后方根据地。

项羽做完这些之后,天下诸侯肯定有很多不满意,各地矛盾四起,但是这正是项羽应该要的结果,然后项羽就可依次扫平一些诸侯王,建立以楚国为中心的中央王朝。


帝国烽火


公元前206年,项羽迫使刘邦撤军灞上,项羽可以说是真正的雄霸天下。钜鹿之战项羽命令楚军把船弄沉,只带了三天的军粮。他以死的决心赢得了秦军,并俘虏了秦军主帅王离。钜鹿之战不仅摧毁了秦军的主力军,更重要的是项羽一战成名。

自从项羽一战成名后。刘邦知道自己实力不敌项羽,于是放弃了关中,一切听从项羽安排。当时,在项羽的带领下,打进秦帝国的都城咸阳已经不远了。秦朝早已为刘备所接受。当时萧何也有心把秦国的所有档案文件都收集起来。刘备为了不得罪项羽,于是秦宫的财富和丝绸美毫他一点也没有拿。

由于项羽的心软,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过了一劫。鸿门宴之后,项羽达到了他权利上最巅峰的时刻。可以说天下已经是项羽的了。

实际上,分封天下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谁是盟友,谁是对手,项羽心里很明白。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又复国,但在摧毁了秦军主力军并挺进咸阳之后,天下实际上掌握在了一群士兵手中,而并不是恢复六国的王室。因为在秦朝后期汹涌的农民起义中,项羽夺得天下之后,把天下分给了和自己曾经打天下的将军,而不是六国王室的后代。

按照“楚怀王之约”的约定,第一个进入咸阳的人是王。项羽利用刘邦的优势,以借口说巴蜀也是秦国,让他去巴蜀。为了汉中的领土,刘邦不惜动用张良,否则他的结局估计与刘备的结局是一样的。

除楚国将军外,项羽还封赵将张耳为常山王,司马卬为赵王,田都为齐王,田安吉北王,臧涂为燕王,申阳为河南王。这六位被封的王中,张耳、司马卬、申阳曾为赵国将军,田都、田安曾为齐国将军,臧涂为燕国将军。加上楚国的前四位将军中,十九个王中显然有十位是将军。自从这些将军称王以后,不仅政治待遇有所改善,而且他们的领土也是天下最好的。主要是因为秦朝灭亡后是项羽主持了这个分封秩序,他的意思"史记"写得很清楚:"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

相对而言,对于六国国君的待遇并不是那么好了。最糟糕的是楚怀王,他被项羽封为一个没有权利的“义帝”,并且在去就职的半路被项羽杀害。原齐国的齐王也一样没有好下场,项羽刻意封了两个齐国的将军田都和田安为王。虽然韩王韩诚挽回了面子,但他没有实权。然后找了一个理由也把他给杀了。反正六国以前的后裔都没有好下场。

一心相当王的刘备从汉中反攻秦朝。只有关中三王章邯在反抗刘备中中挣扎,而其他两位王则被韩信拿下。在刘邦反攻之前,田荣自立成为齐王,首先打破了项羽立下的规定。这就惹恼了项羽。但此时项羽正忙着攻打田荣,这就给了刘备一个造反的机会。刘邦围攻章邯,张耳又投奔了刘邦,河南王申阳又被刘邦收服。由于项羽的分封不公遭到了很多人的埋怨,后来,九江王英布起义,西楚盟友越来越少,项羽逐渐从胜利走向失败的结局。

总结:项羽的失败有两点:一、分封的权利不平等,而且得罪了以前六国的后裔。二、由于刘邦的原因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

其实项羽应该首先让刘备当老二,罢了他的实权,然后就是把领土分给六国的后裔,毕竟他们的祖先有管理国家的经验,然后项羽可以控制这些六国的后裔,以加强自己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