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如果說中國的文學史上有真正描繪過天上人間的,想必只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曹公的《紅樓夢》

了。而今天我們卻要清中取濁,來談談這人間仙境中最沾不上“仙”字的人,卻也是最有智慧的人——劉姥姥。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人物初登場:被女婿接過來一處過活

在書中第六回這樣描述劉姥姥是個“積年的老寡婦,膝下又無兒女,只靠兩畝薄田度日。”因為女婿的子女無人帶看,便接劉姥姥一處過活。原文如下描述:

因狗兒白日間又做些生計,劉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姐妹兩個無人看管,狗兒遂將岳母劉姥姥接來一處過活。今者女婿接來養活,豈不願意,遂一心一計,幫趁著女兒女婿過活起來。


進榮國府原因:家中有窘境,女婿不上進,劉姥姥只有帶著板兒去攀親。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在封建社會中,一個早年喪夫又膝下無子的老婦人只有靠女兒女婿的供養才能活下來,可是無奈家中唯一的男丁,女婿也是個不上進的,日子竟過到揭不開鍋的程度了。劉姥姥面對“天氣冷將上來,家中冬事未辦”的窘境,才終於在尊嚴和生活面前做出了抉擇,決定腆著一張老臉到高門大院的賈府“朝扣富兒門”其實,就是乞討罷了。

一進榮國府:用尊嚴換取同情,得到二十兩救命錢。

到了賈府門口,單單是一個進門的過程就已經極其戳人心肝了。她低三下氣的求看門口的奴才們,小心翼翼的賠笑,只是為了不讓這些為賈府看門的奴才們把她趕出去,讓她和家人們斷了最後的希望。原文這樣描寫:

來至榮府大門石獅子前,只見簇簇轎馬,劉姥姥便不敢過去,且撣了撣衣服,又教了板兒幾句話,然後蹭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說東談西呢。劉姥姥只得蹭上來問:“太爺們納福。”眾人打量了他一會,便問“那裡來的?”劉姥姥賠笑道:

這個在鄉下樂觀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會想起那段經歷,也許內心並不會有所波動,就像第一次為了家人,為了生計,走投無路去求別人的我們一樣,只要能指一條明路出來,人格和尊嚴都可以暫時靠邊站。畢竟在生存面前,尊嚴是奢侈品。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最後劉姥姥成功的用自己的尊嚴換來了別人的同情,二十兩銀子對賈府來說不過是賞給丫鬟做衣服的小錢,可在劉姥姥眼裡,這些是可以幫大家度過這個冬天,甚至能夠幫女兒女婿過上好日子的救命錢。所以後來,她選擇了忘記剛剛的經歷,眉開眼笑的回了家。

二進榮國府:先是報恩情,後是自嘲換相看。

如果說第一次進賈府是為了搖尾乞憐,那麼第二次再來的時候,劉姥姥身上閃光的品質和智慧就出現了。她二進賈府的目的只是單純的為了表達對賈府的救命之恩的感謝,而並沒有想要依附於這棵闊綽又好說話的大樹,這也說明劉姥姥靠著這二十兩銀子,已經把自己的家經營的不再貧窮,日後還能救巧姐,可見劉姥姥是個精明的人,也是個懂得感恩的人。

與第一次進賈府不同,這次劉姥姥可不是空手前來的而是帶了好些新鮮的果蔬而且還是“

頭一茬摘下來的,並沒敢賣,留的尖兒孝敬姑奶奶和姑娘們嚐嚐。”經年活在貧窮里的劉姥姥沒有什麼能拿的出手的,只有田間地頭的瓜果蔬菜還算難得,就忙不迭趕著送來了賈府。這也是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中可貴的淳樸。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本著向賈府上下表達謝意的目的,劉姥姥再一次放下了自己的尊嚴,自甘扮醜,施展渾身解數逗樂了滿院子的太太小姐們,吃飯的時候,鴛鴦和鳳姐要戲弄她,她卻先一步自嘲,這樣既可以逗樂大家又能夠把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不至於難堪。而劉姥姥的這一番表演也沒落空,不光讓大觀園裡上上下下的夫人小姐們難得的開懷大笑,還為巧姐取名,讓鳳姐和王夫人都對她刮目相看,快回家時,各式各樣的禮物生生堆了半炕。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續寫三進榮國府:變賣家財救巧姐。

雖然在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中,並沒有詳細描寫劉姥姥三進榮國府的景象,但是在巧姐的判詞“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卻寫明瞭,劉姥姥三進榮國府只為變賣家財救巧姐。沒想到在落難的時候,將巧姐賣掉的正是她的血親,她的“狠舅奸兄”散盡家財鼎力相救的卻是本可以置身事外的劉姥姥。世事無常,不由得引人唏噓。劉姥姥雖然只是一介村婦,卻能夠堅守內心的善良,這是再多的財富都比不上的,是一個窮人身上最寶貴的品質。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結語:劉姥姥是一個識大體、勇敢、善良和淳樸並存的人,世人所不及。

她在得知自己與權勢滔天的賈府竟然沾親帶故之後,沒有盲目攀附權貴,而是在活不下去了之後才帶著一種謙卑恭順的態度前來拜訪鳳姐,這是她的識大體。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敢拖著一把老骨頭帶著孫兒隻身來到深似海的侯門求鳳姐,這是她的勇敢。為了曾經受過的恩情,變賣家財拼力救巧姐,這是她的善良和淳樸。

年少不懂劉姥姥,經年再讀,竟淚溼滿眼


沒有殷實的家底,沒有滿腹詩經,與上層社會完全不沾邊的劉姥姥卻可以活的通透豁達,在知世故卻不世故,知恩圖報,這樣高尚的品德又是多少人所望塵莫及的。

寫到最後,我想說的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劉姥姥其實就是每一個在塵埃中奮鬥著的人,為了生計奔波,為了父母的期望,不斷出賣著自己的體力,腦力,乃至尊嚴。我們之所以會為故事中的劉姥姥落淚,是因為我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