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達氏鰉


提起淡水魚類,大家印象中就是個體小,沒有太大的魚,但是這種魚類能夠刷新您的認知它就是——鱘鰉魚。那麼為什麼叫它鱘鰉魚呢?這要從清朝開始說起

從清朝順治年間開始,每年都要向皇室貢獻鱘鰉魚魚。尤以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間為甚。

清朝制訂貢獻鱘鰉及採捕定例,不得違抗。

民間不準私捕鰉魚,更不許吃鰉魚,違者砍頭。

捕捉鰉魚時的巨大風險,皇帝對鰉魚的重視,致使人們對鰉魚產生了敬畏神秘心理。

捕到鰉魚不敢帶進室內,恐有神祟;用鰉魚占卜,形成禁忌。

給皇帝進貢,康熙因此命名為鰉魚。

民間老百姓中說此魚“身為魚中之皇,名之正稱為鰉”。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它一直是貢魚,只能由皇帝享用,稱之為“鰉魚貢”。

其實關於鱘鰉魚的小故事或者“民間傳說”有很多,但是無一例外名字是一樣的,都是—鱘鰉魚。

那麼鱘鰉魚有什麼特殊呢?為什麼關於它的傳說有這麼多?

鱘鰉魚的歷史遠遠比我們人類久遠太多,我們的歷史對於它來說,可以說是“九牛一毛”。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被捕撈的達氏鰉


一、認識鱘鰉魚

世界上現存鱘魚1目2科7屬27種,由於自然環境改變、我國自然水域分佈的鱘魚有8種。

其中鱘科鰉屬有兩種,分別是歐洲鰉和達氏鰉。生活在我們國內的,達氏鰉也就是—鱘鰉魚。

鱘鰉魚,學名達氏鰉是鱘科、鰉屬軟骨魚類。頭尖、尾歪、體長,顏色黃褐,身上無鱗,而在背脊和兩側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鱗)。

達氏鰉口位於頭的腹面,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觸鬚2對,中間的1對向前。

吻呈三角形,比較尖,左、右鰓膜相互連接,這是與鱘魚的不同點,是鰉、鱘魚的分類依據之一。

達氏鰉橫切面呈圓形,魚體被五行菱形骨板,幼體骨板有向後突出的尖棘,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體背部呈綠灰色或灰褐色,體側呈淡黃色,腹部呈白色。達氏鰉形態與史氏鱘相似。

據報道,達氏鰉最大能長到5-6米,體重1千公斤以上,壽命超過50年

需要注意的是,鱘鰉魚(達氏鰉)和中華鱘或者施氏鱘區別很大,這點不要搞混了。

最大的區別是,達氏鰉的嘴比較圓,中華鱘和施氏鱘的嘴尖。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鱘魚家族的成員


平時在菜市場或者飯店吃到的一般是養殖的雜交鱘,但是勸大家一句,“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可以食用的魚類很多,遵守法規,不要存在僥倖心理”。

二、達氏鱘的歷史以及分佈

達氏鱘在地球的歷史非常的長,久遠到比人類的歷史長的太多了。

1)、達氏鱘的歷史

達氏鰉作為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過。

達氏鱘的外形1億多年幾乎沒什麼變化,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

真不明白它們的個體這麼大是怎麼度過“生物大滅絕”的,但是它們能夠生長下來,肯定有它的理由。

2)、達氏鱘的分佈範圍

達氏鰉為淡水魚類,從來不遊入海里,產自黑龍江,屬於全淡水魚類,也就是終生在淡水中生存,不去海洋中洄游。

黑龍江的種群,只在黑龍江及鄂霍茨克海與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中生存。

或者在黑龍江流域內的支流活動,冬季在深水越冬。

也就是說,它們的棲息地在黑龍江流域的我國、俄羅斯境內活動。

黑龍江省呼瑪縣至撫遠縣所產的達氏鰉,古時曾經是皇家的貢品。

達氏鰉因體大、壽命長是淡水魚中最大的一種魚類,素有“淡水魚王”之稱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曾經捕撈的達氏鰉非常大


達氏鰉的歷史很古老,和恐龍同時期生存,它們和其他鱘魚類不同的是,只在淡水中生存,為全淡水魚類。

三、達氏鰉的生存方式

達氏鰉為肉食性魚類,也就是主要捕食其他魚類為生,很難想像這麼大的魚類每天要吃多少才能保持體力。

1)、幼魚期達氏鰉主要覓食小魚、小蝦、以及水生昆蟲,1歲以後,主要以魚類為食。

2)、成魚期達氏鰉主要捕食魚類為食,十分兇猛,由於鱘鰉魚個體比較大,在水域內基本沒有天敵,水域內的魚類都是它們的食物。

達氏鰉有自己的捕獵方式,也可以潛伏捕食,它的皮膚和江底的顏色相差無幾,平時趴在水底,等待其他魚類靠近,靠近後達氏鰉猛地撲出吞食其他魚類。

達氏鰉性情兇猛,不要看它長那麼大,但是它很靈活,要不然不會1億多年都沒有把它淘汰,它既可以主動捕食,也能潛伏捕食,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它們能生長很大。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老照片,捕撈達氏鰉


四、達氏鰉的年齡

具體達氏鰉能夠生長多少年,這要看它的運氣,它雖然沒有天敵,但是最大的天敵是人類,經常被人類捕捉,現在大個體達氏鰉已經很少見。

只是估計生長50年以上,有可能在野外環境下遠遠超過50年的壽命。

有些官方報道達氏鰉能夠生長100年以上,有些官方報道鱘鰉魚能夠生長200年以上。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年齡能超過50歲,具體多少並沒有明確資料供查閱,老貓查閱很多資料,並沒有發現達氏鰉的確切記載年齡。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達氏鰉


五、達氏鰉的產卵

那麼達氏鰉的產卵期是什麼時候呢?它們是怎麼產卵的呢?

達氏鰉性成熟晚,繁殖期很長,雌魚成熟年齡為16-20年,雄體為12年以上。

每年5-7月,水溫上升到15-19℃,是達氏鰉的產卵期。

達氏鰉在中國黑龍江干流水流急、深水區且沙礫底質的江段產沉黏注卵。

卵的平均直徑為3.4毫米,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為橢圓形或圓形。

達氏鰉的產卵量根據魚體的大小不同,產卵多少差異很大。

產卵可達25-400萬粒,60公斤大的達氏鰉懷卵量為25萬粒,每克卵約有40粒。

達氏鰉受精卵在水溫15-18℃的情況下經過130小時孵化出仔魚。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捕獲的達氏鰉


六、達氏鰉的放流

達氏鰉有記載的從遼金時代就已經開始捕撈並且使用達氏鰉,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達氏鰉生長緩慢,生長週期很長,再加上環境汙染水電站的建設,以及淘金者使用化學品對於達氏鰉的生長環境造成很大影響。

達氏鰉的放流得益於國家主管部門的支持,在2013、2014年開始有較大規模的公益基金投入到鱘鰉魚保護當中。連年投放魚苗超過20萬尾,2016年,首次突破30萬尾魚苗放流。今年截至目前,已經超過了50萬尾魚苗放流。


壽命超過50歲,重達1000公斤的淡水之王,清朝貢品—鱘鰉魚

放生的鱘魚


還是那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給魚類一個生長空間,不要讓我們的後代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它們,讓我們一起保護它們,讓它們慢慢長大,給它們繁衍生息的空間。

結尾:不對之處各位兄弟多多指出,老貓一一改正,希望對您有所啟發,大家覺得有用的話可以收藏,點贊,轉發瞭解更多關注頭條號《老貓愛釣魚》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