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員工:2020年,別瞎折騰

競聘啥突然要寫這麼一個題目呢?

因為職業並不是HRor獵頭的倪叔,過去的2年一直都在幫朋友找工作,而其中很多人都是擁有互聯網大廠背景的。

當然,倪叔的朋友們最終都找到了下家,但除開個別在企業核心崗位,掌握稀缺資源的幸運兒之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一方面,過程普遍都很漫長,互聯網進入寒冬之後,家家都在精簡人員,招聘的需求相當有限,核心崗位更是一坑難求,因而當大家跳出來的時候,發現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受歡迎;

另一方面,最終的歸屬,無論從待遇,還是公司發展,還是團隊人員質素,相比於前東家來說也談不上理想,往往只能作為個人在這兩年動盪時期的過渡選擇。而且,薪資待遇上大部分都只能做到平薪調動,這個時節還能漲薪的也是少數。

在過去的兩年中,對於身邊還在大廠工作的朋友,倪叔給出的工作建議都是:能不出來就儘量不要出來,在整個行業的下行時期,大廠是最好的避風港。

但建議歸建議,整個19年發生工作變動的朋友還是不少的。因為整個互聯網行業下行的變動必然深刻的影響著每一家公司,創業公司倒閉裁員自是不在話下,而身處大廠,雖然未必有裁員優化的威脅,但市場變化對行業巨頭的業績影響是驚人,而要對抗這種影響,就勢必造成內部壓強的放大:難以完成的業績目標,極其嚴苛的考核要求,長期的熬夜加班等等都會給個體施加巨大的壓力,再結合上長期以來的上升空間受限,人事關係複雜等等老問題就非常容易促使人做出離職的決定,但結合外部環境來看,這時候決定往往不是好的選擇。

原本以為熬過了2019年就是勝利,哪知道2020年又是一個“地獄模式”的開局,很多與線下有關的業務都面臨衝擊,再加上財年末的末尾淘汰和組織架構調整帶來的人事變動,又造成了新一波的人員變動。

就在這幾天,倪叔又開始接到一些朋友的電話,說想通過倪叔看看外面的機會,然後倪叔又開始balabala,苦口婆心的勸對方不要亂動,保住現在的工作……而在接到了第四通類似主題的電話之後,倪叔覺得有必要通過一篇文章來讓大家意識到:

雖然大家都是大廠員工,都非常優秀,但這一次外界的環境真的不同了,企業和人才之間的供需關係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以前是企業需要人才,現在是人才更需要企業的歷史時期。

1

為了加深大家對“現在人才更需要企業”這個結論的理解,說幾個倪叔自己的親身經歷:

在19年,一個有BAT背景,後在獨角獸擔任高級總監的朋友,因為家庭原因要換城市,讓倪叔幫忙找工作,而讓倪叔沒有想到的是:當倪叔把簡歷發送給某廠HR的時候,對方只看了30秒,就說:不要!

為此倪叔差點跟這個HR打起來,但最終HR給出了一個讓倪叔渾身發涼又不得不接受的答案:他已經超過35歲了,這是我們的硬指標……

同樣的19年,倪叔的摯友,一個擁有外企+BAT背景,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職業操守都非常出眾的高級市場人才,因為家庭的原因要換城市,要換工作,在幫她溝通意向職位,HR告訴我的卻是:不是說公司出不起這100萬的年薪,而是要發揮一個年薪百萬的市場人員的價值,至少要對應2個億的市場預算,現在這個環境公司拿不出2個億市場預算……

還有朋友,明明已經有了十幾年的工作經驗,卻因為當年沒有本科文憑被拒絕,這在過去根本就不是問題,但在19年,成為了企業刷掉他簡歷的主因。

這幾年,一直在寫互聯網觀察的倪叔算是見證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劇烈變化:

在15-16年,整個互聯網資本泡沫上升到頂峰的時候,你只要亮出一張互聯網大廠的工牌或許就可以換得一筆不菲的融資,出任CEO,走上人生巔峰;

17年,當整個大勢還在的時候,大廠資深員工跳槽也是年薪百萬起步,城市金領光芒熠熠生輝;

但在泡沫破滅18-19年,一切都在迴歸原點,而曾經天之驕子的大廠員工也逐漸顯露出城市打工仔的底色,頂著老婆孩子房貸的壓力,只求不要被公司優化。

短短几年時間,一切天翻地覆。

在只要買房就能賺錢的泡沫時代,互聯網人會說老闆不要跟我談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但如今疫情一來,四面八方傳來的都是企業停工停產,降薪裁員聲音的時候,互聯網人們才忽然發現: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了工作,都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作為曾經的互聯網大廠員工,現在正在創業苦海中浮沉的倪叔才想要給互聯網大廠的員工們寫下這句真心話:

2020年,別瞎折騰!

2

最近一個讓倪叔幫忙找工作的是鹿小姐(化名),她的故事很典型也很可惜,在徵得她本人同意後,也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鹿小姐原本就職於某互聯網大廠,是一個P7的設計師,因為從頭到尾參與了某某生鮮的創立過程,因而頗為被業內看重。

19年下半年,她衝刺P8失敗,有陣子心情低落,就這個時候有外部的創業公司CEO趁虛而入,多次和她聯繫要求加盟,許諾給了她一個高官職位和很多公司的期權,也對公司未來描繪了一個非常誘人的上市計劃,她原本是拒絕的,但經不起對方多番的誘惑,她最終選擇了加盟該公司。

然後狗血的是,鹿小姐加盟不到3個月,公司就因為B輪融資失敗,宣佈解散。而原本該高管承諾給鹿小姐的一切回報與美好未來也就都煙消雲散。

而更尷尬的是,從大廠離職才短短三個月就又要找工作,鹿小姐因為加盟直接競聘的公司,有洩露原部門機密的嫌疑,暫時也不能返回原有的大廠;在杭州又找不到同等薪資水平的工作,擺在面前的選擇就只要:要麼就奔赴一線城市去找匹配的工作機會,要麼就接受薪水打折先去創業公司歷練。

和倪叔聊起當初的選擇,鹿小姐也是悔不當初,直言是受了對方CEO的欺騙,覺得對方怎麼說也是一個江湖上小名氣的人物,公司又有知名基金的支持,怎麼看都不像是三個月就倒閉的公司,哪知道會是這樣……

作為曾經的大廠員工,我很理解鹿小姐為什麼會上當受騙,總體來說有二個大的原因:

第一個,過分關注自己手上的工作,而對外部的大環境不夠了解,尤其是對資本環境不瞭解。

這個話題如果想要完全說明白,可能需要三天三夜,在這裡簡單的說明就是,鹿小姐們應該要明白兩個問題:第一.互聯網以及它所對應的新經濟模式是存在泡沫的;第二.這幾年總體發生的變化就是:互聯網模式越來越難找到接盤俠了。

先說第一個問題:泡沫。互聯網行業之所以被稱之為新經濟,因為其邏輯本身是反傳統經濟的,不同於傳統企業,推出產品-盈利-擴大再生產的慢速發展模式,早年的互聯網公司一上來推行免費的產品模式,然後通過免費的產品聚合流量以後再嫁接成熟的商業模式,最終實現規模化變現。

正因為互聯網玩的是與傳統商業完全不同的一套,因而互聯網公司也往往是媒體的寵兒,是資本熱錢追逐的對象,而上一代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在完全證明其商業價值之前也一直是飽受現金流問題之苦,因而才有了馬化騰差點300萬賣掉QQ,馬雲為了養活公司去義烏批發鮮花這些江湖軼事,但最終BAT崛起,成為了壟斷中國“社交-電商-搜索”的互聯網三座大山,展現了驚人的盈利能力。

自此後續的互聯網創投,就在投出下一個BAT的夢想指引下,催生出一個又一個的新經濟獨角獸,而在此前的文章《小米美團的上市背後,是互聯網創投模式的落幕》中倪叔已經解讀過,在這一輪的創投模式的遊戲規則之下,所有的獨角獸公司都是以鉅額的虧損來換取爆炸式的增長,然後以每一輪的高估值將所有的投資方裹挾其中,大家共同尋找下一棒的接盤俠,直至上市讓股民接盤……

因而雖然在BAT之後,又再誕生了美團,小米,拼多多,字節跳動等一系列的互聯網巨頭,但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巨頭依然還在虧損。

而在過去這2-3年,在資本市場發生的變化就是:為這些新經濟巨頭的虧損買單的接盤俠越來越少了。

2019年,很多互聯網巨頭面臨的資本情況就是A股上市通道變窄,美國中概股低迷,港股也低迷,互聯網巨頭上市即破發,後續至少要被擠掉30%水分才能吸引到資金。

這一方面意味著:遊戲規則的改變,一級市場再也無法割二級市場韭菜,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之前試圖割二級市場韭菜的投資人們紛紛被套,血本無歸,而整個互聯網點石成金的遊戲也就宣告破產了。

自此,互聯網創業的“市夢率”讓位於“市盈率”,所有的創業項目都不能再燒錢,要開始盈利,於是整個行業開始裁撤不賺錢的邊緣業務,收緊預算,精簡人員……

而過去很多創業公司之所以也能支付與互聯網大廠同水準,甚至更高水準的薪資,完全依靠的就是“市夢率”的邏輯,可以大把大把的燒錢,但一旦迴歸到“市盈率”的邏輯就無法承受這麼高的人員成本,在創投模式落幕之後,資本也不會再瘋狂燒錢,像過去那樣燒錢換髮展空間的做法也一去不復返了。

因而在這樣的一個資本背景之下,當一家創業公司不惜成本的來高薪挖鹿小姐的時候,鹿小姐們所關注不應該是他所承諾的這個數字和抬頭,而是數字背後所代表的巨大風險:

要麼它是一家既然在這樣難融資環境下,依然敢於大手大腳亂花錢的公司,那麼像這樣的公司也走不了多遠;

要麼它就在你身上傾注了過多不實際的期望,使得同樣的100萬或許要你比在大廠遭遇更多的困難與壓力才能拿到。

尤其是當對方還是公司競對的時候,你所揹負的可能都不只是道德風險,因為洩露機密導致身陷囹圄的不在少數。

而無論是以上的哪一種結果,這樣的邀約都稱不上是好的選擇。

總體來說,在當前的資本環境下,放棄大廠職位加盟創業公司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選擇之前必須慎重。

第二個,過去大廠的環境把大家都保護的太好了,導致鹿小姐們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和意識,太容易相信別人了。

尤其是像倪叔和鹿小姐這樣的,大學畢業不久就加入大廠的人,一直都是受大廠企業文化的薰陶成長起來的,大廠內部為了提升效率,內部提倡都是“保持真誠,互相信任”的企業文化,但這個文化一旦接觸到外部爾虞我詐的社會環境就非常容易出現受騙上當的情況。

在大廠的時候,因為有光環存在,所以所有的合夥夥伴都會來討好你,都不敢欺騙你,因為既然成功欺騙了你個人,大廠也有反制對方,讓對方承受損失的能力;但一旦迴歸到個人身份,不管你是什麼出身,一律騙你沒有商量,因為你不再具備反制對方的能力了。

就像這位CEO騙了鹿小姐,並且對鹿小姐的職業生涯的發展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但如今木已成舟了,鹿小姐也沒有太多的方法可以來報復這位CEO。

因而,如果真要考慮加盟創業公司,也一定要好好的考察公司,瞭解這個公司所處的賽道是否有足夠的前景,公司的融資能力強不強,現金流到底如何。否則就會像鹿小姐一樣,一腳摔進坑裡,哭都來不及。

3

除開被忽悠加入創業公司之外,還有一種離職選擇也非常危險,那就是加盟公司的直接競爭對手,比如百度騰訊跳字節跳動,阿里跳京東,拼多多這樣子的都在此列。

這種選擇其實並不鮮見,很多人在原單位職業發展受阻之後就容易動這樣的念頭。一方面,因為是競對關係,自己也研究關注,與其加入不知根底的創業公司,不如加入對手,至少對公司的未來看的更清晰;另一方面,也因為同業競爭的關係,自身的技能和資源都能完整平移過去,這樣被重用的機會也會更多,再加上對手高薪一挖,很多人就這麼過去了。

但很多人並沒有想清楚,對方要的究竟是什麼?是不是真的那麼看重你這個人?還是別有所求?

事實上,大廠的薪資水平就是按照別人輕易挖不動你的標準來設定的,而一旦大幅超出這個設定則必有特殊的所求,而相較於欣賞你個人的能力,更多的情況還是看重你原本在公司攜帶的資源和信息,甚至有的僅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的佈局,是看重你的崗位而非個人,而這樣的背景之下,選擇跳槽去直接競對那邊是一個有風險的選擇。。

倪叔曾經專門就【要不要跳槽去競對公司】這個話題請教過一年為幾百個高端人才提供崗位機會的,獵頭公司老闆陸海天,他告訴我從他的經驗來看:

1)跳槽在互聯網行業還是比較普遍,跳來跳去也是行業興盛的標誌,而跳槽去直接競對在沒有競業協議or沒有把柄在前公司手上的情況下,是合理合法的;

2)但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之中,真實會跳槽去競對公司的人遠沒有想象中的多,甚至是個少數人的選擇。因為很多候選人自身就會在意跳槽去競對公司的輿論壓力,畢竟越往上走行業的圈子越是狹小,而越是成功的經理人越會在意自身的業內口碑和圈子資源。

一旦跳槽競對很可能導致過去自己在廠內積累的所有人脈報廢。

3)很多候選人跳槽去直接競對的要求往往都是很直接的:三倍薪水,因為候選人自身也明白,在這樣的情況下,在不確定對方真正要的是你這個人,還是這個原公司的資源信息的情況下,許諾股權,許諾未來發展空間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現金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往往在這樣的交易之中能到的也只有這些現金。

因而說很多人因為自身在原單位的發展受限而考慮去競對公司,但實際上未必可以如願,畢竟沒有任何一個組織會真心的歡迎一個”投降派“,即使老闆不以為意,但下面的員工很難保證不會擠兌。

如果真正是因為缺錢,想要去競爭對手那邊賺一波快錢,跳槽競對倒是一個求仁得仁的選擇。不過如果不小心,遇上了某多多,期權要7年才能兌付,忍著就是每天996,不忍就是被0成本收回的話,那就只能苦笑了。

當然,不管怎樣選擇都是個人的事,但是跳槽總歸是大事,需要謹慎選擇。

而倪叔我能說的就是:倪叔我個人絕不會做這樣的選擇。

4

最後來聊聊,倪叔最沒有立場去談的方向:創業。

作為一個在某大廠7年,最終在18年年底選擇自主創業,至今還在苦海里漂浮的創業者,倪叔我的個人感悟是說:

如果你把創業當做是人生必經的一個階段,是一段早晚要嘗試的奇特人生經歷,那麼你什麼時候選擇創業都是對的,因為你做了你想做的事情;

而如果你把創業當做是追求財富名譽地位的一種手段,則在任何時間創業都是危險的。

創業不等於賺錢,很多時候創業最終走向的是賺錢的反面。

我告訴你一個數字,全中國工商註冊的經營單位差不多有3千萬個,其中240萬個是國企、政府企業,剩下的全是民營和外資企業。這麼多企業,存活率是多少呢?平均下來,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能活到10年以上的不到3%,這就是生死規律。

換句話說,平均算下來,100 家公司,10年以後,就只剩下3家了。所以,創業能等於賺錢嗎?甚至可以這麼說,創業在大概率上等於失敗。

那為什麼要創業?如倪叔上面所說的,這是一種人生體驗和選擇。


互聯網大廠員工:2020年,別瞎折騰

如果你認為創業是你自己的使命,你有創業的夢想,那麼你去創業,你會是快樂的,你也能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如果你是想去賺錢而創業,很可能你會天天后悔。

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知道創業是你生命中遲早要發生的一件事,那麼早發生和晚發生都一樣,何必要急於一時呢?

回首18年的這一次創業,我並不後悔,但如果說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我選擇了在大環境最糟糕的時候創業。

雷軍用前半生的時間告訴了我們一件事:要順勢而為,你真的願意觀察你就會知道BAT都在1999年前後誕生,很多事情要成還是有它的天地是地利人和。

同樣的大廠背景,同樣的創業方向,或許在15年-16年選擇創業,你會得到資本支持,既然今天你沒有成功,也已經獲得了操盤1-2個互聯網項目的經驗與資源,如果願意選擇做一個不那麼燒錢的業務,那麼現在一年賺個一千萬也並不是什麼難事。而在18年19年選擇的朋友可能就缺少了獲得資本加持的機會。

但這樣沒有什麼好抱怨的,自己選擇的路,哪怕跪著也要走完。

在過去的18,19年中,互聯網行業面對著重大的轉折,在這個不斷下行的過程之中,我們中的不少人失去了很多東西,但每一個災年都有它的深意,只有失去才讓我們意識到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2020年,生活還要繼續,但或許是換個活法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