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

理论巨人包世臣

简介:

包世臣(1775~1853),清代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政治理论家。字慎伯,号诚伯、慎斋,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书内:

包世臣学书从当时习俗应试“馆阁体”入手,再学苏轼及《兰亭序》等刻帖,后乃师承邓石如。又感于自己书法“得自简牍,颇伤婉丽”。遂改习欧阳询、颜真卿碑版。嘉庆二十四年即1819年后得北朝碑版甚多,又致力于北碑,曾自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

又勤于探索,尤其对执笔、运毫最下功夫,理论成就远高于书法创作。从何绍基、赵之谦直至民国碑学家,无不受其影响。

所著《艺舟双楫》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直接影响了清代后期的书法风气。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书外:

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谈兵。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尤其具有农、礼、刑、兵,所谓"齐民四术"的广博学识,所以,包世臣成为当时许多封疆大吏重视的"全才"幕僚。

据记载,包世臣“少工词章,有经济大略,专喜言兵”。太平天国攻占并定都南京后,包世臣与汪士铎、梅曾亮一同被洪秀全尊为“三老”。

包世臣思想、学术皆不同于乾嘉以来一般学人。他论文也贯穿经世之旨,与当时古文家、经学家异趣。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地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言论: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尝致力,至于真、行、稿草之间,则不复后人矣。

每以熟纸作书,则其墨皆由两边渐燥,至中一线细如丝发,墨光晶莹异常,纸背状如针画,自谓于书道颇尽其秘。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

包世臣认为,八分为楷书之本,故楷书以寓篆、分遗意为上。篆之圆劲满足是因为笔锋直行画中,八分之骏发满足是因为笔毫平铺纸上,而北朝书法直接汉魏,导源篆分,故北碑为楷、行之本。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著作:

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

评价:

据比他年轻二十四岁的何绍基记载,包世臣当时“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

从阮元开始提倡北碑,至包世臣始在理论上为北碑大行于世铺平了道路,再到康有为就矫枉过正了。从其生平来看,包世臣于事有一股穷究到底、钻研至精的精神,所以虽然其书法并未臻于一流,但其书论实则影响至大至广,其后之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郑孝胥等均受其遗泽。这也是我编写“近现代楷书名家赏”以包世臣为开篇的原因。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近现代楷书名家赏-理论巨人包世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