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被斬,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國時期,群雄四起,諸侯爭霸。從董卓入主朝政起,再到最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分天下。這之間出現的能人巧士數不勝數。可在這之中也有一些人湊數其間,雖有一定能力,卻實在是不堪大任,最後落得悽慘結局。正如“紙上談兵”的馬謖,罔顧兵法,失守街亭,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實在令人嘆息。

馬謖被斬,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馬謖一共五兄弟,他排行最小,馬謖兄弟素有才華,並稱為“馬氏五常”,他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職務相當於現今省長或直轄市市長,可見馬謖確實才氣過人,治地有方。馬謖年少頗有才氣,在很早就跟著劉備做事了,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入蜀後又先後任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

馬謖被斬,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實對於馬謖的不足,蜀漢早有一人看了出來,並提醒了諸葛亮。原來在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就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這點就可以看出劉備的先見之明,可劉備又是怎麼知道馬謖不可用的呢?分析如下: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馬謖給出了有效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為後來爭霸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可說馬謖這個人還是有些才幹的。可是,馬謖兄長馬良也是同期和他一同入蜀的, 作為馬謖的哥哥,當然會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而作為二人上級的劉備,在長期的相處中,不僅可以從馬良處瞭解到馬謖的不足,更是能通過平常看出二人的強弱,瞭解到馬謖與馬良的差距之處。

在亂世中,劉備能從一個普通的“村夫”,一步一步不懈努力與奮鬥,到最後建立蜀漢。可以說在東漢末年鮮有人能和其匹敵。曹操評價他時說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又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能為人君,劉備絕對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能力。他能在市井之間識得關羽、張飛的不凡,後又得趙雲,請諸葛亮出山,並都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現。又用龐統,法正進川取益,用魏延得漢中太平。這些可以說劉備的一生之中,幾乎沒有看錯人,也沒有用錯人。甚至包括他死後留下的費譯,郭攸之等臣子也都是蜀漢骨幹。而對於馬謖,眼光毒辣的他自然深諳其真實能力。馬謖好論軍計,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不論白天黑夜。諸葛亮南征孟獲, 馬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諸葛採納建議,七擒七縱,終於使孟獲心服口服。

馬謖被斬,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一個帝王,劉備無疑更加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多年的戰爭下來,劉備自然可以分清,誰是大才,可委以重用。這點從馬良身上就可以看出,同在劉備手下任職,無疑更有才華的馬良更受寵愛。而觀之馬謖,劉備則逐漸發現他的諸多缺陷,並在託孤的時候告訴了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事與願違的是,對馬謖極其器重的諸葛亮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依舊一如既往。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馬謖任先鋒,他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馬謖死時年僅39歲。

馬謖之死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任用馬謖上諸葛亮沒有做到知人善任、物盡其才,加之馬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最終導致失敗,北定中原, 匡復漢室的大業也因此遭到重大挫敗,這就理解劉備關於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勇”的評價。不得不說,劉備作為一個開國君王,他幾乎做了自己該做的一切。他當之無愧是那個時代的梟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