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福建浙江的地名有好多叫三都、四都、七都、八都、廿八都等,有懂的解释下?

干哈咧1


以下为个人见解,都这个名称兴与元,成型.兴盛与明,元朝喜欢用都来命名人口聚居地,又为了方便管理,以数字来区分。到了明朝,朱元章认为活着的人有人管,死去的鬼由神来管。于是把元朝的都用在阴间行政单位,以福建为列,省级的阴间为都城隍,府级的为府城,县级的只叫城隍,县以下的都叫多少都某某境,军事基地的叫卫城隍,比如福建省的在福州市有一个完整的都城隍庙,里面壁面上详细记载着省级的,府级的城隍神,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抗元名将陈文龙,朱元章封其为水部尚福州府城隍神。连江县的定海是古时军事重镇,那里有卫城隍。留传下来后演变成人死后都到城隍老爷那报道,所报方式为多少都某某境,活人到寺庙庄观里求神拜佛时,也是报多少都某某境,只是有的地方人气上来,就变成多少都镇或乡,如宁德市的七都镇八都镇,闽清县的七都镇等等。


昙花一现在八闽


本人是福建宁德的,在福建很多地方就有以都为名的乡镇,如宁德蕉城地的七都、八都、九都镇。纵观福建、浙江各地的“都”,大多是乡镇之名,很少听到有以“都”名为县名,这就可以推断“都”在历史上肯定是一个行政区划的名称,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

至于福建、浙江等男方开始以“都”为乡镇名,史书留下的记载很少,一般是某个朝代设置后,后世约定俗称的使用。据有些史学家考证“都”用做乡镇名可能发端于北宋的保甲制度,明清乃至民 国时期通行于南方地区,唯独元朝的记载很少。


看到有的答友说“都”是从元朝开始的,可相关的记载很少,很多学者也是从只言片语中推敲,倒是在元朝有设置一个“图”的制度,也是一种行政区划,这个有史料详细记。至于关“都”的详细来源,从目前公开的考证来看,也不是说的不清。

“都”以下还有设“保”,这个称谓到现在还有,一般是村名,如宁德古田的三保、四保、七保村。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般人无法说的“都”却在普通村民口中琅琅上口,亲耳听见很多五六年代的村民自称其村为某都某保某村。问其原因,则说保以前就有,而“都”就说不出来,都说是老辈口口相传下来的。

以上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Hello醉美宁德


确实还有“都”这个行政称谓留存至今,以福建泉州市为例有永春县的一都镇,南安市的九都镇,八都乡(后改为向阳),洪濑镇境内有五都、六都的自然村。并且在地方微信公众号里各种推送里也经常有找找自己在几都的帖子。

“都”这个行政级别是元朝统治期间设置的,对应的是现在的乡镇级别。如果在网上考证很难,一般只有到县级的论述。

思考下来,自己的推断大概有几点:

1、元朝统治时间太短,所以这个称谓设置的时间也很短,能留存下来的机会太少。

2、元朝作为外族入侵,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语言隔阂又需要严密监控人口众多的汉族大面积区域,采用数字化分区更容易上手。

3、作为军政一体,并且没有经营王朝的经验,将大量人口按户口数再细分有利于管理。

4、闽浙在元朝后经历的战乱和人口变迁较少,又偏安东南山岭阻断,中央行政势力辐射减弱,可以较好的保留下各种早期的风俗和习惯,也包括“都”的称谓。

5、“都”的称谓有较好的传承载体,如泉州有些地区的“都主”被赋予神格,每年都有祭祀活动,隆重程度高于春节。

以上根据道听途说以及部分本地新闻讲解知悉,欢迎指正。

感谢畅品仙给出答案,明朝都甲里制度,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了解。

感谢大家积极评论继续寻找线索,并找到图片中的论文。

摘抄如下:“都”起源于北宋保甲法,时称都保,是保的上一级单位,“十大保为一都保”即是证明。“图”在南宋时期已见端倪,可惜元代史料缺载,只在明清地方志中有记载,可以认为“图”在南宋已有萌芽,元代仅作为地方官处理本地事务的一种方式,并无朝命,亦不成制度。都图在明初成为黄册里甲制度的编制,并赓续至清代,民国时期仍有痕迹,可见影响之深远。隶属关系上,“乡领都,都领图”是基本的组织形式,元时都、里、村、坊是具有相同性质的自然村。元代似乎并无“改乡为都”的情形,只在“县领乡”这一主框架下,个别地方施行了“县领都”的政策,“乡领都”仍是通行的基层组织结构。北宋初行保甲法,都保制属于基层军事系统,而乡里制属于基层赋役系统。后来,都保制逐渐与乡里制融合,宋季南方地区乡都成为推行推排法,厘定赋役的组织。元代乡都制是基层社会中的赋役组织,然随着社的作用日渐突出,一定程度上对“都”的地位有所影响。明代“里”是里甲制度的基本单位,“都图”属里甲制度的编制,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系统的精细化和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加强。



暴戾荼毒


福建地名很多都是吉祥词语,福安、长乐、永安、永泰、泰宁、诏安、永定、……等多吉祥。


lst3366


题主这说法不准确,这个称呼应该全国各地都有。

宋朝初期开始在县境内乡村区域设乡,乡下设都,都下设保。

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推行王安石变法之一的保甲法,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500家为一都保。

元承宋制。

明朝,都保改称“都”,各都下计户编成图,设乡、里、都,都下图数不等。

清代与明代相仿,康熙元年(1662年),推行《均里令》,统一规定每都5个图,每图10个甲,每甲10家。每图设地保(保正)、庄书各一名,管理徭役赋税治安调解,为基层行政单位。

例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浙江义乌乡、里、都划分如下:

一.崇德乡:3个里,崇德、青岩、义禽;3个都,一、二、三都。

二.缙云乡:3个里:缙云、永昌、修仁;3个都,四、五、六都。

三.龙祈乡:3个里:守顺、上甲、下甲;4个都,七、八、九、十都。

四.永宁乡:4个里:余庆、永宁、乌孝、扬化;4个都,11、12、13、14都。

五.智者乡:5个里,智者、崇义、修义、修正、敦义;4个都,15、16、17、18都。

六.同义乡:6个里,同义、永嘉、栖凤、遵教、奉国、望仙;5个都,19、20、21、22、23都。

七.双林乡:3个里,双林、太平、蜀山;3个都,24、25、26都。

八.明义乡:3个里,绣川、王村、翁铺;2个都,27、28都。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进驻义乌,改八乡为东、南、西、北四个乡。


过去理它作甚


我是江西上饶市横峰县人。在我江西以信道教为主,从道场文牒中可看出“都”的级别。其版文格式如下:

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广信府横峰县廿七都上资里植源中社居住奉道。

由此牒文中可以看出“都”就是现在的乡镇级别,“里”“社”对应的是村与村民小组的级别。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茹若凄美


从隋唐废除传统的乡里体系,政府的力量就限制在县城,即所谓的皇权不下县,那么广大的农村地区怎么管?答案是依靠乡绅。宋朝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地方不稳定,所以名相王安石提出并实施保甲制,若干户设一甲,若干甲设一保,若干保合为一大保,又称都保,保甲长都是地方乡绅出任或者操控的。都作为基层区划方式就出现了。

元朝统一汉地后,在县以下继承并发扬宋金制度,除了保甲制,还创立都图制,即一个自然村的耕田画在一张图上,同一张图的农民的户籍编在一起,也称作图,若干图编在一起,称作都图(一般直接称都)。所以都图是根据农田的状况来进行编户,比起保甲制,都图制着眼于田亩,更接近自然村落,而不僵硬划设,主要目的是方便统治者征收赋税,所以明清也就继承下来并进一步改革。

明清时期各地基层区划、编户当时并不统一,普遍有按照朱元璋要求设立乡里制,有的是保甲制,有的是都图制,但更多是三种方式并用,也就是基层编户对治安、征粮并重,比如说有的县分成若干都,都下设图,各图设一保或若干保,保下再分为若干甲,这样基本不会出现畸零地,也较少隐户。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开始西化,政府力量进入基层,清末创立并实施城乡自治,开始对混乱的基层区划进行整理,到新中国成立,整理基本完成,县以下分去年区,区下设乡镇,乡镇下设村、居委会,与历史上相比,乡镇规模与都差不多,个别大一些,所以在整理改名过程中,许多乡镇名字直接沿用乡里都图的名字,比如说一都镇,八都乡,老百姓毕竟习惯称呼了几百年。

此外,这种情况不仅闽浙有,全国大多数省份也都有,很常见。


yoyoky


感觉这最初应该是种军事基层单位吧 也就是最小驻军规模的驻扎地 福建闽北这里类似的地名基本上每个县都有 分布上还是有特点的 一般都是选在开发迟 地方偏僻 人口相对稀少 地势险要 匪患猖獗的地方 至于历史源头 应该是元明之际 因为这些地方有个特点 姓氏繁多 移民来源于各地 不像那种大宗族聚居地 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大姓把持 还有宗族祠堂 历史渊源流长


活学色黑


相当于民间的休息驿站。官方驿站一般以车、马为主,二十公里左右有个小的,四十公里左右有个大的,逐渐形成了镇和县的繁华之处。民间休息,以脚力,特别是负重前行,每五公里左右有个小的,毎十公里左右有个大点的休息之处,为了便于记忆、记算和称呼,取名一都、二都等等,逐渐形成了居民点和村。这样的村或者居民点,沿续传统称呼,也把地名简称为X都。


用户85013793034


在清朝之前基层的行政划分,从清朝之后有好多叫几都几都的多不叫了,改为村名,像我村中央淤解放前老人多知我们村叫十九都,现在都叫中央淤自然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