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签订辛丑条约之时是主动背的骂名,李鸿章咋成好人了,是真的吗?

手心我心bxl版


没办法以现在普通人的好人或者坏人标准定义李鸿章。必须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

我们可以说李鸿章是当时晚清的能臣,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以忠君爱国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的。他忠的是大清朝,想当大清朝廷的忠臣。所以有评论他其实是大清朝的裱糊匠。

那么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要维护大清朝廷的利益,签订《辛丑条约》时自然会利用一切手段尽一切力量能少陪点儿就少陪点儿,能不割地就不割地。自然会利用自己被刺杀的事情打悲情牌尽量杀价,这也是谈判手段之一。

至于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是为了挽救大清朝,客观上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思想,为大清朝培养了第一批掘墓人。

李鸿章做为封建文人,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忠君爱国,在大清朝代表华夏正溯的前提下,客观上他表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之所以代表大清朝去谈判,最后签《辛丑条约》也是因为大清朝没人熟悉洋务,也没人愿意去签这种注定会留下骂名的耻辱条约。

如果说卖国求荣肯定不合适,是他卖的国吗?卖国的是大清朝廷。他不去也必然会有别人去,条件可能会更苛刻。

所以,在这种大前提下无法苛求太多。退一步说,如果他主动勾结外族内外勾结签这种条约,那是卖国。

说实话我不觉得他是坏人,但是不是好人?对家庭来说,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他爱自己的孩子,是个好父亲,他为自己的儿女都铺好了路。

官场上是个能臣,从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风雨几十年最后位极人臣,他的努力奋斗一方面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是贯彻他自开蒙起就被灌输的忠君爱国思想,从这方面讲他也做到了。不过就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没有做到国家富强而已。

对普通民众来说,他是高高在上参与军机的天上人,能评判他是好人吗?所以还是那句话,无法说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他只是做了他那个位置上他该做的事,努力在做好罢了。


小卒过河拉大车


李鸿章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算不上主动承担骂名,只能说是忠于臣子本分,并尽了最后一点心力。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慈禧就开始谋求和谈。慈禧开始选中的人选是荣禄、徐桐、崇绮等人,不过因为列强认为这些大臣过于保守,因此拒绝和谈。不得以,慈禧又改命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和谈代表。

此时的李鸿章远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而且年纪很大,此时确实可以以各种理由推脱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不过李鸿章在接到命令以后还是北上。

列强内部英国担心李鸿章和俄国关系密切,由李鸿章担任和谈代表会让俄国占便宜,因此也拒绝与和谈李鸿章。而德国此时还在增兵途中,为了保证占据更大利益,也有意拖延和谈,因此也加以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抵达上海以后就暂时停留,后来得到俄国的保证,才在8月23日抵挡塘沽进京。而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军队抵达,并开始向内陆挺进时,英国担心德国侵害到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开始转变态度,同意接纳李鸿章的代表身份,并开始和谈。

由于此时列强占据了优势,因此在和谈中基本是列强开条件,清政府全盘接受而已。不过李鸿章还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尽可能的挽回损失。

比如像俄国除了参加联军攻占北京外,还单独出兵东北,并有意借此机会在东北谋求特殊地位。在商谈俄军撤军事宜时,俄国外交大臣维特还下令出50万卢布收买李鸿章。不过李鸿章没有被收买,反而私下把俄国的条件透露给了各国。

英、美、日等国对此大为不满,纷纷向俄国提出抗议。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必要时可以协助清政府促使俄国撤军。在巨大的外交压力下,俄国不得不放弃了绝大部分条件。

由上可见,李鸿章出任和谈代表时并非主动请缨,只是受命行事。而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还塑造了李鸿章主动代替奕劻签字这么一个情节,不过这也只是电视剧虚构的而已,历史上奕劻和李鸿章都作为代表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因此李鸿章并没有主动承担骂名的行为,只是履行臣子的责任。

当然,李鸿章在有限的范围内还是为清政府争取了最大的权益。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没有割地,从这点来说,他确实也是尽力了,谈不上卖国,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算对国家有益。


不沉的经远


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是因为慈禧纵容义和团,即便是拿今天的国际法来说,当时的清政府都是做的不对的,缺乏必要的外交手段。

因为在列强向清政府讨要说法的时候,慈禧没有将朝廷同义和团区分开来,而是借着义和团同全世界开战。

慈禧当时是恼怒于列强公然表态,要求慈禧将权力还给光绪,因为当时慈禧已经是让光绪亲政了,可戊戌变法开始之后,慈禧又借机夺回了大权。

从这一方面来说,慈禧当时是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的,因为列强认为既然皇帝已经亲政,慈禧没有理由在软禁皇帝,掌握权力!

这其实就是当时西方国家的思维,他们的君主思维,可这对于慈禧来说是不容接受的。所以义和团开启了扶清灭洋之后,慈禧借机发难。

说实话慈禧这件事办的糊涂到了极致,基本上没有把国家放在心上。身为堂堂执政者,居然纵容义和团去袭击他国侨民和大使馆。

且最令人无语的是慈禧不知道外交周旋,不说搞些外交手段来平息此事,反而是采取了激进手段,直接对十一国宣战。

造成的后果就是十一国师出有名,直接堂而皇之的从大沽口登陆,进而直接打进了紫禁城!而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成为了慈禧手上的炮灰。

这是完全不把百姓当百姓,不把国家当国家,丝毫没有家国意识!所以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这一事件中,应该负主要责任。

可偏偏和谈的时候,有个荣禄愿意为她顶罪,后边列强觉得不够,指名道姓让李鸿章前来议定和约。这是何等的屈辱!

试问如果你是李鸿章,被人指名道姓去签订卖国条约,心中该做何想?这是对这个国家的另类羞辱,可李鸿章又不得不去!

因为他还要去争,要从中周旋,从夹缝中换取更多的利益。这本就是没有筹码的谈判,唯一能靠的就是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样的谈判,让骂李鸿章的人去谈,只怕是会直接被逼死在谈判桌上。可年迈的李鸿章撑了下来,也就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不久,李鸿章撒手人寰。

留下一封给慈禧的信,就是劝慈禧当行宪政!要知道八国联军时期,李鸿章完全可以选择另立政府,毕竟当时东南互保就体现出了李鸿章和张之洞,足以掌握大权。

可李鸿章没有这么做,依旧选择尽忠,从这一点来看,李鸿章有不足之处,但确实是个能臣。只不过清政府实在是积重难返!李鸿章对这个国家,也没有推动重新再来的勇气!

因为他也害怕,害怕内乱终使外敌钻了空子!如果没有李鸿章等汉臣的一代代经营,辛亥革命估计也不会这么顺利!








小司马迁论史


第一,因为《辛丑条约》无论是谁签,都注定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人能改变这个事实。哪怕用生命捍卫,都落得可悲可叹的结局。

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能为中国争取最大的利益,尽管这个“最大的利益”在当时的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可怜。

第二 如果八国联军一条心,废除清政府,建立殖民地(至少各国肆无忌惮的抢占)是很可能的事情。

在那种列强横行,中国柔弱无助的情况下,必须分化八国联军。李鸿章恰巧担当了这个角色。

李鸿章在与俄国人的外交活动中,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至少人头熟,说得上话。而且当时俄国人狼子野心,想在东四省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李鸿章又正好是清廷的重要人物。

当时英、德等国家抱着蛇吞象的贪心,妄想结束清朝的统治,由他们做当家人,在中国大地尽其所能的掠夺。因此,他们不想跟清政府谈判,甚至派人抓捕李鸿章,是俄国人力主与清政府谈判,并派兵护卫李鸿章。才促成了《辛丑条约》的达成。

需要注意:当时的中国人没得选择。唯一可选的是:屈辱和更加屈辱。

在这点上,李鸿章为中国人做了很大的贡献,也背负了骂名。

李鸿章在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不是得意洋洋以卖国为荣,之前签订《马关条约》后,他发誓一辈子不去日本的地面。他七十五岁那年,路过日本,说什么也不上岸。即使换船,也不用日本的小船摆渡,宁可在两个大船之间搭板子,走过去。

而签订《辛丑条约》后,李鸿章郁郁寡欢(中医:抑郁伤胃),胃血管破裂,大口的吐黑色血块,他就这样死在这件事上。

在签订条约之前,李鸿章知道,注定要像马关条约一样背负骂名,知道,但他还去做了。别人劝他也不听。

堂堂大国,靠一个七十九岁的老人保护,事后,再骂人家是卖国贼。不合适吧?《辛丑条约》签订前,那些骂李鸿章的人又在哪呢?

李鸿章也有很多的缺点,但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评价,李鸿章和清朝的关系是,舟大水浅。清政府这个濒临枯竭的小水沟,根本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

他尽力了。




小桥sunny


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屈辱跳跃,将李鸿章这个在当时有威望的大臣,被选座了一个前去替清政府受屈辱的人,李鸿章也知无奈,可李鸿章有民族气节,被日本人打了一枪,伤到眼睛,借此削减了清政府的赔款。


丿故园无此声


必须有人去签,谁签谁被骂,但是李鸿章被骂的主因不在签字上,在于当时境况下,身在关键岗位上对国家来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多,再则,需纠正李鸿章被骂永远不会被否定的,因为他做的事是否定不掉的


阿娇咪


不是说李鸿章是好人,而是实干的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是治世之能臣,在自己能力认知范围内,在封建忠君爱国和革新图强的双重思想下,已经尽力了。


小义老师扯历史


替皇帝和刺喜背锅


半大倔老头


错!


寻找青岛记忆


我是木子树,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听过这样一句话,感觉特别有道理。

李鸿章就是大清的裱糊匠,而且是领着泥瓦匠的钱,干着裱糊匠的活。

旁边还有一帮领着裱糊匠的钱啥活也不干的。

在当时,和其他的官员相比,李鸿章算是个好人了。

原因如下:

1、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的统治。

2、70多岁的时候还代替朝廷去签订了《辛丑条约》。为什么要去?他不去还有人吗?当时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承担罪名。李鸿章无疑是最合适的人。

3、李鸿章为清政府省下了一大笔赔款。但毕竟国力不行,谈判桌上争不过外国列强。

结论,在当时的背景下,李鸿章不得不去签订《辛丑条约》,即使他知道会背负骂名,但他一定也相信,后世会有明白人的。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