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說到羅馬軍團,大部分人會聯想到羅馬士兵肩並肩,緊密地站在一起,將盾牌舉起,排成龜甲陣,一步步向敵人走去的場景。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龜甲陣

但是,在世人印象裡,羅馬士兵好像從未使用過長杆武器,標誌性的短劍近乎成為羅馬軍團的符號。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遊戲《榮耀戰魂》裡的角色-百夫長就是參照羅馬士兵

難道羅馬人不需要長矛嗎?

在解答這個疑惑之前,先讓我們來複習一下羅馬軍團的配置。

羅馬軍隊在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的幾個世紀裡,實力一直碾壓周邊民族,雖然經歷過類似條頓堡森林這樣的慘敗,但總體上,仍然保持著對周邊國家的軍事優勢。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幫助羅馬建立軍事優勢的,就是他們特有的“軍團”(legion)制度,它是羅馬軍隊的核心軍制和戰役編制。羅馬軍隊正是依託著軍團制,歷經公民兵制到常備兵制的發展演變,成為古代軍事體系的典範。

軍團的概念,最早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的羅馬王政時代。當時的羅馬國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廢除血緣部落兵制,轉而以居住區域和財產劃分的等級兵制。新體系中公民兵被劃分為5個等級,財產在10萬阿斯以上的為第一等級,隨後的各等級分別以75000、50000、25000阿斯為標準,他們擔任重裝步兵。而財產不少於11000阿斯的第五等級貧民則充當輕裝步兵。至於更窮的公民,則被排除出兵役範圍之外。當時的每個軍團,包括60個百人隊(其實不足100人)的重裝步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步兵。

隨著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羅馬軍團的配置在這一時期又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羅馬人需要保衛一個龐大的帝國,舊的嚴格的徵兵限制已經不合時宜,因此放寬了對軍團的限制,譬如減低了公民財產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羅馬軍團已經非常成熟了。每個軍團的步兵人數約在4200人,第一線(被稱為青年兵)和第二線(被稱為成年兵)分別為10個120人制的重裝步兵中隊,第三線(被稱為後備兵)為10個只有60人的重裝步兵中隊(三線陣戰術),以及1200人的輕步兵(velites)。此外,每個軍團還有300人的騎兵部隊。另外,在必要時,軍團可以對各個中隊進行加強,即將第一線和第二線的每個中隊下屬的百人隊擴充到100人左右,達到每線1800人,總步兵數量能達到5000甚至6000人。武器裝備上,當時的羅馬軍團已經基本裝備方形的凸面長盾(scutum)和重投槍(pilum),希臘式長矛(hasta)也正在被西班牙短劍(gladius)所取代。公元前210年,羅馬人以第一線、第二線和第三線的各一箇中隊,組成一個步兵大隊(cohort),而軍團長(legatus)也成了固定軍職。至此,羅馬軍團已經完成了中隊、大隊、軍團的戰術編制體系。軍團是羅馬軍團的核心,而大隊可以執行更加靈活機動的戰鬥任務。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紅色的為羅馬一般陣形,可以看出他們的排陣和國際象棋的格子很像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一般羅馬士兵裝備

在著名的“馬略改革”(公元前1世紀)後,羅馬軍團的編制出現了大變化,軍團裡原有的青年兵、成年兵、後備兵間的區分不復存在,各中隊統一了裝備和戰術。軍團理論上擁有10個步兵大隊。其中,持有鷹旗的第一大隊,擁有800名重步兵,其餘9個步兵大隊定額為480名。此外,還有大約1200名輔助兵團。而騎兵和輕步兵被從軍團中剝離出來,被獨立劃分為軍事單位。

的確,羅馬軍團士兵裝備正如世人所熟知的,配備短劍,投槍,大盾牌。可是上文似乎也提到了羅馬軍團有裝備過長矛(haste),那為什麼羅馬軍團“放棄”了長矛重步兵呢?

從矛到劍的轉變其實始於公元前3世紀。在第三次薩姆尼特戰爭時期(羅馬共和國時期,也是前文提到的公元前3世紀時期),羅馬軍隊吸取了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的教訓(因為缺乏軍團機動性導致羅馬軍隊在山中被合圍),將缺乏靈活性的長槍/長矛漸漸換裝為標誌性的短劍,並開始採用著名的三線陣形,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團就徹底放棄了長杆武器。正如前面所說,馬略改革之前,羅馬軍團分為青年兵,成年兵和後備兵。看到後備兵的名字可能有人覺得他們是炮灰,恰恰相反,他們都是擁有豐富戰鬥經驗的老兵,而長矛就交給了他們,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前面的年輕人抵禦敵人騎兵的進攻,另一方面,在戰況緊急時也可以上去替代前面疲倦不堪的年輕士兵(這些後備兵也裝備了短劍)。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裝備了haste長矛的羅馬士兵

馬略改革解決了對羅馬專業軍隊的需求。為了規範軍隊,所有士兵都配備了相同的裝備。舊的haste長矛以及裝備haste長矛的後備兵在羅馬軍團中消失。

不過取而代之的則是“輔助部隊”,這些輔助部隊大多來自同盟城邦/國家,而這些輔助部隊則會接替羅馬軍團預備兵的職能,拿起長矛幫助羅馬軍團抵禦敵人騎兵。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紅色部分為羅馬軍團,藍色部分為來自盟友的“輔助部隊”。這些“輔助部隊”最大貢獻是他們的騎兵

至於為什麼讓這些戰鬥力不如正規軍的輔助部隊去抵擋敵人兇猛的騎兵,那是因為在公元3世紀馬鐙出現之前,騎兵的威脅並不太大,加上羅馬帝國作戰環境限制,多山的地形導致騎兵可發揮的作用太過有限,所以剋制騎兵這類任務難度其實並不高,交給“輔助部隊”綽綽有餘。

需要注意的是,羅馬軍團一般會有600人的騎兵部隊,並且“輔助部隊”也有數量更加龐大的騎兵部隊。反制敵方騎兵的任務其實大多交給己方的騎兵。當然這些騎兵的武器就是長矛。

接著前文所說,薩姆尼特戰爭也促使羅馬人開發了一種新的戰鬥方式:防禦性盾牆被用於更猛烈地衝進敵方士兵,拉近戰鬥距離並在極近距離使用短劍。在這種戰術的要求下,長矛就肯定不如短劍有效了。

雖然長矛可以讓你遠距離攻擊敵人,方陣長矛也有著很強的防禦力(看起來),但事實上,在羅馬應對北方蠻族的戰場上,多山的地形並不適合大長矛方陣的施展與機動(薩姆尼特戰役就證明了這點),而這些蠻族也沒有對羅馬軍團造成致命威脅的騎兵部隊。羅馬士兵的單兵素質遠高於蠻族士兵,他們的力量,格鬥技巧都在蠻族之上,長矛方陣事實上並不利於發揮單兵素質。

說到羅馬士兵的單兵素質,羅馬軍隊的訓練非常硬核。

歷史學家Vegetius指出,對於羅馬軍隊來說,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保持隊形時快速機動。因為在行軍途中的軍隊是最脆弱的軍隊,保持良好的機動力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士兵體能訓練就是重中之重,他們不僅要在5個小時內行進20英里,還必須奔跑,跳遠,跳高甚至游泳。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羅馬士兵都需要接受這種負重越野訓練

當士兵完成了基礎的體能訓練,剩下的就是戰鬥教學。羅馬軍團在訓練他們的士兵時,會用特別的訓練武器,這種武器的重量是士兵在戰鬥中使用的武器的兩倍。如果士兵可以有效地使用這些重型武器,那麼可以說實戰中這些士兵的表現絕對不會亞於平時。所以武器訓練對於保持羅馬軍隊戰鬥力是至關重要的,甚至一些未達到標準的士兵只能獲得低一等口糧,直到他們達到標準為止。

這種地獄魔鬼式的訓練使得羅馬士兵在當時堪稱超級戰士,再加上本身就精良的裝備,對付蠻族可謂綽綽有餘。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正在訓練的羅馬士兵

羅馬帝國在後期疆域廣闊,敵人也從最開始的高盧蠻族步兵變成了來自東歐和波斯的強大騎兵部隊。這就要求軍隊必須更機動,更靈活。最重要的是,意大利人口在逐漸減少,兵源愈發不足,所以越來越多的日耳曼移民被徵召,為了發揮他們最大戰鬥力,這些移民也被允許使用自己的傳統武器。

不過,馬鐙的出現使得情況再次變化,騎兵作戰效率陡增,使用長矛的衝擊騎兵對羅馬重步兵方陣構成了巨大威脅。

因此,到了公元4世紀(雖然4世紀末期羅馬分裂了),羅馬軍隊又進行了一次改革。盾牌更輕更圓。劍也更長,攻擊距離得以增加。同時矛又迴歸羅馬軍隊。有了長矛,羅馬人現在可以在沒有輔助軍團(其實那時候已經沒多少僕從國了)的情況下面對敵人越來越精良的騎兵。這些敵人和最早的高盧蠻族日耳曼蠻族不同,他們可是來自東歐以及波斯更加精銳的騎兵。

冷兵器時代,武器越長越有優勢,為什麼羅馬人卻更喜歡用短劍?

東羅馬帝國士兵裝備

矛的迴歸也意味著羅馬士兵的訓練不必那麼魔鬼,在某種程度上也適應了羅馬分裂後,軍團兵源愈來愈匱乏的情況。

總而言之,羅馬軍團不管是馬略改革之前還是之後,共和國時期、帝國時期還是分裂後,長矛都未被完全放棄,只是根據情況需要不斷調整定位(就算到了火器時代依舊有許多軍隊使用長矛,比如著名的西班牙方陣,莫里斯方陣)。究其本質還是軍事科技與戰術的不斷髮展使得長矛的用法也在不斷進化,並不能說矛一定比短劍好用,反之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