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肆虐的时候,人们会做什么?这本书已经告诉我们了

1348年,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最美丽的城市——佛罗伦萨爆发了一场可怕的瘟疫。瘟疫所到之处,几乎十室九空,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在这个时期,一位优秀的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卜伽丘写下了他的代表作《十日谈》。

《十日谈》描写的是在瘟疫肆虐的佛罗伦萨,10名男女逃难到一个乡村别墅,终日唱歌跳舞,为了打发时间,每人每天轮流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100个故事的事。这100个故事主要是批判天主教会,揭露封建教会的黑暗和腐败。今天我们不说这100个小故事,我们讲的是这本书里对瘟疫肆虐时城市里恐怖情形的描写,通过卜伽丘细致的描写,真实地呈现出当时瘟疫的恐怖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活状态。

01 恐怖的瘟疫

在书中,瘟疫的症状表现为:在人的鼠蹊间或是胳肢窝下长出一个隆起的瘤,这个瘤在很短的时间内越长越大,而且逐渐由鼠蹊和胳肢窝这两个部位蔓延到全身。这之后,病人的症状又发生了突变,在臂部、腿部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了黑斑或紫斑,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基本就是死亡的征兆了。任病人怎样服药,也无济于事,大多数人在瘤出现的三天以内就送了命。最可怕的不是这个病的症状,而是它近乎神秘的传染性,健康的人只要跟病人一接触就被传染,甚至只要接触病人的衣服,摸过的东西,也会立刻染上病。

书中描写的这场瘟疫的可怕之处还在于: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会传染,就连人之外的牲畜,只要一接触到病人,或者是死者的什么物品,就染上病,过不了多久就死了。书中还举了两头猪的例子,那两头猪只是用鼻子拱了一下路边的衣服,不久就倒地而亡了。

瘟疫肆虐下,死去的人不计其数,城市里尸横遍地,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堆满了尸体,通常抬出城去的一个尸架上堆着两三具尸体,或者父子在一起,或者兄弟在一起,死一个人就像死一只山羊一样。


瘟疫肆虐的时候,人们会做什么?这本书已经告诉我们了

02 瘟疫下的生活

在这种有今天没明天的瘟疫影响下,人们的心理也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出现了几种典型的生活态度:

有些清心寡欲,过着有节制的生活

有些人找几个伴儿,寻找没有病人的洁净的宅子住下,完全与外界隔绝。吃着最精致的食品,喝着最美的酒,但总是尽力节制,绝不会过量。对外界的一切不闻不问,借着美食和音乐消磨时光。

有些纵情狂欢,尽量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

有些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日以继夜,豪饮狂歌,任意私闯民宅,破坏私人财物,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浩劫当前,社会秩序早已崩塌,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

还有些采取折衷的态度

还有些人处于以上两类人之间,也满足自己的欲望,但适可而止。并不闭门不出,也会出去走走,但手里一定要那些鲜花香草,时不时放鼻子前面闻一闻,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仿佛这些鲜花香草能去瘟疫一样。

03 疫情下的人

那个时候,城里的人大难当前,选择寻欢作乐,乡下的农民,自知死期将至,也不愿意从事劳动,拿到什么吃什么。

最残酷的还不是这个,而是瘟疫下为了活命,人和人之间互相回避,亲戚朋友都断了往来,街坊邻居,互不相问。以至于最后,哥哥舍弃弟弟,叔伯舍弃侄儿,姐妹舍弃兄弟,妻子舍弃丈夫,最痛心的竟有父母舍弃子女。

瘟疫之下,宏伟的宫殿高大的宅邸里空无一人,显赫的姓氏富裕的家产无人继承,美丽的姑娘英俊的男子转身天人相隔,人世间仿佛已经成了虚无。

这就是卜伽丘在他的代表作《十日谈》里以艺术家的大手笔呈现的瘟疫肆虐下,黑暗的社会生活。虽然小说描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当时瘟疫的严重性也可见一斑,不由得感叹:幸亏生活在文明的现代社会,有先进的医疗体系,有强有力的社会秩序,才能过上安全有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