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 学生知道了会流泪,211 学生知道了会沉默」 的残酷现实

如今,我想,随便拉一个读过高中的人,对于学校应该都有个大致的排位预判,比如从北大清华到大专、三校生等等。而这样的分类,基于的,往往并不是一个学生对于大学的切身体验,而是——

大学的标签

的确,985、211、一本、二本、大专、三校生……这些外在的大学标签、头衔,往往直接决定了大学在考生们心中的排名。在很多考生眼里,985似乎就是名牌大学的代名词,接、而大学排名是会随着标签含金量的递减而下降的。于是乎,大学类群似乎就逐渐成了一座金字塔状的构型。塔尖是985名校,向下依次是211、一本、二本、大专、三校生,数量也是不断增大。下面的这张图,展示的就是现当下中国大学的“地位图”。

「985 学生知道了会流泪,211 学生知道了会沉默」 的残酷现实

也因此,大多数考生会依据排名来填写自己的大学志愿。我想,高校们之所以会被冠以不同层次的标签,正是因为它们之间,确实有着不小的差异。诸如北大这样的高端学校,师资、生源、硬件、教育质量都是数一数二的,它们值得,也配得上985这样的标签。而一些大专院校,师资和各方面条件与顶尖学校相比确实逊色不少。所以,不难理解,同学们都会挤破头冲进985院校。

但现在很多时候,不少企业公司对于应聘者的硬性要求是来自985和211院校。诚然,这些大学确实出类拔萃,不过985只是对于大学的一项认证,而非是对其毕业生的认可或就业能力的保证。事实上,毕业生顶着的985头衔,只能作为高中时代学习成果的一个体现和相对而言大学所受教育的优质程度。除了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以外,大多数时候,体现一个人水平的,未必是学历,而是能力。

而985的认证,并不等于,能力

对于能力而言,其高下并不能简单地用所在大学的排名来等量代换。通常来看呢,越高层次的学校,会有更多的能力者涌现。但是

学历≠能力,各个层次的学校都会有各类人才存在。于是乎,我想,能力的图示,应该就如下所示了吧。


「985 学生知道了会流泪,211 学生知道了会沉默」 的残酷现实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如果高考没有考进985、211并不代表未来就一片灰色、失去了希望。在大学努力学习,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水平,也会有一片天地。倒不是想给高考失利的同学灌鸡汤,而是想鼓励各位不要放弃,因为每位能力者都有机会发光发亮。

同样,考进名校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已经高枕无忧,那便是大错特错了,大学生涯依旧需要不断拼搏才能脱颖而出,不然只会成为陪衬的绿叶,甚至落在当初比自己高考成绩低的同学身后。

大学四年,依旧烽烟四起。

没有一所名校能保证毕业生有100%的灿烂前程,也没有一所学校会束缚住学生前进的步伐。

所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王道呀。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