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三國時期,不少英雄好漢,各為其主。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位蜀國大將,忠心耿耿跟隨劉備,征戰沙場數十載,守衛漢中達十年,卻晚年慘死,大將魏延。

三國志裡,魏延早年就跟隨劉備,征戰沙場。但演義中,魏延是有過背叛的經歷,原來魏延跟隨劉表,但因其不滿劉表,遂殺死了主公,投降於劉備。

正因如此,諸葛亮卻自此對魏延很是不滿。認為魏延是奸詐小人,賣主求榮。甚至如今很多遊戲裡,都將魏延設置為忠誠度極易下降的角色。好比三國志11裡,魏延就比較容易倒戈,出現在各個勢力當中。

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然而,其主劉備,卻很是重用。原因何在?小編覺得,是因為他倆的思想,十分相似。劉備一生中,都一直盼望著能攻入中原,而魏延恰好是願意為劉備赴湯蹈火,攻入中原的好幫手。

在劉備得到漢中後,全軍上下都本以為張飛會擔任太守。誰料,劉備卻任命魏延擔任太守。因而劉備問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

魏延答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由此可見,魏延一心願為劉備打天下。正所謂深得主心,這也是因為劉備喜歡魏延的原因,將他封為鎮遠將軍。

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小編也由此覺得,劉備是魏延的伯樂。有了劉備,魏延也才得此機會,施展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當先主去世後,魏延也就沒有了自己伯樂。

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魏延與諸葛意見,一直都有些衝突。而諸葛亮堪稱蜀漢二把手,魏延和諸葛亮產生分歧,自然沒有啥好果子吃。

諸葛丞相北伐時,魏延曾提出了子午谷奇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想自己帶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出發,直逼長安。丞相帶大軍,出斜谷攻入長安。二軍會師於潼關。

諸葛亮當時並未同意,給出理由竟是,此計過於兇險!這個理由或許說服的了其他將領,但完全不能讓小編信服。諸葛亮雖然用兵謹慎,但也從來沒有畏懼過風險。

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想當年,諸葛亮草船借箭,就算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怎麼能確定,曹操不借給你火箭?包括借東風在內,以弱打強,自然有賭的成分在內。更何況這次是屢戰屢勝的魏延,來率軍出擊。

能說服小編的,不是此計兇險,而是諸葛亮信不過魏延這個人。諸葛亮害怕的不是出師不利,落敗而歸,還是害怕魏延反戈。畢竟諸葛亮和楊儀不和,而楊儀卻是諸葛亮的心腹。

這也難怪,最後諸葛亮臨終前,都是秘密與楊儀,費禕,姜維密談,也沒有叫上魏延。而魏延得知丞相死後,他想的不是撤軍斷後,而是報先主遺志,進攻中原,奪取天下。

怎能因諸葛丞相一人病故,而放棄中原大計!因此魏延與楊儀紛紛上書劉禪,互奏彼此造反。魏延甚至帶兵佔據南谷口,迎擊楊儀。終導致自己被殺。

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可見後半生的魏延儘管北伐有功,卻並沒有展現在你的才華。這也不僅和諸葛亮有關,也是因為後主劉禪。劉禪看到楊儀魏延針鋒相對,偏袒了楊儀,並非是懷疑魏延。

看似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心中早有城府,只是志向抱負和父親劉備,天差地別。劉禪怎不知魏延為了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父親賞識,然而劉禪作為西蜀之君,更應為子民考慮。

征戰連年,百姓早就哀聲怨道。劉禪想要的不是天下,而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這也是他不戰而降的原因。偏偏魏延想要攻進長安,顯然,劉禪為了西蜀的平安,而犧牲了魏延。

為了西蜀,將自己一生都給了國家,到頭來,終得陷害被殺。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延的才華,已經不適合劉禪的年代了。但他的智勇,實在讓小編欽佩。

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儘管子午谷奇謀未能實現,但小編卻體會到了魏延的勇敢,且不僅擅長出謀劃策,更是膽量驚人。以致後世依舊讚賞奇謀,甚至出現在三國類的遊戲中。

在#三國殺#裡,魏延也是擁有了【奇謀】這一技能。技能名稱,自然也是來源於其子午谷奇謀。與其歷史發展,和人物性格十分相似。

【奇謀】:限定技,出牌階段,你可以失去任意點體力,然後直到回合結束,你計算與其他角色的距離-X,且你可以多使用X張【殺】(X為你失去的體力值)。

魏延發動【奇謀】後,其收益很難衡量,因為魏延必須先自損1-4血,等同於先創造2-8的負收益(1血對應2收益),然後才有可能通過額外出【殺】、放AOE等把這些負收益填平。

雖然從收益論的角度上說,【奇謀】這個技能在80%的情況下都是負收益的,但一局比賽的勝負,有時候不能簡單的用收益來衡量。

深得蜀君劉主任用,一腔報國,卻慘死於自己人手下

小編今天就分享到這兒,不知大家對魏延這個武將,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評論,分享自己的觀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