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金薯傳習錄》

引子

隨著如今社會的發展,各國、各地之間交流日漸頻繁,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合作,達到共惠共贏的目的。但是各國之間貿易交流的時候,也會帶來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如“外來物種入侵”。我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2013年的統計,我國是外來有害物種共有544種,其中最為嚴重的達到了100多種,這些入侵外來物種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

外來物種入侵如今正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及生態安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產地巴西的鳳眼藍,即“水葫蘆”,作為觀賞植物被各國引種栽培,但因其繁殖速度快,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給數十個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據國際統計,外來物種入侵每年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000億美元。因此,國際針對外來物種入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各國也對國際貿易等進行嚴格的檢查,以此避免國外可疑生物的入侵。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番薯

外來入侵生物大多是有害的,它們會侵佔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造成本地物種死亡和瀕危,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也有許多外來生物被人們刻意引進,在這些引進物種中,在我國有許多都作為食物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番薯,其中一個“番”字,就表明它的來歷。


棄儒經商

陳振龍,大約出生於1543年,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人。他年輕時跟當時所有的普通人一樣,學習著四書五經,希望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金榜題名。在陳振龍還未滿20歲時就已經考上秀才,但後來厭倦科舉,因明萬曆年間依舊受“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海上貿易非常活躍,陳振龍為了生存改為經商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陳振龍跟著船隊來到了呂宋(即如今的菲律賓)經商,當時的菲律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番薯也在此地被廣泛種植。陳振龍發現此物不僅味道甘甜,而且易於耕種,耐旱、高產

其耐旱易活,種少獲多,且生熟皆宜,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

大如拳,皮色硃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

陳振龍聯想到自己故土時常發生天災,每當天災發生時,必定會影響農業收成,甚至還會發生饑荒,許多人食不果腹,嚴重者還會易子而食、以土充飢等現象發生,因此想要將番薯引進中國,然而西班牙政府將其視為珍寶,嚴禁番薯流入國外,一旦發現,立即處死。《金薯傳習錄》 記載: 西班牙人“珍其種, 不與中國人”。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番薯


甘薯之父

陳振龍有了將番薯帶回中國的想法後,就開始在當地學習種植番薯的方法,並且出資購買番薯種子。但是有一天他聽說種植番薯不一定要種子,只要有番薯藤就可以種植了,因此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在繩面塗抹汙泥,巧妙的躲過了海關的搜查。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袁隆平

明萬曆二十一年,福建大旱,陳振龍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表明番薯的好處,並建議種植番薯。金學曾同意了,陳振龍父子依照學習的種植方法種植番薯,4個月之後,番薯豐收。福建巡撫金學曾見此大喜,並命人在福建各地種植,番薯豐收後,緩解了這場災害。此後番薯在全國各地開始種植,並就此成為了“五穀”之一。但番薯一直到乾隆時期開始大規模推廣,解決了清政府的糧食危機。由於當初是由“外番”引進的,所以將其命名為“番薯”。

此人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讓中國增加3億人,至今仍被後人傳頌

先薯亭

在此後的幾百年多年裡,中國人口從明朝後期的1.5億增長到清朝道光年間的4億多,紅薯可以說功不可沒,因此被人們稱為“古代袁隆平”。番薯別名甘薯,因此陳振龍又被人們稱為“甘薯之父”。為了紀念陳振龍這一功德,人們在烏石山建了“先薯亭”。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此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