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毋庸置疑,近300年的唐朝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並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大唐從強盛到衰敗,正如其他朝代興衰史一般,有著許多內部與外部的因素影響。唐朝,這個公認的朝代由盛轉衰,似乎跟其統治者對待婦女的態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強盛時期唐朝的最大疆域版圖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大體可以歸納為有四次變化,而且其變化與唐朝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密切相關。如果說婦女地位的變化決定了唐朝的興衰,你同意嗎?

唐太宗:從令寡婦再嫁,到實現“貞觀之治”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頒佈了“勸勉民間婚娶詔”,要求適齡男女和寡婦及時婚配,詔令規定: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喪達制之後,孀居服紀已除,並須申以媒媾,令其好合。

另外,唐太宗還以婚姻是否及時,鰥(guān) 寡數量多少,戶口增減等作為考核官員,決定升降的依據,明確規定:

刺史、縣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時,鰥寡數少量,準戶口增多,以進考第。如其勸導乖方,失於配偶,準戶減少,以附殿失。

再往前的歷史,可以知道中國古代在夏商周時期便已基本形成了父家長男權的的觀念,奠定了男人在家庭、社會、國家的統治地位。而且,產生並形成了要求女子要服從丈夫、不許他人染指的婦女貞節觀念,確立了父系嫡長子繼承製及父權最終戰勝母權的社會關係。

慢慢地,經過儒家的大力宣傳,婦女貞節觀念成為了封建社會歷朝歷代所提倡的正統觀念。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頒詔“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僅過了30年,唐太宗便公開公開提倡寡婦再嫁,及其推行的一系列婚姻政策與傳統婦女貞節觀念都是相違背的。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所以,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和鼓勵下,唐朝前期的上層婦女到一般民間婦女都不再忌諱再嫁。允許和鼓勵婦女再嫁,有什麼好處呢?

隋朝末期,群雄並起,是一個戰亂不斷的時期。唐朝建立初期,全國經濟一片蕭條。《貞觀紀要》中記載:

自伊洛之東,曁乎海岱,萑(huán)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

唐太宗即位執政後,大力推行重農政策,然而勞動力卻嚴重匱乏。《新唐書》記載:“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戰亂後,戰亡的兵士及因此斃命、外流的百姓數不勝數,使得人口減少十分嚴重。很顯然,要發展農業,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是當務之急。要獲得充足的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唐太宗採取了贖回外流人口、鼓勵人口增殖的辦法

從贖回外流人口來看,由於隋末戰亂,流入突厥的人口很多。唐太宗即位後,便開始著手處理人口迴流的問題。如貞觀三年(629年)戶部統計,“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貞觀五年四月,唐太宗“以金帛購中國人因隋末喪亂沒突厥者男女八萬人,盡還其家屬”……5年間,唐朝贖回外流人口近200萬人,此舉對解決中原地區發展農業的勞動力缺乏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迴流人口畢竟有限,並非長遠之計,要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問題,還是要靠人口自然繁殖增長。為此,唐的最高統治者要求男女婚配及時,包括戰亂後大量喪期已過的寡婦也要及時婚配,然後生兒育女。

這一政策,使得唐朝在唐太宗統治時期人口迅速增加,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全國戶數接近380萬,保守地按每戶5個人計算,全國總人口接近2000萬。勞動力的充沛,使得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糧食價格從武德年間的“鬥米一匹絹”,跌至貞觀八、九年的“鬥米四五錢”

,再跌至貞觀十五年的“鬥米兩錢”,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國泰民安,政治經濟繁榮,被後人盛讚此時期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一反前代所謂正統婦女貞節觀,提倡和鼓勵寡婦再嫁,要求適齡男女及時婚配,這種對待婦女的態度正是唐朝初期君臣務實進取、自信開放精神的最初體現。而且,正因這種態度的變化,才造就了“貞觀之治”,開始了大唐盛世!

武則天:從女皇帝,到男尊女卑並非天經地義

公元690年,已年近七旬的武則天登上了大唐皇帝寶座,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奇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

武則天先是侍奉又是丈夫又是父親的唐太宗(李世民),後改嫁又是皇帝又是兒子的唐高宗(李治),這已為傳統禮法所不容了,更何況堂而皇之地當上了皇帝?

簡而言之,武則天利用自己極其傑出的政治才能,加上唐朝前期所開創的相對開放的婦女觀,並利用封建宗法社會所認可的“母后垂簾”這一給婦女從政留下的一線餘地,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寶座。

武則天當皇帝,使得唐朝的婦女觀進一步開放,並直接地對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傳統觀念造成有力衝擊。據《李義山文集》記載,有一段宜都內人和武則天的對話:

武后篡既久,頗放縱,耽內習,不敬宗廟。四方日有叛逆,防禦不暇。時宜都內人以唾壺進,思有以諫。後(武則天)坐幃下倚欄幾,與語,問天下事。

宜都內人曰:大家(指武則天)知古女卑於男耶?

後曰:知。

內人曰:古有女媧亦不正是天子,佐伏羲理九州耳。後世娘姥有越出房閣斷天下事者,皆不得其正,多是輔昏主,不然抱小兒。獨大家革天姓,改去釵釧,希服冠冕,符瑞日至,大臣不敢動,真天子也。大家始今日能屏去男妾,獨立天下,則陽之剛亢明烈可有矣。如是過萬萬世,男子益削,女子益專。妾之願在此。

從對話中,可以看出: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當上了皇帝,使得眾多的大臣俯首帖耳聽命於她,這是對自古以來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衝擊。作為皇帝的武則天,理想的形象應該是“屏去男妾,獨立天下”,具有“剛亢明烈”的陽剛之氣。而“男子益削,女子益專”則是武則天時期的女人們希望男女平等的願望。

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社會經濟仍持續向前發展,說明即使在封建社會,衝破約束、限制的婦女也可以和男人一樣幹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來男尊女卑只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陳舊腐朽觀念,並非是天經地義的。

唐玄宗:從限制婦女干政,到豐富盛唐氣象的內容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即位,在位時間44年,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唐玄宗決心

“改中宗之政,依貞觀故事”,將武則天為婦女干政衝開的血路堵死。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起用政治經驗豐富的老臣姚崇為宰相,姚崇針對中宗以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說”,併成為唐玄宗開元初期的施政綱領。“十事要說”裡,有兩項關係到限制婦女干政的措施,一是

“武氏諸親猥侵清切權要之地,繼以韋庶人、安樂、太平用事,班序荒雜”,要求“國親不任臺省官,凡有斜封、待闕、員外等官,悉請罷停”。二是“呂氏產、祿幾危西京,馬、竇、梁亦亂東漢,萬古寒心,國朝為甚”,請求“書之於史冊,永為殷鑑,作萬代法”

唐玄宗和姚崇在開元伊始,便採取了不允許國親、外戚、倖臣干政的措施,實際上也就堵塞了婦女干政的道路。在骨肉相殘的血腥中長大、登基的李隆基,對皇親國戚干政的教訓“刻肌刻骨”。但皇族的權利分配與倫理情感的衝突卻始終存在,封建宗法制度試圖通過嫡長子繼承製和限制婦女干政來加以平衡,一旦二者被破壞,便會使得宮廷的權力爭奪公開化、激烈化,從而導致一幕幕宮廷悲劇的發生和社會的動盪。

武則天死後,從神龍元年正月到開元元年七月,僅8年多的時間,唐朝廷便發生了七次政變,換了四個皇帝。宮廷動盪之後,歷代統治者一般會把整肅婦女禮法、限制婦女干政作為穩定社會秩序的做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對婦女的過分苛刻,處處進行束縛。相比而言,唐玄宗對待婦女的態度相對開發很多:一方面,將婦女干政的道路堵死,實現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另一方面,則在婦女婚姻、社交等社會生活方面順應婦女的自然天性,未施以苛刻的約束限制。

如在婚姻方面,婦女可以較為自由地選擇離婚、再婚,唐玄宗的女兒中再婚的就有8人、三婚的有1人。在社交方面,婦女也可以自由地參加社交活動,男女之間的交往也比較自由、公開。從盛唐時期“仕女衣胡服”、女子“著丈夫衣服靴衫”以及在壁畫陶俑中婦女袒胸露懷的造型可以側面看出,當時婦女的自由開放程度確實是比較高的。

這種開放對待婦女的觀念,雖以開元、天寶年間經濟繁榮作為物質基礎,但作為政策的一方面來推行,極大地豐富了盛唐氣象的內容。

唐宣宗:從男尊女卑是天經地義,到加速唐朝的衰敗

從唐太宗到武則天再到唐玄宗統治的100多年中,大唐表現出一種務實、開放、不拘傳統及勇於進取的時代精神,由此帶來了唐朝經濟、政治、文化全方位的迅猛發展,到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發展達到了極盛。

然而,755年到763年的8年安史之亂,嚴重挫敗了唐朝的發展進程。巨大的社會動亂給唐人留下了慘痛的教訓和深刻的追悔。安史之亂後,儘管有幾個比較有理想和有作為的皇帝想振興唐朝,但終究只是徒勞。直到唐朝滅亡,始終被藩鎮割據、外族入侵的問題所困擾。

唐宣宗李忱就是這樣的一個皇帝,想振興正在走下坡路的唐朝,而且算是不可多得的明君,在位期間國家還尚且相對繁榮。可是,其對待婦女的態度,不無體現了唐朝前期那種開放、自信、勇於進取的精神已經流失,宣宗“大中之治”後,成為盛唐正式開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 ),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李忱為"小太宗"。

據《唐語林》記載:有個地方官員向唐玄宗進獻了一名美人,簡直漂亮無比,宣宗起初對她是十分喜歡。可是一天早晨醒來後宣宗悶悶不樂,對左右人說:“明皇帝(唐太宗)只一楊妃,天下至今未平,我豈敢忘。”於是左右人便建議把美人送回家吧,宣宗卻說:“放還我必思之,可賜鳩一杯。”可見,宣宗把安史之亂及後來的動亂都歸罪於楊貴妃,並引以為戒,賜毒酒毒死了無辜的美人。這不僅說明了其皇權、男權的極端專制、殘忍與狹隘,更說明了唐朝後期最高統治者的自卑、封閉心理。其總結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女禍”,從而把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丟掉的部分正統禮法重新拿來當法寶,並希望通過對婦女的禮法控制,提高唐朝皇室的威望和振興唐朝。

然而,事實證明,讓宣宗失望了。儘管他勤於政事,但始終沒有阻止唐朝走向衰敗,原因很多,但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導致整個社會沒有活力,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唐後期有兩部廣泛流傳的著作,分別是《女孝經》和《女論語》。《女孝經》強調男尊女卑是天經地義的,就如天尊地卑一樣,所以

“男有重婚之義,女無再醮之文”,男的可以娶三妻四妾,女的一生只能侍奉一個丈夫,即便他死了,也要堅守貞節。《女論語》則對婦女的言行作嚴格規定,與唐前期的婦女靚妝露面、男女自由交往簡直是天壤之別。

不得不說,唐朝後期對婦女的苛刻束縛,大大削弱了社會的活力和生氣,嚴重阻礙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時也在加速了唐朝走向衰亡。

提倡男女平等,方得天下太平

從唐太宗令寡婦再嫁突破正統婦女貞潔觀的限制,到武則天當皇帝衝擊正統的男尊女卑觀念,再到唐玄宗限制婦女干政,但又給婦女在婚姻、社交等方面的自由,無不顯示了唐朝盛世自信開放、務實進取的精神,使得整個社會充滿了活力與生氣。

唐後期以唐宣宗為代表的統治者加強對婦女正統禮法控制,對婦女的束縛已遠遠超過了穩定封建秩序的實際需要,勢必會阻礙發展,處處顯示出自大、自卑又封閉的氣息,百姓怎能安居樂業?天下如何得太平?

唐朝對待婦女的態度變化,決定了它由盛轉衰的必然,你怎麼看?

只有提倡男女平等,讓婦女的天性得以發揮,整個社會的才能充滿活力,天下豈能不太平?

我想,古今,都一樣。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我是小城歷史君,歡迎評論、轉發、關注,謝謝!】


參考文獻:

1、《全唐文.令有司勸勉民間嫁娶詔》

2、《新唐書.食貨記》

3、《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

4、《李義山文集》

5、《唐語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