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心理諮詢師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內心Blank


進入心理諮詢行業也有將近十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年裡,的確一直都有新的感受,因為,這是面對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心理學,是一條成長的不歸路。因為,一旦開始了就不能停止學習和成長,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症狀和不斷變化的來訪者。

而且,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投資在自己學習和成長上的費用,常常比收到的諮詢費要高的多。比如,心理諮詢師自己也要有督導,包括個人成長和個案都需要更高一級的更高一級的督導師來進行督導,當然,督導的費用也比一般的諮詢師要高,還要有自己的個人成長小組,同儕督導也是很重要的方式。還要定期進行各種心理流派的學習,聽各種專家課程和最新資訊,更新自己的知識庫。

所以,一個愛學習的心理諮詢師,是存不下來什麼錢的,因為要不停的投入到學習和成長當中。所以,想要靠諮詢是很難致富的。

做心理諮詢師越做會對自我越瞭解,越做越有敬畏之心,越發的謹言慎行,越發的清楚什麼是自己?什麼是來訪者的東西?避免把自己的投射轉到了來訪者的身上,也要避免把來訪者的負能量吸收到了自己身上。

做諮詢師越久,越發知道諮詢是諮詢,生活是生活。在角色中,對來訪者要共情,但是,出了諮詢師這個身份,我還是我自己。還是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在諮詢的角色和狀態帶回到生活中來。


米悅微表情


前兩天跟朋友聊天,她說:“你選定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以後,一直堅持了這麼多年,真不錯!”

我正想認同她的話,但很快緩過神來回答說:“我好像沒有在堅持。在我過往所有的人生經歷裡,我從未堅持過做任何事。所有的事情,無論工作還是感情,如果讓我長時間不高興,怎麼著都覺得不舒服,我就會放棄,所以過去我放棄過很多事,包括我曾經放棄初次創業的公司(在沒有虧損、略有盈餘的情況下),原因是我發現我不喜歡最初選定的那個行業。所以心理諮詢師這個工作,我並在沒有堅持,就是順其自然到現在而已,整個過程都還是蠻愉快,蠻享受的。哪怕在我遇到挑戰,感到挫敗無助、茫然無措的時候,我也還是有享受的感覺”。

我是一位從業8年有餘的心理諮詢師,在北京西城區有一個工作室。整體來說,我覺得做心理諮詢師的幸福感還是蠻高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幸福感來源,是我以職業成長的名義去做一個來訪者。自2010年以來我一直在接受個人治療,迄今已經超過300小時。在這8年裡,修通了自己很多情結,在心靈深處理解、陪伴、接納、包容了自己很多,這直接助益了我的身體、情緒、關係。使得我這麼多年來保持一種相對穩定、平和、滿足、從容的心理和情緒狀態,時常都感到內在裡是富足的,愉悅的,舒適的。

另一個幸福感的來源,是這個職業滿足了我大部分現實的、精神和情感的需要。首先是心理諮詢師的工作讓我的收入非常穩定,能夠支付我的生活開支,滿足我作為妻子、母親、女兒的責任需要;其次是我的專業工作幫助我贏得了同行和來訪者們的認可,在自尊、價值感、歸屬感方面得到了滿足;最後是我個人非常喜歡和別人進行深度的交流,無論是情感的還是思想的,我都很喜歡。所以在和來訪者們的交流和深度互動中,對我自己也是有滋養的。

最後也談一點身為心理諮詢師的缺點和侷限。

首先是不自由。所有的諮詢時間都是提前預約確定的,並且大部分來訪者都是一旦開始諮詢,少則一年,長則三五年。這就使得我無法隨便休假,不能隨意更改工作行程。如果要休長假時,我必須提前好幾周跟來訪者們討論,並就我的休假和他們進行工作。

其次是終生學習還蠻累的。心理諮詢師的工作要求我必須終生學習,每年都要參加行業舉辦的長程和短程培訓,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專業書籍,各種各樣的治療理論,可能一輩子都是無法學完的。而這有時候讓我感到焦慮,時常感到自己是不足的。

最後是自戀無法被全然滿足。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必須時刻面對自己的不足夠,和自己的無知弱小呆在一起。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治療無法百分之百成功,也必須接受大部分時候我的來訪者都比我聰明,以及,必須時常面對自己作為普通人的渺小感。



心理師肖雪萍



我記得我大學的心理學老師跟我們說過,學心理的70%自己都有心理疾病,那個老師是武漢某名校的研究生,說他們班上也是那樣,能成為心理學從業者的其實不多。


我表示很同情,我無法理解一個心理諮詢師的真實感受,但是嘗試換位去思考,每天接觸各種不一樣有心理問題的病友,那麼多鮮活的故事,自己是很容易沉浸在其中的,而自己卻不能表現出來,有問題也只能憋在心理,總不能去找同行解憂吧


所以能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內心一定是很強大的,有一定信念支撐的


彼岸是你嗎


我是一在職心理諮詢師,之前不是做這個的,因對心理學懷著滿腔熱情,就不斷學習考試,改行。別看一小時收費幾百,但除去你學習成本、諮詢室房屋租金或者再請一人,就入不敷出了。現在能真正接受諮詢的還是太少,大眾心理學普及不足,特別是小城市,真不好做。看到周圍那麼多需要諮詢的,卻不懂心理學,耗成精神疾病,真是可惜。做諮詢你需要用你的精力消耗掙錢,接受、傾聽別人,試圖理解他,但人與人差異太大,理解接受太難。和來訪者耗費太多精力還相互不能信任理解,諮詢師的挫敗感就來了,變得不自信、懷疑,心累。這時你也得找督導諮詢。所以,諮詢師不僅僅要有對心理學的熱情,還得自己不為生存發愁,不僅僅靠諮詢吃飯才行。要真能達到幫助人,諮詢師本人要有人生的磨礪和智慧,再加上專業的技術,否則不容易深入解決問題。很多同行因入不敷出,都改行不做諮詢師了。總之,諮詢師的體驗很多時候就好像憋三,當你為生存不得不憋著,就是一種煎熬;當你不為生存發愁,只需要花時間和人達到相互理解信任尊重時,又覺得這個工作能幫助人,很有意義,很享受。


如逸678


我是一個受訓中的諮詢師。

1. 在這個行業中,最奇妙的一個點是你可以每天聽到很多不同的人生故事,大家都因為不同的問題被困住,走不出來,這些人中,有錢的,沒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想給的人家不要的,受到太多家庭影響的,從小覺得自卑的,遇到創傷性事件的,堅強的,軟弱的。這些人當她們走進諮詢室的時候,似乎身上都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就是她們願意受到幫助,需要一個人跟她們站在一起,面對那些覺得困惑和無助的東西。她們的身上都有一種清晰的力量,在諮詢的過程中你可以感受到。

2.慢慢得大概真的理解那句話“她們並不是故意的,她們真的做不到。”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體系和認知架構中做出的選擇,我們常常要問別人會怎麼做,即使真實的獲得了答案,其實最終還是會按照自己的體系運營。

3.持續的關注和傾聽的重要性。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沒有辦法真的被用心對待,我有時候也會在想傷害是不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受到傷害以及被別人傷害,很多人沒有辦法處理那些糾結在一起的情緒,也沒有辦法被用心得理解和陪伴以及傾聽。所以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理解和支持她們就顯得特別重要,並且傾訴和關注本身有很好的治癒效果。在諮詢室中也可以讓她們看清楚一些事情,和諮詢師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一起修復。

大概是我自己淺薄的想法。


希樸羊


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每時每刻的體驗都是不同的,進入這個行業八年以來,以前的每天都是在煎熬著,為什麼是煎熬?

1、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去思考一些問題

2、為了生存,需要做許多事情,先養活自己,作為心理諮詢師 前期是很少有收入的,同時還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去學習、進修、做個人成長還有案例督導,所以,在這個階段,是最難熬的時候,國內的心理諮詢市場,還沒有像國外一樣被普及,前期幾乎是沒有收入,這個時候就會考慮,到底是活下去 還是這樣堅守著自己的職業夢想!

3、心理諮詢師是一份職業,只是人在這個世界的社會角色,依然也會有七情六慾,有痛苦,有開心,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關上諮詢室門的那一刻,只是一個和大眾一樣的自然人。

4、特別的體驗,是真的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是自己真實的需要,而不是用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來填滿內在的空虛和匱乏,多數諮詢師是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

這是剪短的回答,如有不同論點和感受,歡迎大家交流!


小賢心理


我是專職心理諮詢師,試著回答你的問題。

1在職業初期,我完全不會理解來訪,打個比方,我不懂一個迎合討好的人為什麼把自己弄的這麼累。我會跟她談怎麼做對她才好,她說“你說的都對,可是我做不到。”那時,我充滿了挫敗感,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很不自信。

2 我去找我的督導師談論這個案例,督導師幫我一起看到她行為模式後面的心理因素:為別人過度付出,她會覺得對方會認可她,從而不拋棄她。我對來訪有了心理層面的理解了,我又去和我的來訪工作,這次,我可以理解到她了,她有放輕鬆,對我敞開更多。此時,我體驗到了效能感。

3 來訪繼續過度付出,討好別人,她又對自己活的累不滿意,我說:“你做很多事,你希望周圍的人對你滿意,這樣你可以活下去,你就是這樣長大的。”(自體心理學的後緣詮釋)來訪鬆了一口氣,她不再跟自己過不了。看到來訪對自己更接納,我體驗到了成就感。

4 又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諮詢,來訪告訴我,別人要求她做什麼事的時候,她會說“這個我幫不到你”——她能拒絕別人,維護自己了。此時,我體驗到了價值感。

5 現在的我,從業3年半,諮詢經驗有700小時,督導經驗200多小時(團體督導加個體督導),我見過150多個個案,知道他們是發展中什麼時候受挫,哪部分受挫,導致了什麼問題,治療的方向是什麼,一步步踏踏實實走過來,我充滿了職業勝任感。

我就是這樣成長自己,陪伴來訪,讓他們更有力量,更自信,我找到了活著的意義,生命存在的意義。


丁梅英說心理


一個心理諮詢師的痛,只有入了行才知道[捂臉]別看市面上諮詢費高,但前期都要經歷高投入、低迴報、成長時間長、實踐機會少等等種種磨難,我很尊敬那些在諮詢行業,一直耕耘很多年的人[強][強]


糖糖的療愈花園


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感受?

在多數人的眼裡,心理諮詢師是一種很高大上的職業,受人尊敬,收入很高,前景很好。但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和家屬,感覺卻不一樣,認為大多數心理諮詢師只會講大道理,一點都不實用,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覺得是騙子。

最新統計,中國已經取得證書的心理諮詢師有130萬人,做著與心理學相關工作的人有10%左右,而真正靠做心理諮詢養活自己,能達到正常收入的不足2%,這一數字表明,多數心理諮詢師都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基本不做了。

說道心理諮詢師的感受,我覺得多數人只能用無奈來詮釋,費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但卻幫不了別人,非常遺憾。只有極少數的心理諮詢師,能真正幫到別人,讓那些痛苦不堪的患者從痛苦中走出來,迴歸正常生活,並給與合理回報的,才有那種成就感,才會獲得社會的認同。


霍體清


自己得了所有病人的病,因為共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