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大明風華》作為一部以明朝永樂到天順年間的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劇中的一些人物恐怕也會參考歷史。對於發生在朱祁鎮正統年間的很多事情,一代專權的宦官王振肯定是繞不開的。王振自幼侍候明英宗朱祁鎮,深得朱祁鎮信任,甚至權傾朝野。後來蒙古入侵大明,王振勸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之役吃了敗仗,朱祁鎮還被俘虜。

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孫若微

  事實上,我國自宋朝開始就從唐朝嚴重的宦官之禍中吸取教訓,對宦官的權力大為約束。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曾下令鑄造鐵牌,銘文為“內臣不得干涉政事,違犯者斬首”,放在宮門中央(後也是被王振摘下的)。朱祁鎮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知道宦官禍國的道理,但即便如此,朱祁鎮仍然信任並重用王振。如果說朱祁鎮只是單純地受王振欺騙或慫恿,那真是把朱祁鎮當小孩子看了,土木堡之役時朱祁鎮已經當了14年的皇帝了,早就不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小皇帝。簡單地講,王振能夠違法犯紀、禍亂朝綱,實際上是得到朱祁鎮授意或故意縱容造成的。重點是朱祁鎮為什麼會這麼做?

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朱祁鎮

  1.小皇帝的悲哀。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去世時朱祁鎮年僅8歲,在張太后的支持繼承皇位。張太后終究是女人,不可能掌管朝政,只能讓朝中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輔臣主持朝政。朱祁鎮只需要事事聽從三楊的意見。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是一大把鬍子的人了,也不可能會把朱祁鎮這個小屁孩當回事。然而朱祁鎮終究會長大,然後慢慢懂事,這時他突然發現自己雖是皇帝,其實只是傀儡,幾乎沒有任何實權。朝中那幫大臣已經習慣掌握實權,習慣把皇帝當傀儡,不可能會輕易把大權交回給朱祁鎮。於是朱祁鎮只能自己動手把權力搶回來。如果要跟朝中的大臣爭權奪利,朱祁鎮勢必要培養自己的勢力,那麼太監就是最好的一股勢力了。由於身份地位上的區別,太監和朝中大臣幾乎是勢不兩立的。

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王振

  2.王振所謂的禍亂朝綱,其實是在朱祁鎮的縱容之下對朝中群臣的打壓。朱祁鎮是皇帝,有天生的優勢,雖然他也可以強力打壓朝臣,不過容易揹負罵名。如果能將宦官勢力為己所用,為自己做這些事,順便把黑鍋也背了,對於朱祁鎮來講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王振在朱祁鎮的縱容之下,暗地裡大量培植私黨,開始借用權勢直接對朝臣下手,結果弄得朝中上下天怒人怨。要是沒有朱祁鎮的支持,他一個太監能成什麼氣候?

  3.朱祁鎮不是被王振勸才御駕親征的,而是他自己想御駕親征。朱祁鎮雖當皇帝14年,畢竟還是年輕,在朝廷中難免會被看輕。他想快速掌握朝政的話,最好的辦法是效仿朱元璋、朱棣,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他的父親朱瞻基就是他的榜樣,朱瞻基也是多次上戰場建立功業,才能控制朝政。

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朱祁鎮

  所以朱祁鎮才會御駕親征,一旦他能取勝,他的威望將達到頂點,朝中無人還敢小瞧他,這就是朱祁鎮的如意打算。王振自幼照顧朱祁鎮,對朱祁鎮比較瞭解,才會把朱祁鎮的想法說出來。只不過,朱祁鎮雖志向不小,卻不懂軍事,小瞧戰爭了,以為自己佔兵力之優,就能輕鬆獲勝。等到真正交戰時,他才知道打仗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結果戰敗之下竟還被俘虜。

  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鎮明知太監不可靠,但仍然重用王振,為的就是讓王振代替他出面與朝中群臣對抗。在王振的努力之下,朱祁鎮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土木堡之役戰敗,導致他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朝中以于謙為首的群臣重新掌握朝政,而新的傀儡皇帝就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

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王振

  後人幾乎把土木堡之役的所有責任都往王振身上推,這是不公平的,王振雖有慫恿之過,但朱祁鎮卻是決策者。也就是說,王振已經替朱祁鎮背下了所有黑鍋。這就是皇帝重用太監的好處吧?當皇帝有些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去做時,可以指使太監去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又能讓自己不揹負罵名。如果事態不可控時,再把太監當替罪羊給殺了,自己還能博個明君之名。

朱祁鎮為何如此信任王振,甚至在兵敗被俘後還對王振念念不忘?

朱祁鎮

  後來,朱祁鎮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當上皇帝。王振在土木堡之役已經下落不明,此時卻有大臣上奏說王振可能投敵,並要求再次追議王振的罪責,朱祁鎮大怒:“王振被敵人所殺,這是我親見的。”朱祁鎮反而恢復了王振原告的官職和名譽,並赦免王振的家人,用木頭刻王振的人形,為王振做法事。朱祁鎮做這些事,或許只是想表達他對王振的感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