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远征军为何在那曲被准噶尔军打得全军覆没?

于无声处34


这一仗的准确名字应该叫喀喇乌苏之战,清军输的确实够窝囊,因为输的莫名其妙。不是兵卒不够多,不是将士不效死,不是装备太落后,可就是莫名其妙的步步走错,终于被准噶尔一支偏师给打的全军覆没。康熙皇帝连个主要责任人都找不到,主将额伦特血战月余战死,真的不能说他有什么错。

战役背景——没完没了的准噶尔

要说康熙皇帝也真是操心的命,三次御驾亲征终于把噶尔丹消灭,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期间不得不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合作,进行两面夹击。1687年终于在昭莫多之战将噶尔丹彻底击败,不久噶尔丹病死。可时间还没过一年,策妄阿拉布坦又统一了准噶尔部落。时间过了十八年,恢复元气的准噶尔部开始向哈密地区进犯,策妄阿拉布坦也想到中原见识下花花世界。

接到消息的康熙郁闷的不行,要知道他已经是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精力体力均不复当年,风波云诡的诸子夺嫡也让他精疲力尽。这时候准噶尔还出来添乱,康熙心情能好才怪,心情不好就得发泄,他决定好好拿准噶尔发泄一下。

1715年康熙出兵三万,从哈密、青海、喀尔喀向准噶尔进攻。说实话,策妄阿拉布坦打不过清军,那时候清军战斗力很强,即使绿营兵都不是菜鸡。没多久清军就把吐鲁番给攻克,兵锋直指乌鲁木齐。

策妄阿拉布坦看这么耗下去肯定要走噶尔丹的老路,所以他决定玩点偏锋,你打我边境,我去打西藏!他派出了一支6000人的偏师去进攻西藏,按道理说一般脑袋被驴踢过的人才会用这招,因为这支偏师必须先绕过戈壁滩,再翻越大雪山,能不能爬到西藏真的两说。即使到了西藏,你靠几千疲师能把西藏打下来?后世解放军也没牛到这份上吧?

搅局名将——大策凌敦多布

不可能发生的事儿真的发生了,这支远征军1716年十月出发,在大策凌敦多布的带领下折腾到第二年七月终于到了藏界。这一路上爬冰卧雪,很多士兵在高海拔地区长期行军得了水肿病,不时还有小股藏军袭击。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他们到藏界的时候居然只损失了不到1000人!这简直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他们到藏界的事情康熙知不知道呢?知道,但是没太在意。因为他觉得大策凌手里就那么点人,在那么大的西藏能翻起什么风浪?西藏多年来储备颇丰,粮食也足,军械也精,还搞不定个小小的大策凌?

事实证明,真就没搞定,大策凌以这不足6000的兵力大破西藏-和硕特两万联军,一路狂飙猛进,不仅把拉萨打下来,顺手把和硕特的拉藏汗给杀掉,和硕特汗国直接被灭国了。一头雾水的康熙表示自己的脸好痛,对这个结果实在无法理解,就是几万头猪大策凌也不可能这么快抓光吧?

战前布局——难以统一的思路

清朝:被激怒的康熙终于决定让子弟兵上阵,丢了西藏会直接威胁四川和青海,搞不好连云南都受牵连。1717年2月13日,康熙下令西安将军额伦特带几千兵马增援西藏,同时命令侍卫色楞去青海蒙古宣旨备兵。

然而在战略思路上,清军却出现了重大分歧,总体来说一共出现三种思路:

  1. 振武将军傅尔丹:他们声东击西,我们围魏救赵,在西北以重兵直扑伊犁,不信大策凌敢见死不救!康熙表示你TM见过围几万人会有几千人来救的吗?那不是救援,是TM送死!滚回阿尔泰山守城去!

  2. 西安将军额伦特:仰攻西藏肯定损失大,咱们把大策凌引出西藏,然后与青海蒙古部一起围歼了他。康熙表示真TM是个好办法,但是你告诉我凭什么大策凌放着地利不要非得下山和你打?行!即使他会下山,从四川行吗?从云南行吗?从甘肃也可以的的吧?凭什么非得在青海下山?

  3. 皇帝康熙:哪来那么多计谋?用实力碾压不好吗?不废话,刚正面吧!直接带兵进藏就完了。

准噶尔:大策凌表示以逸待劳就好,站住地利优势,在西藏本地动员人马弥补兵力不足问题。粮食和军械在拉萨都是现成的,吃上几年都够用。把清军补给线拉到足够长再想办法断粮道,利用西藏山高地险的优势设伏,总之就是把地利和时间优势发挥到极致。

军力对比——有点挠头的均势

清朝:清朝的战争动员工作出了点差错,有一些预计参战的军队没有到达战场。但清军的优势非常明显,兵精粮足,拿出的都是西北精锐部队,有庞大充足的补给,并且火器数量也占优,大体的配备如下:

  1. 西安将军额伦特:带精锐4000人,从西宁出发,走库库赛尔岭进藏。

  2. 侍卫色楞:带精锐2400人,从西宁出发,汇合青海蒙古部,走拜都岭进藏。

  3. 四川提督康泰:带2000余官兵,从打箭炉(康定)出发进藏,以收牵制夹击之效。

准噶尔:本部准军只剩下了4000多人,但动员了10000左右的藏兵,只是那时候藏兵战斗力很差,基本当不了事。准军也不是没有优势,他们的火器数量上虽然处于劣势,但比清军精良很多,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战役过程——总有个扯后腿的二货

清军的集结阶段就非常慢,他们到1718年才在西宁完成基本集结。这段时间里大策凌已经完成了对西藏的初步治理,藏区变成清军的客场。更要命的是侍卫色楞是真TM的楞,根本不鸟主将额伦特,清军没法有效统一指挥,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开始远征。

五月十一日:色楞请旨康熙后,单独出兵,没带上青海蒙古部。

六月初三日:额伦特才接到“速进兵策应”的旨意。

六月初七日:额伦特带着50轻骑玩了命的从西宁出发追色楞,大部队全甩后面了。

六月初九日:额伦特总算追上色楞,可这二货又带兵先走掉,额伦特实在追不动,在木鲁斯乌苏河边造渡河工具,等后续部队赶上后一起渡河。

六月十三日:色楞军粮草官遇到额伦特,告之色楞改变行军路线。

六月十四日:担心与色楞部失去联系的额伦特强渡木鲁斯乌苏河,继续追赶。

七月十六日:额伦特追至齐伦郭勒,依然没追上色楞,只好暂时扎营。

七月十七日:额伦特遭遇小股准军,将其击退后抓获一名俘虏,俘虏称准军主力4000人已从喀喇乌苏河西小路赶来。额伦特表示自己的心好累,下令抓紧时间追赶色楞,免得那二货被人包饺子。

七月十九日:额伦特遭遇2000准军夜袭,战至天明才击退对方。

七月二十日:额伦特终于迎来色楞的使者,称其驻扎喀喇乌苏,相邀汇合。

七月二十一日:色楞大败3000准军,连夺三个山头。(诱敌深入开始)

七月二十八日:额伦特率兵400渡哈喇乌苏河,与色楞汇合,余部留齐伦郭勒。

七月二十九日:两部共击准军,小胜,准军退却。中午时候色楞觉得准军已经走远,带着自己部队回营吃饭去了,把额伦特那400人扔在战场。准军回师把额伦特包围,额伦特两次求援,色楞均无动作,最后额伦特以鸟枪兵开路,死战得脱,西宁把总陈吉阵亡。

八月初五日:额伦特后续部队行军哈喇乌苏时遇伏,参将冯秀、守备李有宁阵亡,所幸终于完成汇合。

八月初六日:准军再次围攻额伦特大营,苦战两周后退却。

八月二十一日:运粮官杨如松遇伏,粮草悉数被劫,额伦特部断粮,士气开始低迷。

闰八月初一日:准军再次围攻额伦特大营,夺取大量马匹,清军丧失机动能力。

闰八月初九日:四川提督康泰赶到战场边缘,试图解围,被准军伏击打败,康泰及其弟康海血战而死,康泰身被数十疮,依然奋战不退,战陨后追谥“壮勇”。

九月二十八日:苦守月余的额伦特北渡喀喇乌苏河,试图突围,此时清军已弹尽粮绝多时,马匹被吃光了就吃尸体,火药用光了就用弓箭,箭矢射没了就肉搏。

九月二十九日:没有马匹的清军被追上,额伦特战死,幸存清军把他的尸体抢回大营,恸哭之声为大策凌所闻,方知额伦特已死。大策凌不无遗憾的说“本欲图色楞,不料倒折一个好将军”。

后面的事情不用细说了,清军已经彻底被围死在那里。色楞去大策凌那谈合,也被扣押,最后残部428人悉数被俘。大策凌不敢过度挑战康熙的底线,班禅活佛也多方奔走,终于在1719年正月22日将俘虏释放,唯独留下了色楞。当地藏民对血战余生的清军十分敬重,解衣送食,暗赠银钱,这部分清军最后由年羹尧派人接收。

色楞本人被带回准噶尔本部收押,某夜烧断绳索后逃跑,但很快又被抓了回来。对他无比鄙视的大策凌不再给他食物,十几天后色楞活活饿死。

战役余波——还是靠实力碾压

这场惨败让康熙及满朝文武大惊失色,还好年老的康熙少了以往的刚烈,多了宽宏理解。他没把失败怪责于将士,甚至亲自为这些军人背书称功。“朕之世代养育精兵,不惜生命,整百日余昼夜交战,古来无有”。

但对准噶尔康熙没打算放过,打我的脸很爽是吧?那就得承担起后果!1718年康熙任命十四子允禵(当时似乎应该叫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兵征讨西藏,康熙亲自进行后方统筹部署,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准噶尔驱逐出藏区。

战役总结——只能康熙背锅

这次惨败的第一责任人无疑就是康熙,他选将选错了。不止选了不知所谓的二货色楞,额伦特也不是一个合适的主将。额伦特确实骁勇善战且悍不畏死,但我们翻翻他的生平就会发现,这人的主要天赋不再战场上。虽然他是个纯粹的旗人,可这哥们是把开荒屯田的好手,当湖广总督的时候开了4万多顷的良田。而且人品非常好,清廉公正,当年补他老爹缺的时候,因为太穷没路费进京,就窝在地方厮混。办案子也很有条理,对律法精通,能按律处理政务。

这明显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内政型人才,康熙非得拿来当将军用,完全是用人之短。额伦特的性格更像传统的汉族官僚,比较温和,康熙又派了个不知所谓的侍卫当他助手。直接造成军中主次不分,额伦特这个主将反而成了助手,一路追着色楞跑。

再者清军的兵力太分散了,不到1万的部队分成了三部分,色楞那二货作死一样的在前边疯跑,额伦特只能玩命的追他汇合。最后逼的额伦特再次分兵,连续被准军伏击,把仗打成了添柴战术。

最后就是清军那无比扯淡的补给线,压粮用土司,带兵500人,补给长度堪比驼峰航线。这还不算,那战场选的,现在叫那曲的地方是个河弯,必须渡河送粮,在火器大规模装备的情况下,根本没法强渡运粮。粮草一断,仗就难打,坦率说,清军能够硬抗1个多月,真的已经是有数的精兵了。就这么被色楞那二货坑死在西藏,想想真的不值。


历史吐槽机


藏北那曲草原曾有一个地名叫哈喇乌苏,蒙古语翻译过来叫黑水河,而藏语中的“那曲”翻译过来叫“黑河”,三百多年前,清朝远征军用鲜血把黑河染成了红河,七千士兵再没亲眼看一次京都的繁华,再也没能喝上京都的烈酒。


1717年,准噶尔名将大策零突袭拉萨,杀死西藏统治者拉藏汗,占领拉萨。拉藏汗死之前写信向康熙求援,曾经在1696年御架亲征噶尔丹的康熙非常痛恨噶尔丹的反夏无常和对边疆的侵袭,决定派长期与准噶尔人斗争的额伦特为最高指挥官,率领清军汇同青海和硕特部各蒙古首领从青海出发进藏入拉萨救拉藏汗。

由于情报的失误,对实际情况的严重形式估计不足,轻敌的康熙甚至认为对付大策零的疲兵,二百人都足够了,这种盲目乐观影响了当时的大部分官员,色愣就是其中之一。色愣,身份是大内待卫,深得康熙的信任,而这个人也比较了解康熙需要一场大胜来体现大清的面子,所以声称准噶尔人是一群乌合之众,毫无章法的强盗,要求立即进攻,以免贻误战机,这与谨慎的主帅额伦特分歧严重,额伦特主张“先收集情报,汇集万人联军,再兵分两路出去;并且提出诱敌于青海聚歼的方案”。出于对康熙的使者尊重,主帅额伦特无奈决定分兵。


钦差大臣色愣带二千兵探路、侦察,自行出发。

额伦特领大军五千人,与色愣齐头并进。

第三路军乃是四川松潘的地方武装,出松藩哗变后又撤回松潘。


清军一开始连战连捷!却是中了准噶尔军的诱敌之计,被诱入人烟稀少、补给困难的那曲荒原。当色愣突进到准噶尔腹地黑河一带,粮道被截断,才不得不向额伦特求援,额伦特也一路肃清沿路准噶尔人的骚扰,一边向色楞的军队靠近。当疲惫不堪两军汇合,曾西破哈萨克、北击俄罗斯的名将大策枣,率部队在黑河下了天罗地网,将沿路战损、经历过严重高原反应后的两支残军重重包围。

后世对当时的战争版本有两个。

一是两军血战。准噶尔军曾随大策零北破哈萨克,东击俄罗斯,战斗力强,三分之一队伍装备了从俄罗斯进口的火绳枪,这种滑膛枪威力却远胜清军装备的老式“鸟枪”,葡萄牙轻型火绳枪。而二千余人组成的火力网,其战力完成可以轻易灭掉清军最为骄傲的骑军冲锋。准噶尔军加上西藏伪军,占据两旁山头之利,以强大的火枪压制,然后布布紧逼,围困一月上下,最终将清军在黑河附近屠杀一空。额伦特额上中弹而亡,色愣逃跑被俘,后被活活饿死。

《清史稿》粉饰此战,让人热血沸腾,仇恨不已:“贼数万环攻,额伦特督兵与战,被重创,战益力。相持者数月。九月,复厉兵进战,射杀贼甚众。矢尽,持刀麾兵斫贼,贼益兵合围,额伦特中伤,犹力战,遂没于阵。”

有史料显示清军西藏黑河汇合之时,仅剩两千多人,而色愣不甘心失败,继续上书康熙请求继续攻击,而这支队伍如果撤到有粮食补给的地区,整军等援,完全可以避免全军覆灭的悲凉结局。主帅的愚忠,色愣的固执,造成了清军在黑河无人区被围歼。


另一说法是此战清军完全是饿死的,并非血战。西方传教士记载,清军远征军的死亡方式相当窝囊。由于粮道被截,围困之下无粮可食,最后未饿死的人绝望放下武器投降,大策零如同宰猪屠羊将全部的清兵斩首,无一活口。《西藏志》的书中写道:“策冷敦多布分兵遏我粮饷,军中食尽,将士枵腹,至哈拉乌素为贼所困,全军饿斃。”这场战争的关键竟然是因为粮食,不禁让人觉得悲凉:鸟为食忙,人也是。
清军这场覆灭战,主要还是轻敌所致,康熙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乐观精神给大臣们造成了错觉,使自己派出的钦差大臣与前军主师分歧严重,自行指挥,中诱敌之计深入西藏无人区黑河,主帅额伦特来援,两军彻底被围困。主帅失和、兵力分散、气候恶劣,补给困难,这支队伍可谓雪上加霜,加上准噶尔部队装备精良,具有丰富的远征经历,名将大策零的奇谋,诱敌深入,最终将清军在黑河全部消灭,无一幸理。黑河之水流满清军的热血,让历史永远记下了这场惨烈之战!


历史不旧


1697年噶尔丹败亡后,准噶尔部被策旺阿拉布坦统一,他是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一度跟康熙皇帝的关系很亲密,对北京快马送来的诏书十分重视,康熙说咋办就咋办。

然而,策旺阿拉布坦并不是真心臣服清朝,他只是需要时间重新整合噶尔丹留下的残破局面,重振准噶尔部是他心中的梦。他真的很努力在干实事……

人多好干事,策旺阿拉布坦通过一系列兼并措施,将噶尔丹时代的12个鄂托克、5个集赛的基层组织,增加到24个鄂托克、9个集赛。人有了,赋税要收上来,策旺阿拉布坦采取“执其酋收其税”的政策,强化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准噶尔部的实力得到极大恢复,战力满满欲出。最先遭殃的是西边的哈萨克汗国,直接被策旺阿拉布打残,陷入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的割据局面。

连兵强马壮的沙皇俄国也遭遇兵败,1775年布赫戈尔茨上校带着近3000名手下,在亚梅什盐湖的准噶尔领地修建要塞,结果被9000名准噶尔将士围困半年之久,只有700多人逃出升天。

一系列文治武功的成功,策旺阿拉布重建准噶尔部的声望,他开始挑衅康熙皇帝。1716年十月,亚梅什盐湖一战的准噶尔名将——大策零敦多布,带着6000人奉策旺阿拉布的命令,从伊犁出征西藏……

青藏高原地势险峻、军需供给困难,经过8个月的艰苦行军,准噶尔部队已经变身为“叫花子军”。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大策零敦多布是如何带着成建制的部队来到雪域高原,只能说这份统兵能力不可小视。

1717年六月,他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出现在当雄西北的纳木湖附近,在这里他们停下来休整。大策零敦多布明白自己的军事实力,他并不想陷入持久战,就把主要精力用于拉拢藏族权贵,而不是跟统治西藏的蒙古和硕特汗国交战。

大策零敦多布的计谋,赢得藏地僧俗两界的民心,尤其是他派出300骑兵去青海塔尔寺迎回灵童格桑嘉措的举动。当然,康熙皇帝一直防着准噶尔部,这300骑兵很快遭到驻守清军的痛击,不过西藏还是很快被大策零敦多布占据。

蒙古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虽然组织起2万蒙藏联军,但是手下藏兵毫无斗志,根本打不过准噶尔人。1717年末的拉萨攻守战,拉藏汗战死于突围之时,这个汗国将近8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那些年清朝和准噶尔部处于战争状态,康熙皇帝一直在调兵遣将谋划攻取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准噶尔人拿下西藏的消息,搞得康熙皇帝饭都吃不下,他清楚西部边地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

这时候,青海的和硕特贵族罗卜藏丹津送来奏报,让康熙皇帝乐观起来。奏报上说“策零敦多布等之兵,疲敝已极。除阵亡病死外,未必满二千。”事实上,罗卜藏丹津的情报一点都不靠谱,他的盟友身份导致情报被清廷信任。

最终,康熙决定派兵从青海出兵,讨伐西藏的准噶尔部队。侍卫色楞率领满洲八旗、绿营兵组成先锋部队,人数共有2400名,于1718年三月从西宁出兵。

色楞贪功心切,一路孤军深入,途中还不断吸收和硕特人入伙。这样一来,清军的粮草就发生供应问题,七月二十日被迫在那曲驻守,等待西安将军额伦特的4000兵马。七月二十八日,2支清军在那曲营地胜利会师,然而主将们的不和,带来致命的隐患。

七月二十九日,大策零敦多布带着4000准噶尔人、10000藏兵,与清军隔着喀拉乌苏河对峙。接下来的日子,清军将士日夜得不到安宁,白天受到枪炮的攻击、晚上遭遇劫营和盗马。1个月过去,清军不仅疲劳不堪,而且粮草不济……

祸不单行,那曲清军的后援出现重大问题——押运粮草、弹药的洮州土司杨如松部被准噶尔骑兵击溃,策应的四川提督康泰居然途中发生士兵哗变而班师……

八月初一,大策零敦多布渡河发动进攻,那曲清军遂陷入重重包围。又1个月过去,大批清军将士死于饥寒、疾病以及战损,额伦特劝说色楞向被突围,但色楞死活要原地待援。额伦特没有办法,九月二十八日带领手下数百将士突围,可惜死于阵中……

清军势必不可久守,色楞等指挥官被诱骗到准噶尔大营谈判,大策零敦多布趁机将他们扣留下来。群龙无首的残存清军,被迫向准噶尔人投降,清朝第1次入藏作战宣告失败!战略上的轻敌,加上战术上的顽固,导致6000多清军死亡,而准噶尔军只伤亡区区几百人。


子屠龙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清军在那曲的惨败,其实就是清军轻敌,而康熙皇帝装逼装大了的结果。

1718年三月,驻守阿尔泰的振武将军傅尔丹即上奏朝廷,建议由自己和富宁安分别统领的北路军和西路军出阿尔泰山、巴里坤,直捣乌鲁木齐。威胁准噶尔在伊犁的大本营,迫使大策零敦多布从西藏回师,以收围魏救赵之功。

康熙皇帝认为此举过分冒进,而且动用北路军和西路军的数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军械,比从青海方向入藏的数千清军的花费所需更加巨大。

而且青海罗布藏丹津等奏报:“策零敦多布等之兵、自远路冲雪前来、士卒冻馁、马驼倒毙、沿途食人犬、俱徒步而行。三千兵内、厄鲁特之兵少。吴梁海之兵多。到者只二千五百。其余五百兵丁、皆疲极不能同到。”(《清圣祖实录》卷274,康熙五十六年十月,下同)受到这一错误情报的误导,康熙盲目乐观的做出了“策零敦多布等之兵,疲敝已极,未必满二千”的主观推断。康熙皇帝甚至夸下了:“二百余人,便可破之(准噶尔军)矣!”的海口。


1718年三月底,由色愣带领满洲八旗、绿营等官兵共2400名组成先头部队,于1718年三月下旬出发,五月十三日到达木鲁乌苏河(今通天河)以北。进军途中,他们遭遇大雪,损失了一些运输用的驮马。额伦特此时又派斥候送来书信,建议色楞到达木鲁乌苏河之后:“往察罕丹津处令伊遣人将准噶尔之兵诱来,俟所遣之人回信,然后进兵。”(《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六月)但色楞仍旧固执的率部继续孤军深入,他的理由冠冕堂皇:“准噶尔残害西藏、彼处人民悬望我师如望云霓,岂能刻缓?”(《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七年六月)

大策零敦多布手上那支百战精锐,在色楞笔下成了一群也“散处无纪”的乌合之众。他认为准噶尔军的战术“不过暮夜袭营、偷盗马匹而已。”他根本就没把额伦特的建议放在心上,反而担心额伦特抢了自己的头功。所以色楞所部抵达木鲁乌苏河后,一路沿河岸向西行进,最后在木鲁乌苏河上游的拜图地方渡河,出唐古拉山口,继续朝藏北那曲的喀喇乌苏(那曲河)方向挺进。途中,他又吸收了当地和硕特贵族卓里克图台吉博音马松等人率领的马队,兵员的增多令清军粮秣供应紧张,进军的脚步也慢了下来。

1718年七月二十日,色楞在抵达那曲喀喇乌苏河中游的那曲地方后,便停止前进。他一边指挥部下就地修筑石墙、壕沟等防御工事;一边派人侦探额伦特的动向,等候额伦特军赶到再合兵进取当雄草原。额伦特所部此时也正在寻找色楞的部队。

1718年六月十八日,额伦特率领清军后续部队四千余人从集结地木鲁乌苏河上游出发。1718年七月十六日,清军抵达喀喇乌苏河源一带,开始和准噶尔军小股部队发生交火。

额伦特从俘虏口中得悉,正有四千多准噶尔军从拉萨往喀喇乌苏河开来的情报。他一面遣人送信给驻兵于青海的内大臣策旺诺尔布,请其出师接应;一面率军渡过喀喇乌苏河后自西向东绕道,向唐古拉山口方向行进,以图和色楞会合。

1718年七月二十八日,额伦特终于在那曲营地和色楞所部会合。但是会师后的额伦特和色楞二人并没有精诚合作的气氛,反而为了该在何处设营拒敌争吵起来。

根据学者赵书彬的考证:清准喀喇乌苏之战的主战场,位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那曲县那玛切乡北的年扎村。此地所在的尼热山平均海拔4580米,由南北两座山丘组成,南山高,北山低,相对高度约50米。蜿蜒曲折的喀喇乌苏河就从两座山丘中穿过。尼热山东面为那曲河及河滩草地,南面为开阔的山间草地,西边沿山体有一条季节性小河流,四周开阔。色楞扎营的具体位置就处于较低的北山。额伦特见色楞部近河设营处仅据小山,四面受敌,提出不如还军渡喀喇乌苏河,营于对面山上。但额伦特的合理建议并没有被采纳。而侦知清军具体动向的大策零敦多布已经率准噶尔军主力悄然逼近。

1718年七月二十九日,4000准噶尔军与万余藏族士兵进至喀喇乌苏河南岸。大策零敦多布深知,清军虽然拥有子母炮等野战武器,但远道而来,粮秣供应不足,所以并不急于强攻,只是派兵在喀喇乌苏河南岸那座高出清军营地约五十米的南山筑起炮台,白天发枪炮射击,夜间则遣军偷袭清军营地,盗取马匹,借此削弱清军的进攻力量。两军隔河对峙月余之久,清军多次击退准噶尔军的袭扰,但士卒伤亡甚重,粮弹也消耗殆尽。

坐镇清军后方的内大臣策旺诺尔布,在额伦特、色楞两支部队行进之时,本应做好侦察和后勤运输工作,但他却呆在西宁无所事事。直到1718年八月,他才派出清军洮州土司杨如松部,押运粮草弹药前去寻找额伦特等人。这支运粮队伍在行进途中,被负责截断清军粮道的准噶尔骑兵击溃。与此同时,本应策应额伦特部行动的松潘方面清军,却因四川提督康泰统兵不力而发生哗变……

就这样,额伦特等人翘首以盼的援军和后勤物资再也无法到达。

1718年闰八月初一到初七,准噶尔军与藏族武装大举渡河。根据额伦特最后的奏报:“贼众大至,筑垒放枪以犯我军,我军粮乏,与贼固守,事在危急。”(《平定准噶尔方略》)缺粮少弹的清军陷入准噶尔军重围中,被迫杀马充饥,大批清军死于饥寒和疾病。就这样双方又对峙月余。额伦特劝说色楞举兵向北突围出去,但色楞却固执的选择坐守死地待援。

无奈之下,额伦特只好亲率数百兵士于1718年九月二十八日突围北撤。九月二十九日中午,这支残军被准噶尔军追上,额伦特战死,幸存的清军士兵抬着他的尸首逃回那曲营地。随后大策零敦多布假意停战议和,将包括色楞在内的清军指挥官诱骗到准噶尔军大营里扣下来,迫使群龙无首的清军士兵投降。这时那曲营地里的残余清军仅剩下不到千名而已,全部沦为战俘。这些战俘除了集中关押的428人,在班禅的斡旋下,得以被遣返回清朝外,其余包括色楞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因冻饿致死。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准噶尔军在此过程中付出的伤亡代价不过区区数百人。另一方面,四川方面提督康泰在进军过程中,被投诚准噶尔人的藏族喇嘛诱杀,全军尽溃。清朝第一次入藏作战,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冷兵器研究所


其实清朝和意准噶尔部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持续了将近七八十年。坦白说,这支蒙古大军如果不是人口少不足以提供年年战争的所需的兵员,无论是他骑兵的单兵素质或者武器装备皆不逊色于清军。

那曲之战发生在公元1716年,是清朝与噶尔丹死后的继任者策妄阿卜拉坦之间爆发的战争。噶尔丹死后,策妄与清朝议和,双方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但在1716年,策妄突然撕毁合约,突袭拉萨,很快占领整个西藏。康熙震怒,派遣当时的湖广总督额伦特出兵征剿。额伦特随即率领两千人的部队进入西宁,准备从西宁方向剿灭准噶尔军。

策妄阿卜拉坦有着和噶尔丹一样的征服野心和军事才能。他见清军气势汹汹,很快做出部署。一方面上奏朝廷,决意悔过,并保证立即从西藏撤出。另一方面,在清军入藏的必经之路那曲部署重兵,伺机埋伏。

在清军即将行至那曲的喀喇乌苏河时与准噶尔军遭遇。清军统帅额伦特轻敌冒进,指挥部队向佯装撤退的准噶尔军发起冲锋,很快便掉入了伏击圈。准噶尔军以数万人马在喀喇乌苏河一线阻击清军,另一支部队则偷偷绕道清军后方切断粮道。最终,在被包围了数月之后,清军两千余人全部阵亡。还有另外的几只救援部队也被全灭。那曲之战,清朝军队惨败,损失六千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