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歡迎各位關注華太師,風裡雨裡,我在等你。

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1854年,英、法、美三國領事與上海實際行政長官吳建彰談判,組織海關稅務委員會。此時的晚清政府,早已深受閉關鎖國政策的毒害,內憂外患,實際早已無力控制上海海關。1861年,隨著清政府確立總稅務司這個最高海關職位,中國海關管理權完全由洋人掌管。

在歷屆擔任總稅務司的洋人中,以來自英國的赫德任職的時間最久。在他掌權期間,雖有著大英帝國的野心,權勢範圍甚至涉及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但其本人卻是一個廉潔奉公,深得清朝官員信任的外籍官員。

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自赫德接管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後,不僅處理海關的稅務和商務問題,還插手中國內政,是個幕後外交家,清政府認為他是“可以信賴的顧問”,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教育軍事方面

京師同文館的建立經費就來源於海關稅收,同時推薦了負責人。它是清末最早設立的“洋務學堂”,以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為主要目標。並支援清政府購買軍艦,為後期北洋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二、 海關制度改革和完善

由於幾千年落後的封建腐朽制度,加上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被迫打開大門的清政府,海關機構只是個擺設而已。赫德上任後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兢兢業業,創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海關管理制度,並將其發展完善,內容包括稅收、統計、檢疫等各個方面。

三、 外交政治成就

赫德曾勸說清政府派人出國考察。同時參與《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和《辛丑條約》的等多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面對《辛丑條約》的鉅額賠款面前,他據理力爭,分析了當時中國嚴峻的形勢和所有的海關賬目報表,最終西方列強同意將賠款數目減少將近一半。除此之外,《北京條約》中英法要求賠償的1600萬白銀也全部由海關收入填補。他還利用關稅做抵押擔保,讓中國可以順利借到外債。

在赫德掌權的48年間,據不完全統計,為中國賺了約有10億白銀。海關也在後期逐漸成為清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和經濟支持!這都都得益於赫德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他本人的嚴格自律。而更具諷刺意義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內部各大派系勾引鬥角,貪贓枉法的現象盛行,這個由洋人一手遮天的海關機構卻是最清廉最有秩序的一個部門。據說海關機構裡面的工作人員學歷都很高,並採用西方公務員薪水制度,不同於清朝官員的複雜性,比如買官或者世襲保護。可見從某種程度上,赫德管理的海關杜絕了清朝腐敗制度對海關的滲透。

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在赫德“執政”後期,面對他一手打下來的“江山”,他曾先後培養他的兒子,弟弟接替他的職位,但都以失敗告終。這裡要說明赫德的婚姻情況,他娶了寧波船家女,並且生了三個孩子,生活甜蜜。赫德曾懇請慈禧太后,讓他加入中國國籍,但慈禧堅決否定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兩點:

一、 慈禧太后代表著封建王朝的頑固派,怎麼可能會讓一個手握實權的外國人入國籍呢?

二、 赫德不僅僅是表面上掌握財政大權的官員,前文也提到過,他還干預中國內政,如侵奪港口的引水權和郵政權,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侵略”。

慈禧很可能認為如果同意了,後期會變得難以控制,畢竟對老佛爺來說,“集權” 是根本。

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上海外灘上的赫德銅像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這位名垂青史的外國大臣,在中國歷史上開創的廉潔衙門,是個不可磨滅的功績。赫德在心裡一直堅持自己是“中國的僱員”,也算是中國的“同胞”。雖然專權專利,卻並沒有以權謀私。因此除了深受恭親王等清朝官員的信任,在百姓心中同樣很有名望,在他離職回國的那天,據說北京城聚集了上千平民為他送行,幾十年為帝國奉獻的赫德,並沒有要求多餘的酬勞,只是按法按律拿走了應得的薪水,其餘的全部交由清政府。回國後的赫德並沒有“閒著”,他仍繼續希望可以加入中國國籍,並致信慈禧希望通過變法圖強來改變中國。

娶寧波船家女為妻,清朝海關的洋人總稅務司,至死未加入中國國籍

赫德葬禮

1911年秋天,赫德帶著他曾經的“輝煌”與世長辭,臨死也沒有加入中國國籍成了他畢生最大的遺憾。隨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標誌著一個時代徹底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