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導語:楚國自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制度,與西周分封制度類似,為何只是被掣肘卻沒有分裂,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分析,成敗都是分治制度

作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強國之一,其鼎盛時期,地域最遼闊,人口眾多,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的國家,楚國是除了秦國之外,第二個擁有統一中原實力的國家,那麼楚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呢?楚國到最後也沒有分裂呢?

當然原因是眾多的,楚國變法不徹底,吳起變法在楚悼王死後就宣佈流產;楚國人才制度不合理造成人才外流;楚國政策不連續,沒有像秦國那樣“奮六世之餘烈”;楚國在對外戰略中,頻頻失誤,錯失良機等等,但筆者認為,楚國的分治制度是其不能統一天下、也沒有分裂的最關鍵原因之一,我們先來了解下分治制度。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西周的分封制度

我們都知道西周時期實行的標準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特點,就是階層劃分的十分清晰,在周天子之下各大治下的諸侯王都有著很大的自治權,就這樣的自治權的加持之下,諸侯王可以在自己封地內呼風喚雨,基本上在自己的封地之內,他就是像周天子一樣的存在。

尤其是到了周朝的後期,也就是戰國時代的時候,諸天子已經成為了形同虛設的一個天下共主,諸侯王也紛紛越過周天子開始以王位自居,諸侯國的權力比之之前更加強大,所以說分封制度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

這個弊端稍有不慎就是致命的,那就是在諸侯王擁有著極大自治權的情況之下,一個原本是一個整體的王朝很容易分崩離析,畢竟權力就像是毒藥,一旦容器出現裂縫,那麼毒藥就很容易擴散,所以在權力方面的爭奪,各個諸侯王前仆後繼的,因此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秦國的秦武王一舉消滅了周朝,從此整個中原地區幾乎全部成為了七大諸侯國的天下。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可以說,西周的統治是成也分封敗也分封。除了西周之外,在戰國七雄當中也有一個國家,它所實行的基本政治制度與西周的分封制度是非常類似的,那就是楚國的分治制度,可是在這裡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現象,那就是西周實行分封制度最終以分裂作為了王朝的結局。

可是楚國並沒有走向分裂,哪怕是國內的各大勢力之間的權力再怎麼膨脹,哪怕是他們之間再怎麼水火不容,楚國最終也僅僅停留在掣肘的層面上並沒有走向分裂,那麼為什麼極其相似的政治制度最終卻獲得了不一樣的結局呢?

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楚國從立國開始就實行分治,就像是西周從立國開始就實行分封制那樣,卻為何沒有出現周朝最有中出現的那種分裂的局面呢?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這兩種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分封制度的基本特點

關於分封制度的基本特點,筆者以上已經提到過了,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度它不僅是給予了諸侯王極大程度上的自治權,更重要的是這些諸侯王平時只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賦稅並且在戰爭的時候維護周天子的安危就可以,這樣的義務實際上是非常小的,所以說在分封制度之下,我們可以看作是權力大於義務的。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當中原地區被周朝平定之後,戰爭並不時常發生,實際上後來我們所熟知的那些爭鬥幾乎都出自於周朝內部,因此在那種情況之下,諸侯王並不需要經常性的動用自己治下的軍隊,他們只是需要向周天子繳納賦稅。

但是到了周朝後期,周天子漸漸地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權,這樣的賦稅也名存實亡,所以在沒有義務的驅使的情況之下,諸侯王手中的權力更加容易膨脹,同時他們雖然屬於周天子這樣的一個天下共主所支配,但是他們本身之間並沒有多少聯繫,在分封了土地之後,在獲得了封號之後,他們的很多利益都不需要周天子給予,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可以通過自身在國內的一些運營來獲取實際利益,這就讓諸侯王之間的聯繫相對較少。

也就是說,在西周時期,周天子和各大諸侯王之間雖然保持著一種比較緊密的關係,可是各大諸侯王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除此之外,周天子在將絕大部分權力分封給諸侯王的時候,單憑藉著他對於周朝中心地段的控制並不足以抵禦一切的突發狀況。

同時,如果想要周朝強盛的發展,就離不開諸侯王所創造的利益,由此來看,周天子對於諸侯王的依賴程度要比諸侯王對於周天子的依賴程度要高。如此一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天子對諸侯王的依賴就會成為諸侯王手中的把柄,以至於到後來的時候周天子雖然對於某些諸侯國的行為非常憤怒,但是想要征討他們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就比如說楚國自立為王,那個時候才是春秋時期,周天子對於各大諸侯王的控制權還沒有削弱到極致,但是憑藉著周天子本身卻並沒有辦法發動任何的進攻,他只能夠依靠他治下的各大諸侯王,可是在那個歷史時間段內,沒有一個諸侯王願意為周天子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所以周天子也就只能忍氣吞聲的看著楚國稱王。

所以說在分封制度之下,它不僅是要面臨著分裂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它對於這種分裂毫無辦法,這也就導致了它最終必然會出現分裂。

​楚國的分治制度與西周分封制度有很大不同

而楚國的分治制度則與西周的分封制度的特點有著很大的不同。分治制度主要分為兩點,第一點是給予楚國立國以來在自己國內誕生的貴族以強大的權力,這些貴族可以說是楚國土生土長的老氏族,在楚國擁有很高的地位,同時他們也享有很大的權力。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第二點,是給予那些被楚國消滅掉的諸侯小國以王族分支的帽子,讓他們變成楚國王室當中的一員,並且保留他們原先的部分實力,同時讓他們死心塌地地為楚國王室服務。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楚國的分治制度雖然在形式上與分封制度非常的類似,但是實際上它並不是一種本能上的分封,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把國家權力劃分出去,並沒有將國家的土地劃分出去,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某些勢力的地位。

比如說我們上述提到的那些老氏族,他們因為在楚國的地位非常的崇高,所以本身就具有著其他勢力所不具備的權力,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像西周那樣,因為建立了一個王朝而主動地將國家的權力分封給某一部分人。

舉一個並不是十分恰當的例子,比如說在東漢的時候,我們知道東漢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當中是外戚專權最嚴重的一個朝代,每一任皇后的變動、每任皇太后的變動,都會帶動一個家族的崛起。比如說鄧綏做皇后之後鄧氏家族隨之崛起,王政君成為太后之後,王氏家族同樣崛起,許平君因為與漢宣帝情真意切,許氏家族在東漢也享有極高的地位……所以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因為家族中的某一些人在朝廷當中身居要職,如此在可操作的情況之下,這個家族很容易崛起。楚國的老氏族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如此大的權力,與我們上述所提到的東漢時期的這些情況比較類似。所以說這些老氏族們手中的權力其實依賴的是楚王,他們雖然有著極高的自治權,就像是江東的項氏一族一樣,他們甚至可以組建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們本身的榮辱卻與楚王是分不開的。

​皇權和相權之爭,最終皇權戰勝相權

再舉一個例子,老氏族和諸侯王之間的差距就如同後世發展當中丞相與內閣的差距一樣。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相權和皇權一直都在做鬥爭,最終皇權取得了勝利,在明朝的時候直接廢除了丞相制度,之後出現了內閣。

內閣其實作用與丞相區別並不大,可是它與丞相卻有制度上的本質差別;丞相是一個政治制度所確立的一種國家管理的等級,它並不是皇帝能夠直接左右的,所以皇權和相權才會在古代歷史上出現那麼長時間的鬥爭。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可是內閣制度並不一樣,其沒有明確的制度進行加持,也就是說,沒有明文規定有人要去擔任內閣首輔,它只是為了保障君主處理事情的效率而增加了那麼一種機構,通俗點講,內閣擁有多大的權力很大程度上要看皇帝的心情,而楚國分治制度之下的老氏族也是如此,他們並沒有明確的制度進行約定,他們手中的土地也好、他們所擁有的自治權也好,大部分都依賴於楚王。

可是分封制度之下的諸侯王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有分封制度所確立的那麼一種明確的國家等級,或許諸侯王一直在變,但是諸侯國必定存在。可就老氏族而言,這個家族的掌控者與這個家族一樣隨時可能被磨滅,所以他們的利益本源是依靠楚王的,如果他們從楚國分離出去,那麼他們將什麼都不是,所以這些老氏族不能也不敢脫離楚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楚國到了後期依舊能夠爆發出強大作戰能力的一個原因,因為他們本身的榮辱與楚國的榮辱是一體的,而諸侯國到了後期,因為自身的一些發展和運作已經脫離了周天子的掌控,周朝是否存在對於他們的影響並不大,所以在秦國消滅周朝的時候,並沒有人願意幫忙,而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如果這個強大的載體不見了,自然而然的組成這個國家的每一分子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即使這些貴族之間的權力爭鬥如此反覆,他們平時的掣肘也異常的嚴重,但是當楚國這個國家存在生死危機的時候,他們還是需要團結一心,共同抵抗外來的敵人的,不然當楚國覆滅之後,這些貴族的地位就不再被承認了。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楚國的權力雖然被瓜分,卻不願意分裂

其次,還有一個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楚國作為一個諸侯國,我們雖然說它地大物博,但是這種地大物博的評價,是相對於其他諸侯國的土地面積和自然資源來說的,它其實並不能夠與西周這樣的一個王朝相提並論,西周作為那個時間段中原地區的霸主,它本身擁有著廣闊的疆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所以在此基礎之上,它分封出來的諸侯國才具有一定的基礎實力,才能夠在後來自立為王的情況之下,在脫離西周支持的情況之下依舊能夠自己發展,依舊能夠在國內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循環。

可是楚國本身就是一個諸侯國,它如果在國內繼續分裂的話,那麼每一個分裂勢力所能夠佔據的資源那是極少的,在這種擁有極少自然資源加持的情況之下,很難在天下大爭的歷史時間段內生存下去。

畢竟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列強環繞,一個並不能夠佔據很多自然資源的勢力是不可能長久的發展下去的,所以在當時那個歷史環境的影響之下,楚國的那一部分小勢力只能夠緊靠楚國這座大山才能夠有著長足的發展。

換句話說,雖然他們瓜分的是楚國的權力,但是也只有楚國還在才能保證他們的地位還在,因此,哪怕是到最後他們的掣肘已經十分的嚴重,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家族願意從楚國分裂出去,因為對於那些家族來講,分裂就等於滅亡。

從楚國分治制度角度,看楚國為何只是被掣肘而沒有分裂?成敗是它

綜述

筆者認為,楚國之所以沒有像西周那樣落得一個分裂的局面,與它本身制度的特點以及國家的性質有著很重要的原因。實際上對於西周來講,是成也分封敗也分封,對於楚國來講是成也分治敗也分治。

楚國之所以會確立分治的制度,是因為在春秋時期自立為王能夠供它學習的政治制度只有西周的分封制,因此,作為一個獨立於西周之外的個體在西周大的政治環境的影響之下才會確立分治制度,並且走上一條極其難以改善的道路,這就是為什麼楚國在一直以來的發展進程當中從來沒有進行過變法的原因。

確立了分封制度的西周沒有辦法進行改革,最終只能夠分裂,同樣的確立了分治制度的楚國最終也只能夠走上掣肘的道路。

其實說白了,掣肘就是等級比較低的分裂,其雖然沒有分裂那麼影響巨大,但是楚國之所以會滅亡也是因為各大家族之間的掣肘,在楚國抵抗秦國的最後那段時間裡,其實是可以戰勝秦軍的,就像之前戰勝李信那樣戰勝王翦。

但是在王翦選擇避戰的前提之下楚國卻因為掣肘鬆懈了!暫時停止掣肘而團結起來的老氏族再次恢復到了原先的爭鬥局面,這才讓秦國抓住了把柄並且最終一舉消滅了楚國,所以雖然楚國並沒有走上分裂的道路,但是也從來沒有避免過掣肘。


參考文獻:《戰國策》、《左傳》、《史記》、《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