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育兒知識、早教方法、教養智慧、親子閱讀,父母掌握一點,孩子受益一生。教子探討無止境,讓涵哥和您一路同行...

「涵哥談家教」孩子成長的特級老師、 母親進階的無牆大學 、 家庭幸福的全科顧問!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晴兒前天下午發了兩次怒。

  第一次,她和她媽媽說話的時候,我也說了句話,無意間打斷了她們(晴兒當天上午剛鄭重地表達過,在她和媽媽說話的時候,我不能去插話,不然她就會忘了說到哪裡了)。

  小孩生氣可不得了,我道歉也沒用。

  在我和老婆打羽毛球的時候,憤怒的晴兒,端著一個接滿水的玻璃瓶,怒氣衝衝地過來潑我。

  我閃開了,繼續和老婆打羽毛球。

  晴兒又去接水,繼續潑我。

  如此潑了四次。每次我都閃開了。

  第四次,她失手把玻璃瓶也扔到地上了,碎了一地。

  晴兒跑了。

  老婆去打掃,我到臥室,看到晴兒正在哭,就對她說:晴兒,你把玻璃杯摔碎了,但我相信你不是有意的。我不會怪你的,媽媽也不怪你。剛才我無意間打斷你說話,你很生氣,是不是?

  晴兒哼了一聲,去另一個房間了。我回書房了,讓老婆去安撫一下晴兒。

  過了一會兒,晴兒竟然大哭著跑到書房了。

  我把她抱起來,問她怎麼了。

  她說:媽媽剛才兇我了。

  我問:媽媽為什麼兇你?她說了啥?

  晴兒說:我不知道她說了啥,我就看到她兇我了……

  我安撫她了幾句,然後邀請她下跳棋。她欣然應允。

  玩了一會兒,又因為一些小事,晴兒又生氣了(估計是媽媽剛才兇她,她心裡還有股氣沒釋放)。

  她抱著玩具大象,照著我旁邊一個紙箱踹了兩腳,跑了。

  跑了之後,她又空手回來了,奮力搬起那個很重的紙箱,不顧我阻攔,把紙箱翻了個跟頭,東西掉出來了,她這才心滿意足地跑了。

  我覺得挺可愛的。

  

她很暢快地釋放了她的攻擊性,我不僅沒有生氣,還替她高興。

  再來說,晴兒當時為什麼哭著跑到我這邊了。

  老婆後來告訴我,她當時問晴兒,是不小心把瓶子摔了,還是故意摔的瓶子?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晴兒沒說話,老婆就口氣變重,又問了一遍。晴兒還沒說話。

  老婆怒了(晴兒不回答她的問題,讓她怒了。晴兒不回答,是因為被她的語氣嚇壞了),氣勢洶洶地又質問了一遍。

  晴兒就撒腿跑書房這邊了(後來晴兒說是因為玻璃杯上有水,太滑了,失手掉的,不是故意的)。

  我允許晴兒生氣,允許晴兒釋放攻擊性。我不怕把孩子慣壞,也相信慣不壞。我不希望她這麼小,就開始壓抑很多負面情緒。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有個心理諮詢師同行,有不同看法,她說:她是絕不容許孩子對自己表達攻擊性的,她認為孩子這樣是大逆不道,絕對不可以!

  她舉例說:

  有一次,三歲的女兒氣呼呼地衝到臥室,嘴裡嘟囔著:我要打爸爸,我要打爸爸……

  然後女兒找了個小掃帚,衝出去要找爸爸算賬。沒想到,爸爸見狀大怒,隨手操起一根握力棒,衝過來,做出要打死女兒的樣子。

  女兒嚇得癱倒在地,掃帚掉了,都說不出話了。呆呆地,也沒有哭。

  她見狀就教育女兒:不管什麼原因,絕不允許你打爸爸!這是大逆不道,聽到沒有?

  她覺得女兒就應該這樣教育,不能讓孩子無法無天。

  我說:

  你女兒內心憋著一股氣,本來是要釋放出來的,結果受到這樣的驚嚇,憋回去了,對身心都不好吧?

  她內心受到了驚嚇,不但沒有被安慰,還被教育,那她以後在這個家,就得察言觀色,活得缺乏底氣了吧?

  孩子才三歲,就算打爸爸一下,也不會多疼,而且明顯是爸爸先欺負她了,她才反擊的。讓孩子打一下,有什麼大不了的?

  你教育她不要打父母,但可能造成的結果就是,以後別人欺負她,她也不敢反抗了吧?

  不過,大家(都是心理諮詢師)都認為我這是歪理邪說,認為絕對不可以攻擊父母,哪怕只是個三歲的孩子。

  但我堅持認為,做父母的,必須要容許孩子攻擊自己。這樣孩子才能發展出攻擊性,才能有生命活力!而且也只有父母容許孩子攻擊自己,孩子的身心才能茁壯成長。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上圖是著名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的容器理論,大家可以看到,大家可以看到,好的父母,是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然後把這個負面情緒淨化後,再還給孩子。孩子就是這樣在愛與包容的環境下,逐漸形成堅實健康的人格。

  而不被父母包容的孩子,只能發展出假自我!

  只是在現實中,少有人做孩子的容器。別說孩子投射的負面情緒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包容和淨化,反過來,父母還往往會把自身的負面情緒投射給孩子。

  很多父母不僅不是好的容器,反而是把孩子當容器、當情緒垃圾桶,肆意向孩子傾瀉大量的負面情緒。

  孩子是一個天然的“好”容器,可以接納父母的各種負面情緒,而不會去攻擊父母;但是他們太小了,沒有力量去分辨這些情緒,也沒有能力去消化和淨化這些情緒,他們只能儘量給父母愛,然後把這些有毒的情緒都放到自己內心裡,讓自己日日忍受各種毒藥的折磨。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我不是這樣的父母。我容許孩子攻擊我。

  比如,晴兒三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我帶她到廣場玩。回去的路上,我嫌她走得太慢,就對她說:小蝸牛,你快點。

  她說:你再說一遍。

  我又叫了一聲小蝸牛。她又讓我再喊一遍。我又喊了一遍。

  然後她舉著礦泉水瓶衝過來,殺氣騰騰地說:我打死你……

  我嚇得趕緊跑,晴兒在後面奮力追趕。我只好慢下來,她拿空礦泉水瓶砸了我兩下,不許我再叫她小蝸牛。我向她道歉,並保證不再叫了。她的攻擊性釋放了,不再對我有怨氣了,還讓我幫她拿瓶子。

  (我最初沒想到她前面讓我重複,是在警告我。我還以為她覺得小蝸牛好聽,後知後覺呀!

  她跟誰學的呀?明明不喜歡我這樣叫她,還讓我重複。朋友提醒我,估計是跟老師學的。想想覺得有道理。)

  我允許孩子攻擊我,那將來別人取笑她的時候,她就敢於去維護自己,而不是隻會哭或忍氣吞聲。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還有一次,我帶晴兒看了《哪吒》後,覺得晴兒很可愛,就對她唱歌:“小妖怪,真可愛。媽媽疼,爸爸愛……”

  沒想到,晴兒非常生氣、委屈,她抗議說:我不是小妖怪,我才不是小妖怪……

  我說:小妖怪挺好玩的呀。哪吒就是小妖怪。

  晴兒直接動手打我,還說:我不是小妖怪,哪吒壞孩子……

  我就再也不說她是小妖怪了。

  這些還都是主要怪我的事例。還有不少事情,真的不是大人的錯,是孩子自己的期望落空而已。但在這時候,我依然允許孩子攻擊我。

  比如有一次我們坐高鐵,過安檢的時候,晴兒手裡一個小包,我們幫她放到安檢機上了,然後晴兒大怒(那時候才兩歲多),哭鬧起來,她原本想自己把小包放安檢機的。

  她在地上哭鬧,不站起來,引起了不少人圍觀。我們只是在旁邊看著,儘量安撫著,允許她哭鬧。這樣哭鬧了二十多分鐘。她才平靜下來。

  還有一次,她三歲多,出地鐵時,我們怕那個門很快會關上,就直接把她抱起來快速通過了。晴兒又哭鬧起來,她是想自己通過的。所以又哭鬧了二十多分鐘。我們只在旁邊守護著她。沒有去指責她。哭完就好了。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我們沒有因為晴兒哭,就覺得我們做父母太失敗了,沒有因此崩潰,也沒有因此指責她。我們允許她哭鬧,允許她憤怒,允許她攻擊我們。

  就像比昂所說: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什麼意思呢?就比如說:

  有一天,媽媽拒絕了孩子的某個要求,比如不給孩子吃糖或冰激凌,三歲的孩子生氣地說:媽媽,你是個壞媽媽!

  然後這個媽媽無法包容這句話,聽到這話,她可能出現這三種反應:

  (1)“退縮”。就是很頹廢,有些心灰意冷,退縮地說:那我不管你了,你想幹嘛幹嘛吧,就當我不是你媽媽了。

  孩子聽到這話,就會很恐慌,不敢再對媽媽表達攻擊性了。

  (2)“垮塌”了。比如她為了照顧孩子,放棄工作,當起了全職主婦,天天在家做家務,陪伴孩子,一心想把孩子照顧好。結果婆婆就很瞧不起她,說她年紀輕輕就不去上班,天天在家,太懶了。哪有這麼懶的女人?老公也受影響,看不起不去工作的她。

  她忍受著這些白眼,只為給孩子一個好的童年。沒想到,孩子說了“你是個壞媽媽”這句話。聽到這話,她就直接崩潰,人格坍塌了,那一刻,就恨不得去死了,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了。

  孩子看到媽媽情緒這麼崩潰之後,就會嚇著了,以後再也不敢隨便說話,和媽媽說話就得小心翼翼了。

  (3)“報復”。就是孩子說媽媽是壞媽媽後,媽媽惱羞成怒,把孩子按到地上一頓痛打,並怒罵: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你居然對我說這樣的話,你還有沒有良心?

  噼裡啪啦把孩子揍一頓,孩子自然更恐懼了……

  不管是退縮、垮塌,還是報復,或者其他非包容性行為,都會讓孩子恐慌和壓抑,從此再也不敢對媽媽毫無保留地表達心聲,更不敢對媽媽表達憤怒了,也不敢理直氣壯地對媽媽提要求了。

  他會把自己的慾望壓抑下來,憋著不敢說,長大以後,他想要什麼東西,甚至喜歡哪個女孩,他都不敢再輕易表達了,生怕出現他無法承受的後果。

  所以,孩子很乖,並不一定是好事。可能只是缺乏一個抱持性環境,不得不壓抑了自己。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面對孩子的攻擊,我不會退縮、垮塌和報復。

  實際上,晴兒在兩三歲,和四歲多這兩個階段,都有很明顯地排斥我的傾向。就是莫名地排斥我。只要媽媽陪,不要爸爸陪,甚至不讓我靠近,靠近就說我“壞爸爸”、“屁爸爸(跟一個動畫片學的)”。面對這樣的排斥,我也沒有生氣,允許她這樣對我。這個階段過去後,晴兒還是很樂意與我合作的。

  很多家長會選擇報復,這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失去天然的底氣,不敢再在父母面前理直氣壯地做自己,日後就會成為一個很抑制自己慾望的人。

  所以,我允許孩子攻擊我。

  當然,允許孩子攻擊我,並不是說,孩子無論怎樣攻擊,我都應該不閃不避。我會見機行事。一般的攻擊,我都選擇承受。畢竟她只是個四歲的孩子。但破壞性大的攻擊,我該躲就躲,該制止也會制止。但這個制止,不是喝止!比如她要打我的頭,我會抓住她的手,說:頭不能打。你可以打手或者胳膊。

  或者她要摔一個貴重物品,我會攔住,換一卷衛生紙或不怕摔的東西讓她摔。

孩子,我允許你釋放自己的攻擊性

  心理諮詢師黃玉玲說:

  自我壓抑,習慣性討好,沒有界限,拼命付出……

  如果在以上現象裡,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麼很可能是,你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將對外的不滿轉向了自身進行自我攻擊,沒有很好地活出自己的攻擊性。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也多次闡述過活出攻擊性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認為,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種基本動力,但我們太多關於美德的邏輯是,反自戀,反性,反攻擊性。

  活出攻擊性的人,關係是享受;

  悶住攻擊性的人,關係是累贅。

  你在某一個領域活出了攻擊性後,你在這一領域的效率,會非常驚人。

  攻擊性從“我”發出,以各種形式,伸展到“你”這兒,如果被“你”接住,即回應,就會變成生命力,可以想象它是白色或色彩繽紛的。當沒有被接住,或被忽略,或被拒絕,都會變成破壞性,可以想象它是黑色的或各種冰冷。

  活出自己,可以大致理解為自我實現。這個過程中,你要展開帶著攻擊性的生命力,最初恐懼被報復甚至被滅,初具力量後,又會因傷害他人而內疚。恐懼和內疚都能化解得ok後,生命力才真得以自由流動。這個過程不易。

  我願意做接納孩子攻擊性的父親,不讓孩子因為釋放攻擊性而恐懼或內疚。從而成長為一個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人。

  你呢?

  當然,也有人說:你這樣縱容孩子,孩子到社會上會不會也無法無天,去攻擊別人?

  這個是不會發生的。就像在家零食隨便吃的孩子,在外面不會去眼紅別人的零食。在家裡絕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在外面面對零食,更難剋制。

  允許孩子表達攻擊性,孩子的攻擊性在家就釋放出來了,所以到社會上,反而會很友善,而且也不軟弱。

  如果孩子的攻擊性在家裡被壓抑住了,反而更容易在外面釋放。那些愛打架的孩子,往往都是在家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當然,在家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到社會上,也可能會成為任人欺負的受氣包。

  愛與自由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情商更高。不欺負別人,也不會輕易被別人欺負。

涵哥分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涵哥每天都會為家長帶來專業的孩子成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涵哥的今日頭條!孩子教育問題私信涵哥必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