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也是太陽捕獲的星球,為什麼有人說太陽的年齡沒有地球大?

扭轉科學


沒有任何證據認為地球是被太陽捕獲的,更多的證據認為地球是太陽系形成時,太陽吸積後剩餘的一點點較重的渣滓形成的。

地球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0.0003%,也就是33萬分之一,所以說是太陽形成時剩下的一點渣滓毫不為過。

為什麼說地球是太陽系形成時剩下的一點較重的渣滓呢?太陽系八大行星以及太陽本身的密度可以證明。

太陽是個巨大的等離子體,密度當然不大,只有1.408克/cm^3。然後我們按從小到大排列,各大行星的密度分別為:土星0.70g/cm^3;木星1.34g/cm^3;天王星1.58g/cm^3; 海王星2.30g/cm^3;火星3.95g/cm^3;金星5.2g/cm^3; 水星5.4g/cm^3。

而我們地球密度為5.518g/cm^3,在太陽系成為當然的單位重量級老大。

所有的恆星系統都是生成於一坨巨大的分子云(星雲)。所有的星雲開始都很稀薄,稀薄得比月球表面高度真空還稀薄許多許多倍。

如瀰漫星雲密度只有10~100個原子/cm^3,而月球表面空間環境真空狀態比地球人造真空高許多倍,密度還是有地球大氣的十萬億分之一,每立方厘米達到80000個原子。

這些星雲在自身引力下會慢慢聚集,經歷億萬年緩慢變化,密度會越來越高。當重大天體事件發生時,如超新星大爆炸,黑洞碰撞等事件造成的引力波動,會擾動加快星雲的收縮。當中心引力漸漸加大,形成坍縮之勢時,不均衡的騷動就會使星雲旋轉起來,離心力作用使星雲漸漸形成恆星吸積盤,在這個巨大的吸積盤裡,中心恆星漸漸形成,邊邊角角在碰撞中會形成行星和小天體。

我們太陽系在形成時,中心的太陽吸取了99.86%的質量,剩下的0.14%就被八大行星和許多的矮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等瓜分,地球有幸分到了0.0003%的質量。

太陽形成時會產生強大的恆星風(帶電粒子),將身邊尚未被吸積的殘渣餘孽吹走,越輕的物質就吹的越遠,越重的物質就吹不太動,只能環繞在身邊。

這樣就形成了類地行星(有岩石硬殼包裹的行星)在太陽系內環,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而遠方的都是氣態行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

科學分析表明,地球年齡在45億歲左右,而太陽年齡在46億歲~50億歲之間,這是天文學界絕大多數科學家的共識。

似乎還沒有哪位有影響的天文學家說過地球年齡比太陽大的話,不知這位題主從哪裡聽說,願聞其詳,再做討論。

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應該是太陽系土生土長的,也沒有看到比較有影響的科學論述,認為八大行星有哪顆可能是太陽捕獲的。

地球在形成初期,還與一顆叫“忒伊亞”的星球撞了一架。

撞擊後,火星般大小的“忒伊亞”大部分融入了地球,使地球質量和體積增大一成左右,而地球和“忒伊亞”被撞上天的熔岩物質共同生成了月球,這樣地球和月球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血脈相連相依相伴了四十多億年。

這個“忒伊亞”是個什麼來頭呢?是不是太陽系外來的流浪星球呢?迄今沒有這方面的證據。更多的可能是太陽系形成初期,星球軌道還極不穩定,或許是距離地球軌道不遠處形成的一顆行星,被雙方引力吸引到一起吧。

地球經歷了這一撞,雖然被撞歪了脖子,使自轉軸與黃道面傾斜成了66°34′角,但卻因禍得福,不但壯大了自己,還從此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為生命的孕育和世界從單調變得多姿多彩創造了條件。

這是多麼偉大的一撞啊,沒有這一撞,很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你我他,也沒有今天千姿百態的生態世界。

地球是太陽系的親生兒子,不是外來星球,請大家記住這一點。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


這種說法的邏輯是這樣的,從恆星和行星的誕生說起,起初宇宙裡有大量的氫元素,某一個有質量的東西因為引力作用,把氫元素聚在一起,越聚越多,質量越來越大,達到一個臨界值發生氫聚變,出現恆星。恆星聚變直至殆盡,質量較小的聚變到氦為止,其中有一部分質量較大會繼續聚變,直至產生鐵元素,因為鐵元素之前的元素聚變釋放能量,鐵元素之後的元素聚變吸收能量,恆星開始產生鐵元素就預示著恆星開始死亡了,但也不是瞬間死亡的,恆星內部的高溫還能支持鐵元素繼續聚變,產生金銀銅甚至鈾釙等元素週期表更靠後的元素,然後他坍塌爆炸了,爆炸的碎片到處亂飛,其中有一塊叫地球的被一個叫太陽新興大氫氣球捕獲。所以理論上講這種說法有道理,因為地球上有大量的碳氮氧鐵甚至鐵以後的元素存在,這都是現階段的太陽無法產生的,太陽現階段只能產生氦,這說明地球是一個遠比新太陽古老而且巨大的恆星遺留下來的殘骸。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太陽最初是怎麼捕獲氫成為恆星的,他也得有原始質量啊,人家起家的時候也是得個質量非常大的傢伙,沒準原始太陽來自更古老的恆星也說不定


嘮點大實話


太陽和地球形成的那會人類不在現場,這點令人感到非常的遺憾。所以一切關於太陽和地球的起源問題只能靠我們去推測了。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地球是太陽捕獲的星球,是個“外來戶”;也沒有證據說地球的年齡要大於太陽的。

圖示:太陽和地球

雖然太陽系形成的時候,科學家也不在現場。但是科學家根據太陽系形成後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還原出了太陽系的形成過程。現在最受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太陽系起源於星雲。大約在46億年前,太陽系所在的位置還沒有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太陽和行星等天體,那裡只有一片虛無縹緲的星雲。科學家把這片星雲叫做太陽星雲。


圖示:太陽系的形成

某一天,這片星雲開始轉動起來,星雲內部的物質開始向中心坍縮,最終太陽在星雲的中心形成了。年輕的太陽形成的幾百萬年以後,在太陽的周圍的那些殘留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相互吸引,逐漸形成了塵埃物質。這些塵埃物質又相互聚集,體積越來越大,形成了太陽系中最早的岩石。這些岩石相互碰撞不斷結合,最終形成了太陽系中包括地球在內的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圖示:太陽系形成初期

這就是科學家還原出的太陽和地球形成的過程。根據星雲說,地球形成的時間是晚於太陽形成的時間的。並且和地球同期形成的還有水星、金星和火星。它們也是太陽系內的行星。因此,如果我們說地球是太陽捕獲的“外來戶”,那麼這三顆星球是如何而來的呢?也是太陽捕獲的嗎?很顯然這種說法講不通的。而且通過對地球最古來的岩石證據表明地球起源於大約45.5億年前,略晚於太陽形成的時間。

圖示:早期地球形成的過程

其實,我認為還有一個證據表明地球和太陽系中的其它星球是同一起源而不是被太陽捕獲的“外來戶”,那就是水。水幾乎存在於太陽系的所有天體中,從內側的水星一直到太陽系外側的柯伊伯帶,可以說水是無處不在的。這不正說明了太陽系的所有天體起源於同一片星雲物質嗎?

因此,地球根本就不是太陽捕獲的星球。它就是太陽系中一顆“土生土長”的行星。


兔斯基聊科學


太陽的年紀應該比地球小一點的,當然這個也得看標準,看你怎麼認定和計算,不過地球年紀大於太陽的可能極高,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地球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成分都不是來源於太陽的,太陽最初就是氫氣團,沒有可能形成地球的大部分重元素的,地球的大部分重元素是比太陽早的多的恆星的產物,這些比太陽早的多的恆星經過核聚變生成的許多重元素,至今太陽還沒有生成呢!地球的最早地核可能是遊蕩於宇宙的其他恆星爆發以後形成的固體石頭,被太陽捕獲以後,圍繞太陽旋轉,其他星際空間的遊蕩的固體塊體不斷被吸附形成了地球,所以大家應該明白地核的形成是遠早於太陽的,但是地球的其他結構例如地幔和地殼可能比太陽晚,地幔結構也可能比太陽早,這個得看具體情況。

如果現代人們能夠檢測出地核由什麼組成的,就可以搞清楚地球最早是由什麼過程形成的,如果是由黃金這樣的金屬形成的地核,地球就是有可能由中子星碰撞形成的金屬核不斷吸引其他物資形成的,但是如果地核是鐵核,它就是由超新星爆發形成的。


血山飛蟲


首先你得這個觀點就是錯誤的,經過現代科學證明宇宙中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基本上都是在都是在星雲中。逐漸演化生成的。

根據宇宙大爆炸學說,宇宙形成的前期,宇宙空間基本星雲和塵埃。如果沒有偉大的萬有引力,這一片一片的塵埃和星際氣體可能永遠的漂浮在宇宙中。

可是引力就像一個個無形的手,把這些氣體和塵埃掌控在手心,然後在手裡不停的把玩,就像不停的揉的核桃一樣。大部分氣體星雲形成了恆星,塵埃生成了固體巖質狀的行星。



這個過程相當漫長,根據科學家探測的同位素衰變週期推算,大約都要幾十億年。

其實太陽和行星都是中國宇宙誕生之初同時存在的。只是他們是不同的物質成分,在引力的作用下會產生不同的星際物質。


至於地球是不是被捕獲得,這個可能性不大,行星基本都是和所在的恆星系同時在同一片星雲塵埃產生的。

當然也會存在個別行星是被捕獲的,比如兩個不同的恆星系由於某種原因相互碰撞,一個行星被另一個恆星系捕獲。這種情況在宇宙中肯定會有的。

宇宙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無數可能性。因為宇宙太廣袤。

如果說地球比太陽年齡大,這是需要科學依據的,目前好像沒有聽說過。


奇文影視


太陽和地球誰先誕生呢?

太陽和地球一樣是同時誕生於一次宇宙星系大爆炸,而沒有先後。

因為所有的星球都是在那次宇宙星系大爆炸中產生 ,這是宇宙銀河系的規律與現實。星系從收縮到爆炸這是所有星球共同的命運。

沒有那個星球能夠例外。

那麼太陽是一個炙熱的高溫星球,而地球不是,這麼大的差別怎麼會誕生於同一個時間呢?

地球在宇宙大爆炸時,也是一個小太陽,和太陽一樣,這個我們可以剝掉地球的皮看看地球內部炙熱的岩漿就能夠恍然大悟。

為什麼地球外殼會冷卻,而太陽不會呢?

我們知道一桶熱水和一滴熱水誰冷卻的快呢?顯然是一滴熱水冷卻的快!

這就是太陽和地球的比例。

極寒的太空能夠把冷傳遞給地球,使地球冷卻,那麼也可以把冷傳遞給太陽叫太陽表面也冷卻,那為什麼太陽沒有冷卻呢?

我們知道,太空的冷只能傳遞到地球的表面,而使表面冷卻,而這個表面又隔離了冷的傳遞,而使地球內部仍然處於高溫溶岩狀態。

那麼太陽有沒有這層隔離層呢?

有!

太陽表面有一層厚厚的炙熱的氣雲,而炙熱的氣雲阻隔了冷的傳遞,而不使太陽冷卻的太快。

但是終究有一天會冷卻的。

這就是太陽到了衰老期。

當然地球也會衰老。

但是星系的重造,又會重新開始!

星系緩慢的收宿,收縮到一個極限,爆炸就開始了,炙熱的岩漿四面八方的噴射出去,產生新的星球,宇宙又重新開始!


雲天廣闊


第一句後面應該是個問號吧←_←

地球並不是太陽俘獲的星球,有沒有正經的人說過太陽的年齡沒有地球大,你聽誰說的你打他눈_눈

按照目前的主流觀點,太陽大約誕生於45.7億年前,而地球和其他行星則大約誕生於45.4億年前,基本上屬於同時期誕生的。

在太陽系的原始星雲裡,物質慢慢聚集形成太陽,隨著向內擠壓最終點燃了核聚變,同時產生了輻射和太陽風則阻止了氣體雲繼續向內坍縮,並各自凝聚形成星體,並在漫長的歲月中清理各自軌道上的碎片,最後在內層物質密集的區域形成那現在我們所見的各大行星和小天體帶。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表明地球是從太陽系的原恆星盤中誕生的,就是地球的軌道平面夾角和公轉偏心率,這兩者與太陽系其它行星相比都是相對較小的,要是這都要認為是後來復活了,那其它行星不是很尷尬?而且太陽系中幾大行星的排布相對合理,如果把地球抽掉,那行星軌道的分佈就非常不合理了,所以,按照正常思維,地球就是在太陽系的原始星雲裡誕生的(◔◡◔)。


星宇飄零2099


在太陽系內,只要是在相同的軌道平面即黃道面內沿著相同的方向公轉且具有相同角動量的行星,應該都與太陽具有相同的起源。如果某個繞日行星的公轉軌道與太陽系其他行星具有不同的傾角,那麼該行星極有可能是俘獲的外來星體。比如冥王星。至於題主的問題,看不出來他是依據什麼理由斷言地球屬於太陽系俘獲行星,所以題主提出的問題根本沒法回答!


無船也渡河


如果按兩萬年增厚一米的人馬座星系沉積率,那麼同為一千公里的太陽和地球開始增厚,那麼太陽比地球要大330倍,它們的年齡會是一樣的嗎?你是一些偽理論看得太多了,認為形成一個宇宙只需要145億年,所以才有這些可笑的提問。在我們太陽系最小的水星已經在太陽系存在了1200億年了,這個時間是跟據水星地表600公里的宇宙塵埃層計算出來的,那地球的半徑要比水星大更多,,它的宇宙存在史也更久遠。一千公里直徑的地球形成到現在至少已經有5500億年曆史了。那麼你再動筆算一算太陽直徑的存在史是多少?


用戶61173379661



因為,太陽系太空間現階各類衛體物質(各類行星天體)的形成,都是太陽週期誕生之後,通過持續核聚變燃燒釋放出來龐大數量的塵粒流物質,圍繞太陽磁場不同區間之磁力線圈軌道而運行,逐漸實現塵粒流物質量的積累過程,所形成現階段體積與質量的表現結果。換句話來說,太陽系太空間現階段所有衛體物質(各類行星天體)的形成,都是太陽形成以來持續孕育的表現結果。


因而,在太陽系本週期開始的物質循環之中,是先有太陽後有地球的情況,沒有太陽的先前存在,就根本不會有現在地球的存在。依據相關科學家研究表明,地球原來是一個小行星,自具備穩定液態水體形成和有生命持續誕生與進化生存現象時,才稱之為地球。這是小行星與形成地球的分界線,這個情況是發生在地球的約為44~45億年前,也就是說,地球的年齡約為44~45億歲。而太陽的年齡約為50億歲。

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點擊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道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