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邻居家孩子从4岁开始就特别害怕毛绒绒的动物,比如狗猫之类的,孩子见到了就会大哭。家里人起初以为可能是孩子胆小,想着大了便会好转。哪知十年过去了,孩子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对毛绒绒的动物恐惧更是强烈,看到毛绒绒的玩偶都会害怕。

有次甚至因为小奶狗碰了一下,孩子吓得一晚上睡不着觉,家长这才引起了重视,带孩子看了医生才知道宝宝有了心理疾病。

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对某些事物有严重的恐惧感,家长可能会很奇怪,为什么自家孩子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恐惧感呢?本文将通过一个生物学实验来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为什么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做过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叫《小艾伯特实验》,为什么说这个实验残忍呢?因为这个实验的对象是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并且经历过这个实验的婴儿蒙上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下面来解读一下这个实验的步骤、结果以及结果剖析。

  • 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小艾伯特”实验步骤

《小艾伯特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利用了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所做的恐惧研究实验:

第一步:一开始约翰让小艾伯特去接触一些事物:燃烧的火焰、可爱的猴子、狗狗、兔子还有一只小白鼠。一开始小艾伯特对这些事物都不害怕,特别是对于小白鼠,小艾伯特非常喜欢,甚至用手去摸它;

第二步:让小艾伯特和他最喜欢的小白鼠呆在一起,一开始是小艾伯特对小白鼠仍然兴趣很大。但这时候约翰会在小艾伯特碰到小白鼠的瞬间,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进而发出刺耳的声响。总所周知,婴儿面对突如其来的声响会受到惊吓,从而产生哭闹现象。

第三步:经常性继续重复这个动作,在小艾伯特每次一碰到小白鼠的瞬间就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让其发出刺耳的声响。

第四步:仍然让小艾伯特和小白鼠呆在一起,但这一次没有刺耳的声响了,可不知不觉地间小艾伯特对小白鼠开始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不一会就产生了哭闹现象。这和第一步小艾伯特非常喜欢小白鼠形成了鲜明对比。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 生物学角度剖析:“小艾伯特”实验结果

从各种文献资料显示,小艾伯特实验虽然没有确切的跟踪结果,但有些学者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找出了小艾伯特实验的一些结果:

有学者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比对之后,发现小艾伯特活到了87岁。学者找到了小艾伯特的家人,家人告诉学者,小艾伯特一生都非常讨厌狗。但由于老人已经去世,所以小艾伯特讨厌狗是否与实验有关无从得知。

约翰·华生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人类的情绪是可以被条件反射的。对于小艾伯特来说,小白鼠一开始是中性刺激,但伴随着巨大刺耳声这种非条件反射刺激的反复出现,小白鼠便会变成条件反射刺激,所以小艾伯特一看到老鼠便会产生哭闹现象。

通过后期研究还发现,小艾伯特在后续成长的过程中只要遇到和小白鼠类似的事物时,同样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恐惧感

,这种现象被叫做刺激泛化。就比如孩子小时候被蛇咬过,从此之后只要看到蛇类动物就会害怕,甚至是假的蛇类玩具都会产生恐惧感。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 分析实验结果引申到为什么孩子会产生特别恐惧某类事物的现象

在生物学角度里,孩子先天就有的行为和情绪和后天形成的行为情绪有两个重要的定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类,比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则是后天影响刺激所形成的反射比如谈梅生津。

孩子在一开始还没形成对事物认知的意识时,他们所看到和所感知到的都是同等的情绪。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会出现特别喜欢某类事物或特别恐惧讨厌某类事物呢?孩子产生这种情绪认知的原因大多源自于条件反射的刺激。

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孩子在3岁前一直很喜欢狗狗,可在3岁那一年孩子被狗吓到或是咬到了,孩子从此之后可能会开始有点畏惧狗。

如果在后续的时间内,孩子又发生过多次被狗吓到的情况,而家长对此并没有进行疏导和控制,孩子慢慢就会把对狗的恐惧感从条件反射进而演变成非条件反射,以后看到狗(哪怕是刚出生毫无攻击力的奶狗)都会产生恐惧感。

当孩子经常被反复的条件反射刺激从而演变为非条件反射刺激后,这种意识就会深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也就是孩子只要看到类似的事物就会莫名地害怕和恐惧。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恐惧某类事物的现象后,要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并解除这种恐惧,以免产生心理问题。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除了条件反射所致,还有哪些缘由?

由于幼年时期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所以非常容易对陌生事物产生恐惧感。孩子特别害怕或是恐惧某类事物,除了后天环境导致的条件反射,还与孩子的生理发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 遗传作用

孩子容易产生恐惧感,这个问题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家庭里父母胆子比较小或是特别害怕某类事物的,那么孩子出生之后也会表现得胆子也比较小,不喜欢见陌生人,很容易受到惊吓产生对某类事物的恐惧感。

有数据研究显示:孩子如果在妈妈子宫内发生过脐带绕颈的(相对较严重的脐带绕颈),在出生后则比未发生脐带绕颈的孩子胆子小。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 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乖乖听话,经常使出这样的招数:“你再不听话就会有妖怪来把你抓走”之类的言语恐吓孩子。甚至家长知道孩子害怕什么,还会在孩子的恐惧心理上进行火上浇油,让孩子更加害怕来满足家长的要求。殊不知,家长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更是会让孩子恐惧感增强。

  • 生理因素

孩子在幼年时期,受电视或是环境影响,会对一些别人描述但自身根本没有见过的事物有莫名的恐惧感。特别对于天生比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来说,由于感官发育不全,会误判一些物品属性,比如会把飘动的窗帘想象成内心恐惧的事物。这是孩子对于恐惧事物认知水平低所导致的。

  • 环境的突然变化

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经历了环境的突变,这种突变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巨大落差也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严重的恐惧心理。比如孩子如果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家人离开或是抛弃,孩子内心可能就会特别恐惧导致家人离开或是抛弃这类事物。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孩子的恐惧感不及时消除,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孩子有了恐惧心理,家长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则可能给孩子的人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 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

孩子恐惧症如果一直无法消除,任之发展,则很可能造成孩子变得胆小怕事、遇事毫无承受力、做事情优柔寡断、面对困难无法勇敢迈出一步等一些性格缺陷。孩子对某类事物有了恐惧心理,家长如果不及时处理而是放任不管,则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渐扩大化到孩子的未来。

  • 容易引起孩子的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产生对生活中没发生的各种事物担心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的恐惧症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当孩子再次遇到这类恐惧事物时,很可能演变成各种身体心理双重问题

:睡眠质量低下、身体不适、心理紧张等继发性身体和心理问题。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 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

孩子如果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了恐惧感,便会极大地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比如孩子如果特别恐惧人多的地方或是嘈杂的声音,那么这类地方就会成为孩子的“心魔”。孩子就会开始讨厌并限制自己不去这类地方,为孩子的成长发育和生活带来不便。

  • 阻碍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孩子有着天生的爱探索的能力,通过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去认识和感受世界。一旦孩子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恐惧感,则会对孩子的求知探索能力形成阻碍,限制了孩子对于新事物的探索和认知热情。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家长可以这样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心理是正常的,有些恐惧可能会随着孩子长大慢慢消失,有些则需要家长予以引导介入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家长们如果发现自家孩子随着长大恐惧心理未曾消失或是有加重迹象,一定要引起重视。

  • 家长要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会使用一些快狠准的教育方式,就是直接通过恐吓孩子的心理来达到目的。明明知道孩子会害怕什么,就拿什么来恐吓,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当时能够快速见效,但是对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是不可估量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尽量要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可以巧用孩子的心理意识,但一定要注意把控好孩子的心理限度。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恐惧事物

当家长观察到孩子对某类事物有恐惧感时,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比如如果孩子非常怕狗,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些关于狗的知识,狗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咬人、在面对狗时怎么做可以避免被狗伤害。

也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别人家小朋友和狗温馨相处的视频,或是带孩子看一些狗狗的温馨电视电影,以此来消除孩子内心对狗的恐惧,改善对狗的认知。

  • 让孩子适当地与恐惧事物接触消除恐惧感

孩子对某类事物开始有恐惧感,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时间越久则越难进行消除纠正。在孩子开始对某类事物有恐惧感时,家长可以通过逐步接触法让孩子与有恐惧症的事物进行接触。

比如孩子怕狗,家长可以先让孩子接触玩具狗再到小奶狗最后到大狗,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排斥,所以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慢慢来,久而久之孩子便能慢慢消除恐惧感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 不要强迫性让孩子接受恐惧事物

孩子对某类事物有恐惧感,家长不要“以暴制暴”,强制性的逼迫孩子接受他们害怕的事物。孩子对此类事物恐惧大多源于后天影响,或是受到不正确的引导,或是由于曾经有阴影的经历。对于这种恐惧感孩子还无法学会自我调节,只能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处理。

家长不要想着能够一次性解决孩子的恐惧心理,消除孩子恐惧心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慢慢从认知再到行为上慢慢引导。

  • 必要时求助专业人士

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家长介入都无法消除的恐惧,或是介入后孩子的恐惧还是日益严重时,家长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帮忙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身体素质一样都对孩子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孩子特别恐惧某类事物?一个残忍的生物学实验,告诉你其中真相

结语

大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对某类事物有恐惧感的现象,家长发现了要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并帮助消除。轻微的恐惧心理是很容易战胜的,严重的家长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心理问题可大可小,带来的结果也天差地别,家长要慎重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