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何非要死了才傳位?

芯愉


皇帝活著的時候就傳位,那就是當太上皇。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當然是死後追尊的,第一位活著的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老太公,這是劉邦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享受父子親情,特意“封的”。

皇帝為什麼不願意當太上皇?

當然是捨不得手裡的權力,再加上“人走茶涼”,怕當上太上皇以後晚年淒涼。

可不是小編瞎說,歷史上當太上皇當的非常滋潤的,當然有,但是也有被軟禁起來的太上皇,晚景淒涼。“以史為鑑”,可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專利,後世的皇帝想當太上皇的,都要在心裡面掂量掂量。

說實話,這不光是對太上皇的考驗,對皇帝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位,待遇差別極大的“太上皇”。

生前待遇最高的太上皇,乾隆。

乾隆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雖然乾隆當太上皇不是自己主動的,相反是在誓言的逼迫之下,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乾隆患了“老年痴呆症”,確實已經無法處理朝政,幸虧乾隆有一個好奴才“二皇帝”和珅,幫助乾隆將權力抓的死死地,堂堂的大清帝國皇帝嘉慶,只能做縮頭烏龜。

乾隆雖然當了太上皇,但是卻將權力抓的死死的,保證了自己的“晚年幸福”。

活得非常滋潤的太上皇,李淵。

李淵,大家也比較熟悉,在玄武門之變後,不管李淵是主動還是被動的,結局都是晉為太上皇,朝政全部交給了李世民。

不管是父子情深,還是表面功夫,李世民對李淵確實是不錯的。都60多歲了,李淵還喜歡美女,李世民都滿足李淵,各種美女先讓李淵挑。結果李淵當了太上皇以後,又給李世民添了30多個弟弟、妹妹,猛男啊。

唐朝招待外賓的宴會上,李世民特意請李淵過來見證唐朝的強大,當著唐朝重臣、外賓,李世民向李淵“稱臣”,顯示自己的孝道,又向李淵顯擺自己的功績。

並沒有出現李淵被軟禁,不能與唐朝重臣接觸的現象,可以說李淵這個太上皇,非常的瀟灑滋潤,晚年非常幸福。

晚景淒涼的太上皇,李隆基。

同樣是唐朝的太上皇李隆基,就非常的慘。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李隆基一路逃亡,就在這個時候,唐肅宗李亨忍不住自己就登基了,李隆基手裡邊沒有權力,只能“被尊為”太上皇。

李隆基最心愛的楊貴妃,在馬嵬坡被李隆基賜死,李隆基想要給楊貴妃改葬,卻不被允許,只能偷偷的自己改葬。李隆基被軟禁以後,身邊的親信玉真公主、太監高力士、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先後被唐肅宗李亨除掉。

晚年的李隆基被軟禁不說,連個說話的親信都沒有,只能對著楊貴妃的畫像垂淚,甚是悽慘。

沒有了權力,這些曾經的皇帝,現在的太上皇,什麼都不是,只能看“接班人”的臉色,將命運交到別人手裡。難怪這些皇帝都不願意當太上皇。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沒人邀請我又來了。古代皇帝為何非要死了才傳位,不難理解。請看:

一、權利的慾望

人類對權力的佔有慾望,是貪婪的,是你難以想像的,尤其是帝王的至高無上,掌握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如果你難以理解,不奇怪,那是你還沒有體會到罷了。所以讓一個人把權利讓出來,那比死還難受,尤其是曾經擁有過的。

主動禪讓的,好像只有乾隆一人吧,他當了60年皇帝,為了兌現自己曾經承諾過不超過康熙,才主動退位給嘉慶。可結果呢?捨不得放棄權利,依然要過問軍國大事,直到四年後去世,嘉慶才完全執政了。

二、一山不容二虎

可以避免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每一個皇帝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有一個團隊輔佐的,從少年伴讀,到青年太子之爭,再到繼承皇位,每一步都是周密計劃和各種陰謀並存的。各皇子之間的戰鬥也是他們背後團隊的戰鬥,一個疏忽則滿盤皆輸。

三、為了自保

失去權利就等於失去尊嚴甚至生命。李世民是經過玄武門之變才慢慢掌握大權的,當時唐高祖李淵正在宮中,突然聽說事變之後,大為惱火,卻又毫無辦法,手下大臣就勸他,說李世民屢立戰功,手下將才又多,該立他為太子,李淵無奈答應。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權力場上無親情,就算是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也不一定能好好享受生活。

一個先例就是趙武靈王,雖然他不叫皇帝,但也是一國之君,情況是一樣的。趙武靈王早早遜位,把王位傳給兒子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結果怎麼呢?另一個兒子要搞叛亂,導致沙丘之變,趙惠文王為了一己之利竟然把自己的老爸活活餓死了。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歷史上每次奪嫡之爭中,都只認權力不認人,管你是老爹還是兒子。所以,即便是皇帝,對兒子也不能不防。所以歷朝歷代,殺太子、殺皇子的情況是很多的。大家想想,對兒子都像防賊似的,皇帝敢早早傳位嗎?

當然,也有例外的。

宋朝皇帝遜位的比較多。北宋時宋徽宗在金人大舉南侵時,不知所措,索性把皇位早早傳給兒子宋欽宗。南宋時,宋高宗也是因為金人毀約大舉南侵,心力交瘁,把皇位傳給宋孝宗。宋孝宗一生銳意北伐,最終無果,心灰意冷之下,又傳位給宋光宗。豈料這一傳位,又傳出問題了。宋光宗闇弱,皇后李鳳娘殘忍獨斷,又挑拔光宗與太上皇的矛盾,導致宋孝宗鬱鬱而終。孝宗死後,趙汝愚逼迫宋光宗退位,把皇位傳給宋寧宗。

由上可見,皇帝遜位,多數是有外因,主動退位又能享清福的皇帝,是非常少的。


君山話史


你可能沒聽說過一個詞叫太上皇,雖然有些都是被逼的,但是主動禪位的太上皇也不在少數。

  1. 後涼太祖呂光------呂光病重的時候,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為了避免諸子奪嫡的情況發生,因此傳位於嫡子呂紹,自為太上皇帝,時年63歲。


  2.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崇文重教,興學輕賦,喜玄好佛。因不滿馮太后長期攝政,原本要禪讓給其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被眾臣勸阻後作罷,而禪讓予太子拓跋宏,時年18歲,拓跋宏5歲,故政事仍決於獻文帝。

  3. 北齊武成帝高湛-------河清四年三月,有彗星出現。祖珽、和士開欲施恩於太子高緯母子以求長久富貴,所以慫恿太史官奏稱是除舊佈新之象,當有新皇帝出現。武成帝為了"應天象"傳位給太子,時年29歲,傳位當時太子高緯仍是9歲兒童。

  4. 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大舉進攻,北齊滅亡在即,後主為了不做亡國之君,因此傳位予太子高恆,時年21歲。傳位後20日,命幼主高恆再傳位予任城王高湝,後主被尊為"無上皇",但是尷尬的是詔書尚未送達高湝,高緯已被北周軍所擒。

  5. 北周宣帝宇文贇------武帝去世後,宇文贇沒有遵循歷代皇帝守孝一月的規矩。而是迫不及待在周武帝死後第二天登基,他登基後,被壓抑的性情瞬間爆發,他沉湎酒色,最後甚至五位皇后並立,此舉打破了十六國時期漢趙君主劉聰“三後並立”的記錄,順利佔據帝王荒淫榜榜首。由於國事繁忙,免不了經常批閱奏摺,接見大臣,還得上朝理政。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用在淫樂上,宇文贇索性傳位於六歲的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時年21歲。

  6. 唐睿宗李旦-------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對立,睿宗本來也無心帝位,故傳位,為太上皇,時年51歲。一開始還掌握部分決策權力,713年,玄宗發動先天政變,剷除太平公主勢力後,睿宗之權完全釋出。

  7. 宋高宗趙構------高宗一生波折起伏,身系宋朝皇室唯一血脈30餘年,在位許久已厭倦政事,收養的皇子趙眘年紀已大,故傳位,為太上皇帝,時年56歲。

  8. 宋孝宗趙昚------高宗去世後,孝宗亦倦於政事,故傳位予太子趙惇,尊為壽皇聖帝,時年63歲。即位的光宗與孝宗不和,一直不去探望孝宗,1194年,孝宗去世。

  9. 清高宗弘曆-----為了不超過祖父聖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紀錄,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八十五歲的乾隆帝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屆期歸政。第二年新正,乾隆帝親自舉行授受大典,並下詔:"……皇太子於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親御太和殿,躬授寶璽,可稱朕為太上皇帝。"這樣,乾隆帝結束了長達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為清代唯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上皇帝。


瓦窯堡的碳


在古時候皇帝的確是可以提前退位的,比如乾隆,這位皇帝就早早退位當了太上皇,那麼既然可以提前退位,皇帝為什麼非要死了才傳位呢?甚至於出現了皇帝活的太久,兒子等不住,直接篡位殺死自己的老爹,搶奪皇位的事情。

說白了就因為兩個字權利,每個人只要嚐到了權利的甜頭,都想緊緊將權利拿在自己的手中更何況是古代的皇帝呢,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手中握著全天下最大的權利,誰也不想放手,而且古時候皇帝的權利和一般人的權利是不同的。

在古時候,皇帝立了太子之後,明知道以後自己的位置是要傳給太子的,可皇帝依然會對太子有很強的防備心,如果太子敢過早的觸碰皇帝的權利,或者是在當太子的時候就過多的接觸朝中的大臣,那皇帝都會很狠狠的收拾他,嚴重的直接就換太子。

皇帝貿然讓位,麻煩非常多,首先有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新皇帝上任,那肯定會用自己的人做大臣,他父親用的那批大臣會被換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新老皇帝會產生矛盾,惹的太上皇不高興了,朝中會形成兩股對抗的勢力。

衝突升級之後肯定就是要流血的,可能太上皇依然手握大權,那他直接廢了這個皇帝,也有可能是新皇帝直接殺了太上皇,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畢竟帝王家中無親情。古時候提前退位的皇帝還是有幾個的,可是結局大多數都是悲劇。說白了皇帝死前傳位就是因為生前傳位危險係數太高並且自己也不願放下權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跟職業的兩面性有關。

我們平時一聽到皇帝,下意識會把它具象成一個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皇帝是一個職業。中國古代有上九流、下九流一說。這種流品觀念就是社會對行業的排名。在上九流中,帝王自古排第一位,依次往下為:聖賢、隱士、童仙(類似姜子牙那種)文人、武人、農民、工匠、商人。那麼既然帝王是一個行業,皇帝也就是一個職業了。這個世界上,不管哪個年代、不管哪個國家,只要是職業,都是帶有好壞兩面性的。比如:公務員(優點是生活穩定、缺點是掙得少),明星(優點是名利雙手,缺點是競爭激烈,壓力大,在古代還屬於下九流)商人(優點是掙得多,缺點是朝不保夕,在古代地位還是最低的)。皇帝這個職業同樣逃不過這個兩面性的魔咒,它的優點老四就不多說了,無非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主要說缺點,此缺點就是造成皇帝死了才傳位的主要因素。

缺點一:針對明君

工作繁重,加班熬夜是常態。明朝以前雖然有丞相,但丞相這個職位主要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必要時防止皇帝獨斷專行。丞相制約皇權,可並不制約皇帝處理政務。相反,他還會督促皇帝勤政愛民,國家是你家的,領導就得有領導的樣子。到明朝朱元璋廢掉丞相以後,雖然皇帝的權利變大,但隨著增大的還有工作量。中國地方那麼大,大事小情的奏章隨便一天都要堆積如山。即便是機器批閱長此以往下去,也會有壞掉的一天,何況人的血肉之軀。在更加專制的清朝,像乾隆這種特別勤政的皇帝,一般五六點鐘起床上朝,晚上批奏摺批到半夜才會睡。長期繁重工作對人身體的傷害,造成古代許多皇帝英年早逝。換位思考,誰會在自己年富力強、百步穿楊的黃金時代萌生退休的想法?除非那種一事無成整天渾渾噩噩的人。

缺點二:針對昏君

生活條件太好,後宮三千佳麗,日日聲色犬馬。老話說物極必反,人不是海豹,頻繁的驕奢淫逸帶來的後果只能是身體被掏空。那年頭醫療水平落後,因為私生活糜爛致死的年輕皇帝沒有一個排,也有一個班。這種皇帝能在活著的時候有傳位的想法?簡直開玩笑。

缺點三:針對長壽皇帝

歷史上就沒有幾個太上皇,日子過得舒心的。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被李世民軟禁抑鬱而死。所以乾隆才會在當了太上皇后,想出不放皇權的妙計。有權的皇帝是老虎,沒權的是家禽。帝王之家,根本沒有人情可言。因此許多皇帝,都選擇老死在龍椅上。

缺點四:針對多子皇帝

漢族傳統的權力交接有兩種:子承父業、兄終弟及。多子皇帝當然屬於前者,但這種權利交接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嫡長子繼承製。長子想要繼承皇位,得先要被立成太子。皇帝兒子那麼多,憑什麼生得早就可以當皇帝?不公平的立儲規定,使無數個朝代殊途同歸般上演著兄弟內訌,拉幫結派的戲碼。結合實際考慮,這麼個爛攤子,哪個皇帝願意突然退位。難道讓他退位後看兄弟相殘的樣板戲?

皇帝這個職業作為九流之首,縱然表面風光,但不得不承認,它屬於高危行業。對於和平穩定的二十一世紀人類而言,投入遠超回報,不划算。


王老先僧


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感覺好像是挺疑問,但其實說句實話,人心就是如此,很直白。

第一,不放心權利的交出。

我們都知道一個事,這人啊,就往往是心裡這樣想,我有權利,別人把我當成皇上,萬人之上,可我一旦退位,沒有什麼權利了,那我未來的養老生活該如何是好?那還會有誰在乎一個糟老頭子的生活啥的,兒子再好,還是自己有權利才能安心呀,況且,中國人自古以來本來守舊思想就極其嚴重,越老反而越不敢放權,生怕別人都是來搶自己王位的,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帝王之家就是這樣,親情?不值錢)。


第二,挑不過來

一個皇帝,一般來說兒子甚至是孫子都有很多很多,估計幾十個都有可能,這裡面選出一個繼承人很不好選,總有人某方面(比如說處理公務,比如說文采飛揚,再或者驍勇善戰... ... )非常優秀,讓老皇帝下不了決心,想等等再多觀察一下,選出最佳的(能文能武,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那種)。再加上各種政治原因,出身原因等,所以一直往往能拖到死了才“不得已”選出一個來。


第三,感覺自己能活很久,,很久

這些當皇帝的,往往就有一種感覺:自己還能行!於是就,,,一直堅持到臨終,快不行了,才來傳位。其實我們都有一種感覺,感覺自己還能撐住,更何況對帝王來說,他們有頂級的醫生,各種的補藥,所以很自信也是很正常的,於是直到快死了(一般都是病死的),才匆匆忙忙找繼承人。

所以綜上所述,這個快死才傳位也是很正常的,當然其他原因也有很多,歡迎大家一起討論,謝謝。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歡迎大家能在評論區各抒己見。

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還有更多其他內容,希望大家能關注我,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梁說歷史


我覺得道理很簡單,無非內外兩個原因。

1.內因,在古代做了皇帝就是擁有了天下——不包括那些權力被架空的皇帝或者還沒成人的小皇帝——也就擁有了很多很多權力和特權。這樣的生活,別說對皇親貴胄了,就是對普通老百姓,也是極大的誘惑。

從古到今,有多少人能經住這麼大的誘惑?你做了皇帝,擁有了天底下第一等的權力,你的慾望,你的願望,你的想法,都可以輕易地實現,放棄這些權力,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2.外因,那就多了,比如一朝天子一朝臣,你還沒死,就把王座傳給子孫了,那些大臣聽誰的?他們該臣服於老皇帝還是新皇帝,或者說,他們想臣服於老皇帝還是新皇帝?

朝廷裡的百官,能夠從老皇帝那裡得到權力,特權,利益,高官厚祿。也許到了新皇帝那裡,就一切都化為烏有了。這些大臣怎麼甘心?這就會引來各種權力鬥爭,甚至造成黨爭,專權等隱患。

還有,新皇帝繼位了,他為了保障他的權力,保障他的政權穩固,也許對老皇帝有猜忌,有提防,如果被親信一攛掇,說不定父子還會兵戎相見。

再比如,政出多門,萬一出現這種情況,百官聽誰的?聽老皇帝的得罪新皇帝,聽新皇帝的得罪老皇帝,新皇帝有什麼治理國家的舉措也不能很好的執行,老皇帝以前的舉措說不定被新皇帝廢除貫徹得不徹底,這時候搞得國家一團糟。

總之,過早得傳位,會引來各種問題,各種紛爭。


西堤君


死了才傳位太正常了,畢竟皇位是個很有魔力的東西,有了它就可以支配一切人、財、物。而且在皇位世襲制裡,當然也不存在退休。所以正常來說沒有幾個皇帝願意死前傳位的。雖然也有幾例提前傳位的記載,但更多是時局所迫不得已為之。最典型的就是唐高祖傳位唐太宗,大家都知道是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李淵的逼迫。還有宋徽宗傳位宋欽宗,那是金人打到家門口了,宋徽宗想甩鍋南下避禍;類似的有北齊後主高緯傳位給兒子高恆。

另外南宋的前三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都是提前傳位。宋高宗傳位原因,可能是確實懈怠。但實際上,太上皇宋高宗又牢牢掌握著權力。宋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宋高宗居然還當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之後宋孝宗自己當了兩年,覺得也沒意思了,就讓給兒子宋光宗,自己也當起了太上皇來。但是宋光宗卻不太尊敬太上皇宋孝宗,以致後來宋光宗病重時,太皇太后吳氏(高宗皇后)居然立光宗子寧宗為皇帝,光宗就這樣做了七年太上皇才去世。


林屋公子


趙武靈王也是這麼想的,結果把自己玩死了。



趙武靈王南征北戰還要治理國家,覺得分身乏術。決定把太子扶正做國君,留下親信大臣輔佐。自己當太上皇專門攻城略地,擴大趙國版圖。

這樣父與子二人一內一外,這樣下去趙國肯定無敵於天下了。

剛開始這一制度挺好的,兒子在內由大臣輔佐,治國有模有樣。趙武靈王對外開疆闢土,橫掃遊牧民族。

可惜好景不長,另外一個兒子經常跟著趙武靈王南征北戰,趙武靈王覺得這個兒子更符合心意,於是試探著要給他封王。結果被識破的大兒子懟了回去。

於是趙武靈王覺得權威受到挑戰,於是暗中支持小兒子。另外一方面大兒子這幾年也歷練的滴水不漏,讓趙武靈王抓不到把柄。

於是趙武靈王和小兒子設計把大兒子招到沙丘行宮,準備刺殺。結果對方早有準備,直接反殺,大軍以包庇謀反的名義把趙武靈王困在沙丘三個月餓死了。


俗話說得好:天子家無親情。在權利面前什麼都是虛幻。失去權力就意味著死亡。

比如唐代的太上皇李淵、李隆基都是名義上是太上皇,其實一點權力也無,基本上被軟禁的狀態。

宋代趙構為了在金兵壓境時推卸責任禪讓皇位,當了26年太上皇,算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太上皇。但這也是被逼無奈之下的選擇。


主動禪讓皇位的太上皇可能只有乾隆一人吧,乾隆當了60年皇帝,當年承諾過不超過康熙,為了不食言主動退位給嘉慶。但是乾隆依然精力充沛,要過問軍國大事,嘉慶也毫無辦法。直到四年後乾隆去世。

我是頭條號: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