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反清復明的大業——顧祖禹和他的《讀史方輿紀要》

為了反清復明的大業——顧祖禹和他的《讀史方輿紀要》

(一)

《讀史方輿紀要》是一本很特別的書,既是歷史地理著作,也是軍事地理著作。

從這本書的名字看,讀史,這本書跟歷史有密切的聯繫。方輿是什麼意思呢?

輿,從字形上看,是車中裝載東西的部分,後來就泛指車。車輪滾滾,走過大地因此“輿”,也有土地,疆域的意思。

天圓地方,所以是方輿。

顧祖禹的這個方輿包含很廣,這個地方有哪些城市村邑,有哪些河流溝渠、經濟如何?還有軍事屯田、馬匹產量,鹽鐵流通,地方特產等等。他是把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都包攬在裡面的。

(二)

先說說作者顧祖禹這個人,顧祖禹字瑞五,號景範。他是無錫人,無錫城東有一條宛溪,他就住在附近,所以大家稱呼他宛溪先生。

顧祖禹的先祖們,對地理就一直有興趣。顧家最遠可以追溯到南朝梁陳之際的顧野王,掌修國史,寫過《玉篇》,《輿地志》。顧家家風,一是覺得自己歷代都有著述,號稱是“吳中文獻”,二是研究歷史地理學,而且是要以經世致用為宗旨。

明亡之後呢,他家算是明朝遺民,這個也有家族傳統,他們家族比較嚴格地遵從“華夷之辨”,絕對不與“蠻夷”統治者合作。

元朝滅宋的時候,顧家子孫也是在元朝隱居不仕,一直到明朝成化年間,才開始入朝做官。他父親顧柔謙就希望他以後隱居,不做清朝的官,所以顧祖禹也沒有考科舉,就一直過著清貧的日子,大概主要的經濟收入是當私塾老師。

他當私塾老師,收入菲薄,乾脆就把收入一半交給妻子,讓她到孃家去生活,其餘用來購買紙筆,和夜間照明的燈油。由於祖傳的藏書多數毀於戰火,也無錢遠遊四方作實地考察,只能千方百計地借閱、借抄。

他曾自己寫一副對聯掛在臥室:

夜館人靜後,早起鳥啼先。

正是他辛勤工作的真實寫照。

但是大家不要以為顧祖禹就一個人窩在深山裡隱居,他其實就是不去做官,但是他的朋友圈還是很厲害的,比如魏禧,唐甄、劉繼莊

他和他父親經歷明朝滅亡,一直想反清復明,可書生能幹啥?書生決定寫本書,把天下的山川形勢考察一番,哪裡適合設防,哪裡可以埋伏,以前這裡發生過什麼戰爭,在具體的地形下如何打仗。

打完仗,這個地方物產如何,交通如何,民生如何安排,這是連打天下之後如何坐江山,都一一想好了。

一句話——為反清復明做前期文獻準備。這個也是顧祖禹的父親顧柔謙的遺志。

所以張之洞《書目答問》把《讀史方輿紀要》列入兵家類。

這個有傳統,在中國學術史上,地理歸屬於史學,有著悠久的傳統,而且從《漢書》開始,地理學研究,都比較側重軍事戰略,這也是中國人的實用主義

顧祖禹的生平見於史書記載的,還有兩件事。

1673康熙下詔撤“三蕃”,次年耿精忠的福建起兵。顧祖禹就去福建,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達到反清復明的目的,但是耿精忠不理會他,他只好重返故里,繼續寫他的書。

康熙年間,徐乾學再三聘請他參與《大清一統志》的編修,顧祖禹不肯,後來終於同意了,為什麼呢,徐乾學家裡有個藏書樓,叫傳是樓,裡面圖書非常豐富,顧祖禹想看書看資料,就得答應。但是非常有氣節,不受清廷一官一職,書成後甚至拒絕署名。

他經過30餘年的筆耕奮鬥,50歲左右時,終於完成了這部舉世聞名的歷史地理鉅著。

康熙三十一年,顧祖禹病逝於無錫膠山,終年61歲,遺囑在墓碑上稱處士,處士,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表示心向故明,不仕清朝

(三)

嘉慶十六年(1811)年,《讀史方輿紀要》全部刻印出版。

這部《讀史方輿紀要》一共有130卷,後面附《輿圖要覽》4卷,280多萬字。

正文卷1到卷9為《歷代州域形式》,按歷史順序敘述歷代疆域、區劃、地理沿革以及相關史事。起自上古,終於明代,引述歷代史論、評議地理形勢與興亡成敗的關係。這一部分是全書總綱。

卷10至123按照明朝的明朝直隸、南直隸和十三布政使司的行政區域,一個一個考述其政區、城鎮、山川、關隘、驛站等等。從歷史沿革、軍事形勢等方面用系歷代史事串聯起來論述。這一部分為全書的主體,內容豐富,考證精祥。

在後面124到129卷記述河流的異同,最後一卷是傳統之說“分野”,天地對應,有“俯察仰觀之義”。

這樣整本書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這本書的特點很突出

顧祖禹能從社會和歷史的多種因素來評價它們的地理形勢的輕重、得失,特別是突出了各地區域與軍政態勢的關係。顯示出作者傑出的政治見解和軍事思想。

比如他論江南:認為以東南的形勢而能與天下相權衡者,只有南京。論河南:河南,古代就說這裡是四戰之地,如果有人想取得天下,河南在所必爭。但是當你已經打下天下,而想守在河南,那麼就有滅亡的危險。論浙江,說浙江之形勢盡江、淮,長江淮河保不住,浙江必然保不住。

顧祖禹雖然論地理,但不是唯地理論,他還能從局部和全局的關係,按照不同的層次來看待某個地區之地理位置的特點。而且他認為地理形勢要發揮作用是跟一定的時機,人的行為和才能有密切關係。比如論山東,他認為正因為有漕運,所以山東無比重要。論四川,他強調險要的地理不足以依靠和人的主觀作用

這本書北直(北京)、南直(南京)、山西、河南、陝西、山東、湖廣、四川部分,寫得很詳盡,其中河南、陝西、北直,更是重中之重,其餘如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就寫得略一些了。

中國古代的戰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戰爭,一種是農耕文明崩潰之戰,前者的核心戰區在陝西山西內蒙河北。

(四)

顧祖禹有時候也有一些很天才的想法,比如:在評價忽必烈大理之戰時候,他做出一個大膽的軍事設想:他們可以來,我們何不可以往?

忽必烈是先滅的大理,再滅的南宋,他是從甘肅出發,過四川,渡過大渡河,然後達到大理。

顧祖禹說,假若有人從麗江向北,結納少數民族,上洮岷道(甘肅南部),到陝西,

“天下之視聽必且一易,以為此師從天而降也。

顧祖禹去世後二百多少年,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從貴州進入雲南,在國民黨各路大軍圍追堵截的險惡處境下,在雲南兩渡金沙江,沿途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與藏族、彝族等各少數民族兄弟結好誓盟。期間紅二、六軍團北上麗江,爬雪山過草地,直趨陝甘,整個工農紅軍完成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顧祖禹,這位前代書生設計的軍事地理上的奇策,誰也沒有想到在紅軍長征的壯舉中變成了現實。

今天,我們把二、六軍團在雲南長征的路線圖和忽必烈進軍大理的地圖對照起來看,除了方向相反,路線幾乎一致。

據說毛主席很愛讀這本《讀史方輿紀要》不是道長征是不是吸取了顧祖禹的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