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很少写影评,倒不是没话题可写,关键是不值得写,诸多电影看后寡味如嚼蜡,整个电影界深陷票房怪圈,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再取决于观众的口碑,而是构建在充满浮华背后的铜臭味的票房上,衡量的标准不再是是否触动观众,而是捞钱的多寡。现在的电影制作人多半在借着艺术的名义干着圈钱的买卖,并且分外可耻的是,连圈钱都越来越缺乏诚意了,举个例子,如果《驴得水》让我看到了开心麻花强劲的黑马之势,那么从《羞羞的铁拳》,再之后的《李茶的姑妈》,其堕落之态俨然抵达了朽木不可雕的地步了。

一部好的影片具有催人泪下的惊人能量,同时也促就了影评人的非功利性撰文,而近日一口气看了两遍《无名之辈》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必要写一篇影评了,原因只有一个,这部片子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评说之前,先对影片做一个简短回顾:

在一座名叫“桥城”的山间小城中,一对劫匪、一个落魄保安、一个一心求死的毒舌女以及一系列生活在社会不同轨迹上的小人物,在一个平常日子里,因为一把老枪和一桩当天发生在城中的乌龙劫案,被串联到一起,上演了一幕百姓不寻常的日常折子戏。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正如片名《无名之辈》,TA讲述了一些小人物一小段的人生经历,并借小喻大,从而体现了黎民苍生活着的本真面目。影片将生活的矛盾挤压在一起,并围绕人物的各自宏伟理想为引爆点,借助镜头将小人物的追求与梦想,无力苍白与甚至歇斯底里地绝望巧妙的串联起来,手法柔和地直播放血,把他们淤积的“血红”本色,亦可理解成生活现实的原色,一点一点的撕裂开,展示给观众们看,片中任何人物的悲苦无助暴露无遗。而片中虚拟的“桥城”在笔者看来,似乎寄托了创作者的某种激励式的美好隐喻,路走到头了还会有桥,更多的应该是把影片喻做了医痛苍生的药,至于是临时医愈还是根治,取决于观众的理解以及对影片的消化程度。

影片定位名义上是一部荒诞喜剧,其实是一部含着绝望泪水的哑然苦笑正剧。面对社会与人性之下的游戏规则,影片人物充满了以卵击石的挫败感,吹牛是该群体的凸出标签,俨然讲,他们吹牛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靠阿Q精神获得自我安慰。影片将黎民苍生的痛苦万象裁剪成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微小缩影,以小见大,窥探百姓的日常。

从创作维度讲,荒诞无稽的外壳下掩饰不住创作者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掩饰不住作者急于将活着的本真充分还原之后,精心编排着陈列顺序,进而将之显露在世人面前的倾诉欲,在满足观众的某种期许之时,也满足了自己艺术品杀青之后任由外人道的成就感。而影片有意添加的一些“川味”的幽默元素无非是在稀释影片的苦情,无非是在有意在中和人物真实带来的观影不适感,无非在添加过审的筹码。

众所周知,在各大电影节上,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通常可以拆分成剧本、摄影、服道化及最佳主配角几个维度来进行评判,但在现实中的观众面前,怕只有好故事才足以刻骨铭心,怕只有人物的真实才让人心生惺惺相惜之情,并随着剧情的律动飙升各自的肾上腺。

一般而言,电影故事的推进得益于故事情节下人物的本能反应,并且是情势紧迫下人物的真实反应,情节与人物的相互激荡制造了故事的推动力,让故事得以有条不紊的延展。如果说,《我不是药神》是故事与人物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话,那么,《无名之辈》更多的是靠着定位精准的影片立意与绝境之下的人物本能反抗,燃起了近两个小时的虚拟的荧屏烟火。

接下来简单说下该片的故事立意。无名之辈,顾名思义,小人物,徘徊在社会的底层里的无名小人物,影片讲述的是一帮小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通过职业、年龄、性别等多个人物维度的多角度覆盖,力争绘制黎民百姓生存的真实画卷图,是百姓生活原汁原味的浓缩与再现。如果将眼镜、大头、马先勇、霞妹一类人划归无名之辈之列倒也情有可原,个人的起点决定了他们的角色属性与社会地位,然而把高明与刘五划归其中,则很是值得玩味,其实以剧情推动来看,只说明一点,不论每个人操盘多大,影响力有多大,个中苦衷怕也只有自己体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正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人物刻画的巧夺天工是影片《无名之辈》获得成功的首要因由。

片子里的人物真实、独立、不重复,具有强烈的辨识度和相对清晰的人物意识形态,拥有着各自的梦想与一腔热血,与此同时,作为自带社会属性的人物也拥有着制约自己向前再迈一步的瓶颈,身陷囹圄,困兽犹斗。试问人什么时候会自爆本来面目,答案当然是面临绝境之时,只有这份最为本真原始的人性反应被激活才足以给故事的叙述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进而织就了影片的故事网络。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马先勇,人到中年的loser,一个执着于协警梦,沉溺于破案的落魄保安,现实生活中断粮,房地产老板高明资金链破裂,工资无法按时发放,在刘五大闹工地之时,在警方的见证下,讹了刘五几百块钱。关于马先勇的穷,影片给足了笔墨,买个水果都记账,随手偷了小卖店老板儿子的鸡蛋,女儿马依依的学费交不起,在女儿的见证下,惨遭老师的质问,本想拿点水果求老师通融,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在做男人最后一点尊严都要被现实无情剥离的时候,女儿马依依成了他的出气筒,在校园里,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无力无能的loser父亲形象被刻画地到了位,或许马先勇只有在父女这层关系上,才能稍微找回一点男人的尊严,不过这点可怜的尊严,在梦巴黎被抓后,女儿马依依的一记耳光也将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尊严给彻底击碎了。

其实马先勇的悲情不仅于此,通过警察的口述,其悲惨身世得以露出,一次酒后意外车祸,老婆没了,妹妹马嘉旗残废了,自己的协警梦随之破碎了。为什么马先勇会落得如此地步呢?影片给出了一个完美的隐喻,鸡蛋。马先勇一直不知道熟鸡蛋要剥了壳之后,敷脸才有效,正如他的人生,方法不对,路子不对,再蛮力再拿命拼,终究是枉然,从片尾的故事解决来看,马先勇重新做回了保安,警官并没有因为他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兑现最初的承诺,浮华过后,平淡是真,马先勇只能从事于与协警相近的保安,以此来维系心中的协警梦,不得不说,这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也是在理想与现实之中的折中首选。平民的“喜”朴素而简单,进一步要经过痛苦的蜕变,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当人们发现进攻的代价成本太过于高昂或者根本无望时,退,才是获得喜的命门所在。

倘若这点烈度不足以撼人心扉的话,那么从默许将妹妹马嘉旗委身于56岁的王顺财这个事件上来看的话,马先勇的失败境地的刻画将也如火纯情了吧,说是委身,与“卖人”有何分别?不过针对该事,影片只是一带而过的弱化处理掉了。然而,马先勇的落魄除了自身的原因,多多少少有一点隐含的抗争在里面,一个破起案来不要命的主,为什么一失足就成千古恨了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过就定终身,未免草率,也直接否定了之前的所有付出,另外,学历不足不足以当协警,这个“唯读书者高”的八股遗风怕也是要与时俱进了吧。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马嘉旗,影片的定位是一个残废了的毒舌女,换言之,残废与毒舌名义上是定语逻辑,其实也是因果逻辑,倘若马嘉旗不因一次意外而残废的话,必然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五好青年,然而生活就向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除了嘴巴能动之外,一切都处于瘫痪状态。马的毒舌源自对生活的深切绝望,哥哥马先勇将自己委身于王顺财这个56岁的老光棍,明知是哥哥无奈下的选择,但也奈何不了对哥哥爱恨交加的情绪随着时间而逐渐发酵。

简言之,生无可恋,是她整个人生的缩影,所以在眼镜和大头闯入她的房间,见到眼镜手中的枪之后,求死成为了她唯一的想法,并且一再用言语激化眼镜的情绪,直到看到眼镜被戏弄之后的无助地歇斯底里的哀吼,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影片自始至终在传递一种意思,并非人物不热爱生活,而是生活的美好元素远离了他们,虽然他们在抗争,在努力争取,然后对于这种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角色而言,生活的本身只是一个黑漆漆的滑稽或者荒诞的寓言。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眼镜,一个一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却碍于文化水平不高,想要出头只能以命相博的小人物角色,一个只有蛮力的一介草夫。“舍银行而取手机店”反映出了他们内心难以掩饰的怯懦,同时也有着想干一件大事的朴素愿望,但在一无能力、二无资本、三无资源、四无人脉的现实社会的当下,铤而走险的以命相搏已然是这类人群的最后的筹码,然而,就这一块可怜的筹码或者说是做人尊严的遮羞布还被自己的无知与社会冷嘲热讽的舆论导向而无情践踏,如果说发现抢来的是模型机是第一次被戏弄的话,那么以自己形象被制作的“鬼畜”视频,则彻底将自己逼上了绝望之后的崩溃。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无名之辈有自己的濒临绝境的无望,作为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柔情,在雨戏过后,眼镜手法细腻地为马嘉旗吹干头发和衣服,一个外表鲁莽内心缜密柔软的暖男形象由之得以彰显,而“拍照留念”过后的情愫在眼镜与马嘉旗之间悄然升温,所以马才有了“抱一抱”的主动请求,所以眼镜才有了“诀别”之前为其戴上耳机的关爱举动,直到马醒来,暖心的图文让马嘉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期望。与其说这份爱是构建在两个弱势个体的抱团取暖之上,不如说当二人看清了彼此的“本善”之后互生好感的。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影片似乎始终在传递一个信号,人本善,之所以恶,是能力与欲望严重失衡,加上头脑一热才犯下的错。正如大头,一个简单纯粹的人,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心爱的女人不惜铤而走险,个人所有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兄弟就是为了霞妹,相比之下,娶霞妹为妻,甚至不在乎霞妹的过往,愿望朴素而美好,这份爱来的深沉、热烈而纯净,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点小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怕也只是井中捞月,甚至是望月兴叹的份吧。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霞妹,一个热衷追求更好生活,不惜借用年轻的身体资本兑换梦想,或在俗人眼里,是碧池,然而霞妹的情义体现在了,在被警方控制之后,面对前来寻找自己的大头,一再的躲避,躲避的同时说明了一点,面对大头的苦苦追求,甚至是舍命追求,暂且不论爱与不爱,内心那份不可言说的感动情绪始终是有温度的。后来,霞妹面对警方的审讯,说的都是与大头的故事,然而在警方问询该人姓名时,影片来了一个神来之笔,在所有人以为霞妹要供出大头时,她说的是,梦巴黎的领班,陈波波。这是对大头苦苦追求的一个漂亮答卷,同时更为大头和霞妹的彼此成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对霞妹拉起大头的手努力向前奔跑的画面记忆犹新,甜蜜的幸福顷刻在内心爆炸,空气里弥漫着的全是甜甜的味道。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如果爱了,就深爱,爱没有对错,爱只注重结果。影片对高明和刘雯虹的刻画相对偏爱,甚至是保留了极度宽容的态度,影片的结尾给予了二人以圆满结局,这是让笔者为之心头一暖的地方,笔者并非支持小三上位,而是尊重真爱,尊重爱一个人是每一个人应有权利的事实。

相对说来,对高明与刘雯虹这段患难与共的苦命鸳鸯刻画也极为贴切,资金链断裂,被债主开追悼会沉痛悼念,这本身就是一个局,刘雯虹冒着生命危险阻拦,高明铁了心要回去,刘雯虹的担忧与真爱,高明的责任、担当与正视惨淡人生的勇气足以撼动人心。影片结尾,高明誓死守护着自己的儿子和心爱的女人,这样的人物形象饱满、真实、立体,一个男人的担当,一个老公的责任,一个父亲深沉的爱得以充分彰显。同时,翔少的人物形象充分延续了父亲的人格特质,担忧父亲安危,为其出头,有其父必有其子的精要也有所坦露。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其实,影片人物处理上的成功得益于一个最大的亮点——公平,片中无所谓好人,也无所谓坏人,每个人的刻画都相对中立客观,各个人物只是沿着彼此的“遥不可及的梦想”默默做着个人该有的抗争,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在既定的场景中,演绎着各自的角色。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举个例子,刘五,陈波波的老大,梦巴黎的老板,他是坏人吗?高明欠了他钱,他只是用着自己不高明的手段讨债要钱,有错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刘五没有错。为了刻画刘五的无辜形象,影片只给了刘五一个镜头,在准备给高明开追悼会前,刘五在狂欢地兄弟面前异常的落寞,兄弟的动与刘五的静形成了强烈反差,刘五的苦衷不言而喻,刘五的受害者形象得以凸显。不得不说,刻画人物不需要过多铺陈与解说,有时一个镜头足矣,而这部影片在塑造刘五的形象上做到了,简直是神来之笔。细细想来,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真实自然,演绎成了一个个活脱脱的人,一个个扎实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为什么执意将影片定位成“黑色寓言”,而并非是荒诞“喜剧”,这则要从镜头语言说起。

《无名之辈》,将现实血肉撕裂给你看,一部记录黎民苍生黑色寓言

影片开篇,黑底白字加画外音,画外音内容是审讯,义正辞严的审,软绵无力的答。字幕完毕,画面伊始,黑白风,霞妹被审,值得注意的是,霞妹的嘴唇有着与整个画面不和谐的红,怕是导演有意为之,影片的主旨怕是在阐明一个观点,黑白的是生活,而红则代表着黎民百姓的血泪,简言之,《无名之辈》是百姓的一部血泪折子戏。而片名“无名之辈”字幕的露出则更含深意,眼镜与大头戴着头盔在奔逃,影片以第一视角刻画了几个百姓常态,在二人奔跑中,空间逐渐被快速压缩,直至压到了一个被窒息的比例,寓意不言而明,与孙悟空和五指山异曲同工。

《无名之辈》火了,一塌糊涂,评分居高位,一部低成本的制作获得了很不错的口碑,那么,他们二者火的背后真正逻辑是什么?用心去捕捉百姓的喜怒哀乐,一部好作品不是在酒吧里侃出来,也不是高尔夫球场胡诌八扯出来的,只有走进百姓,走进民生,就知道要做些什么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无名之辈》在继《我不是药神》之后再次向剧作人做出了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