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楊振寧竭力阻止中國建設大型高能對撞機?

元池喜


終於等到這個問題了,不請自來。

如果問我怎樣看待楊振寧不同意中國建設大型高能對撞機,我只能說見仁見智。不願意做過多的評論。但我個人還是很認可建設對撞機的。

第一,這個對撞機不算特別勞民傷財的工程,看著總工程款很大,據說要一千四百億億,但並不是一次性要把這個錢全部撥到位,如果按王貽芳的觀點,第一批建設從2022年開始到2030年,八年時間,一共需要四百億。第二批建設從2030年開始到2050年,二十年時間,一共需要一千億。前者平均一年八十億,後者平均一年五十億。以我國現有的經濟總量來看,並不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是可以支付得起的。當年的三峽工程,相對而言花的錢可比這個多得多,當年也是有支持有反對,都不能說誰對誰錯,都有道理,都是為國為民。但我們以結果來看,這個三峽工程對我國的經濟有多大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能否認的。當年能建三峽,現在為什麼不能建對撞機呢?

第二,為了搶高科技人才。現階段世界四分——中,美,歐,俄。其中以美歐的經濟能力,科技能力最高。為什麼?當年的高科技技術人才大多都在美歐。特別是美國,培養,招攬了多少高科技人才,這些人才為什麼選擇美國?可能很多人將因素歸結於簡單的經濟原因,我認為這是極其荒唐的。小編我曾經看過錢學森教授的工資單照片,有五百塊,在當時,工資在國內僅次於元帥,高於十位大將。可以說,國家在待遇上給予錢老的規格是超級高的。所以來說,頂級科技人才在經濟上一般是不存在問題的。那缺什麼?缺良好的實驗環境。這裡我再舉一個例子,居里夫人。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是我最敬仰的。如果誰說居里夫人愛錢,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居里夫人本身是波蘭國籍,後面長時間在法國工作生活,在54歲的時候,更是和兩個女兒去了美國。為什麼居里夫人不為波蘭服務呢?很簡單,以波蘭的國力,如何能支撐居里夫人的實驗要求。只有法國,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才能支撐居里夫人的實驗要求。那麼,如果我國通過建立對撞機建立較為完備的實驗室,那麼對全世界高科技人才有著極其巨大的吸引力。

第三,彎道超車。誠然,我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也就是美國。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現在的美國絕不是巔峰狀態的美國,美國現在的國家機器最多也就開動了百分之六七十,如果一旦有大規模衝突,美國國家機器全力發動,這個爆發力是極其恐怖的,當年美國二戰期間就曾經展示過其驚人的國力。現在我國確實有很多方面是超過美國的,但那是美國沒有發全力的結果,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懶得發力。一旦發力,我們還能領先幾個方面真的不好說,畢竟我們真不知道美國有沒有隱藏什麼我們不為人知的科技實力。但我們現在的科技在理論上都是用的二戰期間以愛因斯坦為首的那批科學家成果,如果我們能將這個理論基礎擴大,甚至是跳躍式發展,形成代差,那就不一樣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大刀長矛對飛機大炮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楊老的建議沒有道理,而且即使我國建立起了對撞機,也未必能達到前面我所展望的那些未來。但,做了,總有機會。不做,一點機會都沒有。

錢,我們不是拿不出來。有成果,我們能大翻身,不能,也並不是賠不起。國家發展有時候該賭的時候就該賭一下。小日本當年在對陣北洋水師並不佔絕對優勢的時候就主動出擊,一戰成名,奠定了後期大國的地位。那可是全部身家啊,如果我們連這點錢都不敢賭,憑什麼超越一個科技,經濟,軍事都是全世界居首的國家呢?憑什麼稱民族偉大復興呢?


雲在藍天8480


你可以支持,他也可以反對,沒必要上綱上線,給人扣帽子。

本來這個事也不是楊振寧的事,他既不是受益人,也不是出資方,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完全可以當做不知道。

既然老人家站出來諫言,起碼我們應該認可他是出於好意,而不是胡亂的惡意揣度。

我覺得這是公民起碼的素質和良知。

還有很多黑他的人,請認真查閱一下他為中國物理和科學界做出了多少貢獻。

是比不過錢學森他們,但是假設錢學森他們的貢獻是10分,楊振寧起碼是個7分,哪怕只有5分。5分就不是貢獻了???有必要這麼罵人家嗎???

我真不理解很多網友的思維。

話再說回來,我們國家十年浩劫大家不會忘記吧?多少科技報國的海外學子受到了迫害,含冤而死,那個時候,你憑什麼要求人家冒著生命危險回國。

就連錢學森錢老,也是周總理親自去保護,才善始善終吧。

請大家保持起碼的理智


red狼65


楊振寧先生其實並不是阻止建設大型高能對撞機。只是不贊成現在建設。

因為在中國科研領域。有太多的可以出成果,並且需要資金的項目。例如可控核聚變技術例如Fast等很多現在屬於前沿的科學領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而大型高能對撞機。一期投資需要400億。如果發現成果的話,二期需要上千億。

而可控核聚變技術所。所使用的託卡馬克裝置造價將近五個億,Fast,造價將近七個億。大型高能對撞機會擠佔其他科研領域的科研經費。

這些資金並不會從民生軍事,經濟等領域來進行抽調。所以這就相當於將現有的科學資金劃出相當大的一部分來做,這件事情。會大大影響其他現有的科學進展。

而支持一方的觀點,是中國現在處於建立高能對撞機的窗口期,中國如果建立大型高能對撞機非常有可能引來人口紅利,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並且主導未來的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中國要建設高能對撞機是肯定的。

但是爭論是在於是現在建設還是以後建設。雙方的論點論據都十分充足。並且都十分值得肯定,所以這些還是需要國家根據整體的科學規劃。通過長遠的未來利益來考慮。


北山良朔


若是再過三、五十年,世界處在和平之中,中國沒有外部威脅,我們可以傾全國之力來建設這種對撞機,研究物理的基礎起源,為世界做貢獻也是應該的。但在當前世界未有之大變局中,危機四伏,統一大業尚未完成,卻耗無底洞巨資研究一種未確定性的現象,並且即使成功也近百年見不到收益的,我看還是由提倡的人與機構出資比較好,免得中國陷入泥潭而忽略了民生與國防!挺楊老!


約車日記


這種領域實在是太高端了,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可以說對於這樣的領域只能是聽一聽,不過通過楊振寧和主張建的各方立場來看,感覺楊說的更有道理。他沒有說不讓建,按照他的意思等一等,如果需要了再建也不遲。(他用了美國已經建的對撞機做了證明,投入無限大,實際意義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從楊真實的意圖來看還是為國家考慮節約經費用於實用科學領域裡的研究。也就是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我作為一個群眾聽來感覺楊是為國而想的。




秋風談車


首先,題目有點小偏差,楊振寧先生並不是竭力阻止建設大型高能對撞機,他的觀點是大型對撞機可以建,但不是需要現在馬上立刻就要建。

“中國是否應該上馬大型對撞機項目”這個話題從科學界到民間已經爭論好幾年了,在2016年,楊振寧和丘成桐等對此就展開了論戰,而最近一篇網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再度將這個事件引上了熱搜。

大型對撞機是研究微觀粒子的利器,通過兩束高能粒子的直接對撞,產生的高能量,來期待發現最新的粒子。特別是2012年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並在2013年獲得或貝爾物理學獎,這極大激發了中國科學家建造大型對撞機,實現在高等物理領域的領先和諾貝爾經的突破。

但大型對撞機的特點就是大型,投入巨大,耗資千億的量級,就連美國都無力承受,在灑下30億美元后,在論證科學意義與花費投資可行性後,果斷止損,終止了該項目。

而國內發對者中最著名的就是楊振寧教授,他已經是90多歲的老人,可能也確實是他的最後一戰。他除了認為高等物理的盛宴已過,通過大型對撞機來發現新粒子,成了猜想,而且投資可能會是無底洞,數以千億的投資對於其他急需資金的民生教育,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更加重要。

楊振寧認為是可以建大型對撞機,但不是現在,現在上馬不太符合國情。當然現在爭論熱烈,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想法,來評論裡,亮出您的精彩觀點吧。


量子實驗室


怎麼說呢,這件事應該支持楊振寧的比較多,畢竟建造大型對撞機花費的錢太多:


美國和歐洲都曾計劃建造過大型對撞機,當初他們的預算都處於可接受範圍內。然而,隨著建造進度的增加,二者赫然發現預算是遠遠不夠的,至少需要預算1-2倍的錢才行。美國及時止損了,停止了大型對撞機的建造。而歐洲卻堅持建造,最終雖然使得歐洲成為了研究粒子物理的中心,但是花費卻也極大,而且所得的研究並沒有為歐洲帶來實質性的利益。特別是在粒子物理以及高能物理預言的粒子基本都已發現的前提下,歐洲的大型對撞機依然滿足不了現代科學的需求了,所以而建造更大的對撞機的呼聲也逐漸顯露了。


王怡芳院士正式基於研究粒子物理的目的,提出我們要建立更大的大型對撞機。然而楊振寧確認為建造大型對撞機太費錢,至少需要200億美億。而且,就是建立起來了,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又有什麼顯著幫助呢?現在我們科研的重點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人民的幸福生活為導向,所以這麼多錢投入到這個項目,實在是不值。就算是真的出幾個諾獎成果,又有什麼意思呢?

其實,多希望國家能夠把更多的錢投入科研領域,現在的基因申請真的是太難了,很多科研人員把拿到基金比喻為范進中舉,說明了科研基金的難中。所以,希望國家可以把更多的錢用在基金上面,讓科研人員有項目,有錢實現自己的科研想法,而不是把錢集中在某幾個大型項目上面。


科學探秘頻道


最近在網上出現了一篇很火的網紅文章:《楊振寧的最後一戰》,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原文。我們要清楚楊振寧楊老出生於1922年10月1日,目前已經97歲高齡,阻止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造真的可能是楊老的最後一戰。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是我國高能物理研究所在2012年9月份提出來的項目,支持的一方自然是高能所的科學家們,主要以高能所所長王貽芳為代表,他在我國粒子物理領域屬於領軍人物。這個項目前後可以分為兩期,第一期就是電子對撞、二期是質子對撞。

  1. 一期工程電子對撞機(CEPC)的科學目標很明確,就是撞出大量的希格斯粒子,研究希格斯粒子的性質,至少可以出現兩三個諾獎成果;
  2. 二期工程質子對撞機(SPPC)科學目標目標是探索,希望可以撞出標準模型之外的粒子,同時發現新的物理現象,如果成功那將是開創性的成果。

歐洲的大型粒子對撞機

這個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提出是有背景的,2012年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發現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從預言到發現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至此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的61種粒子全部都被發現。接下來的目標就是研究希格斯粒子的性質,但是現有的對撞機規模不夠,成規模的撞出希格斯粒子不可能。其次希格斯粒子非常不穩定,只能持續十億分之一秒,之後就會立刻衰變成光子。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這個模型中包含了61種粒子,描述了電磁力、強力、弱力,以及物質的基本組成粒子。是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發展起來的重要理論,這個模型的建立主要基石理論就是楊振寧的規範場論。

按照王貽芳等高能物理學家觀點目前所有國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誰先建造出大型的粒子對撞機,在今後的幾十年甚至百年左右都將處於領跑地位。這就像是研究天文的必須要有望遠鏡,研究高能物理的就必須要有對撞擊,不然只能一路跟著別人跑。

楊振寧楊老公開表達過自己的意見,他的原意是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擊,但並不反對我國高能物理的發展。楊老列舉出了幾條反對意見簡單敘述如下:首先是費錢:美國曾1989年開始建造大型對撞擊,最初的費用多次預估是30億美元,但是隨著建設不斷的加大投入,最後到達了80億美元,因此在浪費了30億美元后1992年停止了該項目,建造大型對撞擊就是一個無底洞;其次我國目前仍屬於發展中國家,GDP總量的確是高,但人均GDP卻不靠前;高能物理的研究成果短時間內對於我國沒有實際的用處,科學轉變為技術服務人類至少五六十年的時間。


總之簡單來說就是費錢不符合現在的國情。

在這裡放一段楊振寧楊老在今年國科大講座的時候說的一段話,大家可以細品一下:

“這個實驗做完,這個機器就沒有用了,需要造更大的對撞機,需要花更多的錢,至少要200億美元。”楊振寧說:“別的國家沒錢,大家都說中國有錢。” “我知道我的同行對我很不滿意,說我(的反對)是要把他們這行給關閉掉。可是這個對撞機要花中國200億美元,我沒辦法能夠接受這個事情。”楊振寧說。

楊振寧已經97歲高齡了,安度晚年不好嗎?但是他並沒有,而是一直在奉獻著自己,這也許就是他的最後一戰了。而王貽芳院士堅持提出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也並沒有錯,這是為了以後的發展,因為即使最後這個對撞機確定建造了,等到真正使用的時候只會是後來人,也就是說王貽芳院士等都是栽樹人。


至於中國是否應該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我們永遠都是看客,並且是抱著不同觀點的看客。而衝在最前邊的是這位97歲高齡的老人家,是非功過歷史總會給出判定的…



科學黑洞


看了評論。覺得很有道理評論。我個人覺得我的評論知識量不夠。但是我今天找了個好笑的事。一個人和自己的一個媳婦生完孩子,離開了家。他又找。結果找這個有兩個孩子。他們結婚了。又生了二個。。。碰到我之後。細聊。他說好像還有一個家。離婚了。一幫孩子。我垮了他。多子多孫。他傻和聰明我不知道。但是他沒有文化。沒讀過很多書。就是盲流。哈哈。


用戶74648421893


有人真還把一個九十七歲的老頭說的話當真?你們尊重點自然規律好不好,九十七歲人大腦都萎縮了,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胡說八道,你見過九十七歲腦袋還沒問題的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